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編碼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帶有抗干擾濾波電路的編碼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編碼器(encoder)是將信號(如比特流)或數據進行編制、轉換為可用以通訊、傳輸和存儲的信號形式的設備。編碼器常用于實現速度或位置的檢測反饋,并作為速度控制或位置控制系統的檢測元件。不管編碼器是用來檢測速度還是位置,都是為了獲得精確檢測結果,以保證后續速度控制或位置控制系統的精確控制。然而,編碼器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因旋轉或震動而產生的非常規脈沖,這些非常規脈沖的出現會影響編碼器的檢測結果,使得編碼器的可靠性降低,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后續控制系統的誤操作等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編碼器會產生非常規脈沖而影響后續控制系統的控制精度的問題,提供一種帶有抗干擾濾波電路的編碼檢測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帶有抗干擾濾波電路的編碼檢測裝置,包括編碼器和處理器,編碼器和處理器之間還進一步包括抗干擾濾波電路。該抗干擾濾波電路包括電阻R3-R3、電容C1-C4和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電阻R1與電容C1相串聯,且電阻R1的另一端連接高電平,電容C1的另一端連接地。電阻R1和電容C1的相連端分為兩路,一路連接編碼器的第一管腳,另一路連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六輸入端。電阻R2與電容C2相串聯,且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高電平,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地。電阻R2和電容C2的相連端分為兩路,一路連接編碼器的第二管腳,另一路連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五輸入端。電阻R3與電容C3相串聯,且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高電平,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地。電阻R3和電容C3的相連端分為兩路,一路連接編碼器的第四管腳,另一路連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四輸入端。編碼器的第三管腳和第五管腳均接地。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一輸入端與其第六輸出端短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二輸入端與其第五輸出端短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三輸入端與其第四輸出端短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電源端VCC分為兩路,一路直接與高電平相接,另一路經電容C4接地。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分別連接處理器的3個不同的數據輸入端。
上述方案中,抗干擾濾波電路所接的高電平為3.3V。
上述方案中,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為74HC14N芯片。
上述方案中,處理器為STM32F103VCT6芯片。
上述方案中,編碼器為旋轉編碼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能夠消除編碼器在旋轉或震動時產生的非常規脈沖,大大提高了編碼器的可靠性,避免了編碼器的后續控制過程中產生的誤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帶有抗干擾濾波電路的編碼檢測裝置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帶有抗干擾濾波電路的編碼檢測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編碼器、抗干擾濾波電路和處理器。該抗干擾濾波電路包括電阻R3-R3、電容C1-C4和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其中3個電阻R3-R3和3個電容C1-C3構成一級濾波單元;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和電容C4構成二級濾波單元。
電阻R1與電容C1相串聯,電阻R1的另一端連接高電平,電容C1的另一端連接地。電阻R1和電容C1的相連端分為兩路,一路連接編碼器的第一管腳,另一路連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六輸入端。電阻R2與電容C2相串聯,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高電平,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地。電阻R2和電容C2的相連端分為兩路,一路連接編碼器的第二管腳,另一路連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五輸入端。電阻R3與電容C3相串聯,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高電平,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地。電阻R3和電容C3的相連端分為兩路,一路連接編碼器的第四管腳,另一路連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四輸入端。編碼器的第三管腳和第五管腳接地。
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電源端VCC分為兩路,一路直接與高電平相接,另一路經電容C4接地。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地端接地。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一輸入端與其第六輸出端短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二輸入端與其第五輸出端短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的第三輸入端與其第四輸出端短接。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分別連接處理器的3個不同的數據輸入端。
在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編碼器為旋轉編碼器,6路施密特觸發反相器為74HC14N芯片,處理器為STM32F103VCT6芯片,抗干擾濾波電路所接的高電平為3.3V。
上述帶有抗干擾濾波電路的編碼檢測裝置的工作過程為:操作信號由人為或非人為輸入經過編碼器轉換成脈沖數字信號,再經一級濾波單元去除1KHz~10KHz的干擾信號后,經二級濾波單元去掉低頻和誤操作脈沖信號,處理器即可得到安全、準確、可靠的數字脈沖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