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擠壓桶灌液裝置。
背景技術: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原理,通過擴散、對流體內各種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電解質移出體外,達到凈化血液、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目的。主要用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以及急性藥物中毒需要透析的病人,它與患者血液中的物質進行交換,用于改善患者血液中的成分,消除體內毒素或其他廢物,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紊亂,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的各大醫院、藥店及醫藥連鎖商店的中大型醫療機構。透析液在生產完畢后需分裝成桶。但是在桶裝過程中存在下述問題:由于成品透析液灌裝、封蓋后,透析液桶是密封的,桶內液體因環境變化會分解部分氣體,造成脹桶影響產品外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透析液灌裝后透析液桶分解氣體后影響透析液桶外觀的缺陷,提供一種透析液灌裝裝置。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擠壓桶灌液裝置,包括支撐座,用于擠壓透析液桶的擠壓機構以及設置在支撐座上方與透析液桶位置對應的灌裝機構;
所述的擠壓機構包括支撐座上方的支架以及設置在透析液桶兩側的用于擠壓多個透析液桶的擠壓部件;所述的擠壓部件包括與所述的支架連接的兩根橫桿、設置在橫桿上的與所述的透析液桶對應的多個擠壓塊以及用于將所述的擠壓塊固定在所述的支撐座上的固定件;所述的擠壓塊包括長方形塊以及設置在長方形塊上的用于擠壓透析液桶的凸起塊,所述的長方形塊與所述的凸起塊的接觸部設有與所述的橫桿匹配的凹槽。
所述的灌裝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支架上方的儲液槽、設置在儲液槽下端的與透析液桶的桶口位置對應的導管以及設置在導管上控制透析液通斷的開關。
所述的導管包括相互連通的硬質導管以及軟質導管;所述的硬質導管與所述的儲液槽連接;偶數的軟質導管與所述的析液桶的桶口連通;所述的開關設置在所述的硬質導管上。
連接所述的多個軟質導管設置有升降桿;所述的升降桿一端設有把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擠壓桶灌液裝置,利用透析液桶兩側設置用于擠壓透析液桶的擠壓塊對透析液桶進行擠壓,控制透析液桶內的預留空間,給即將分解出來的氣體留有適當空間,在透析液存放過程中釋放的氣體后使透析液桶恢復正常外形的作用。在擠壓塊對透析液桶進行擠壓后,利用設置在支撐座上方的灌裝機構進行透析液的灌裝。
連接儲液槽與透析液桶口之間的設置的導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硬質導管上設置用于控制透析液體通斷的開關,一部分軟質導管上設置升降桿,可以在灌裝完成后通過移動升降桿來轉移軟質導管,從而使導管與桶口分離;因為儲液槽相對較重,儲液槽上設置升降結構來控制導管與桶口的分離通常都需要的升降結構復雜,而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則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透析液灌裝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透析液灌裝裝置的局部擠壓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2示出一種擠壓桶灌液裝置,包括支撐座1,用于擠壓透析液桶的擠壓機構2以及設置在支撐座上方與透析液桶位置對應的灌裝機構3;所述的擠壓機構包括支撐座上方的支架21以及設置在透析液桶兩側的用于擠壓多個透析液桶的擠壓部件;所述的擠壓部件包括與所述的支架連接的兩根橫桿22、設置在橫桿上的與所述的透析液桶對應的多個擠壓塊23以及用于將所述的擠壓塊固定在所述的支撐座上的固定件;所述的擠壓塊包括長方形塊24以及設置在長方形塊上的用于擠壓透析液桶的凸起塊25,所述的長方形塊與所述的凸起塊的接觸部設有與所述的橫桿匹配的凹槽。所述的灌裝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支架上方的儲液槽31、設置在儲液槽下端的與透析液桶的桶口位置對應的導管以及設置在導管上控制透析液通斷的開關32。所述的導管包括相互連通的硬質導管33以及軟質導管34;所述的硬質導管與所述的儲液槽連接;偶數的軟質導管與所述的析液桶的桶口連通;所述的開關設置在所述的硬質導管上。連接所述的多個軟質導管設置有升降桿35;所述的升降桿一端設有把手26。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擠壓桶灌液裝置,利用透析液桶兩側設置用于擠壓透析液桶的擠壓塊對透析液桶進行擠壓,控制透析液桶內的預留空間,給即將分解出來的氣體留有適當空間,在透析液存放過程中釋放的氣體后使透析液桶恢復正常外形的作用。在擠壓塊對透析液桶進行擠壓后,利用設置在支撐座上方的灌裝機構進行透析液的灌裝。
連接儲液槽與透析液桶口之間的設置的導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硬質導管上設置用于控制透析液體通斷的開關,一部分軟質導管上設置升降桿,可以在灌裝完成后通過移動升降桿來轉移軟質導管,從而使導管與桶口分離;因為儲液槽相對較重,儲液槽上設置升降結構來控制導管與桶口的分離通常都需要的升降結構復雜,而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則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