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電池制造,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電池殼體采溫結構。
背景技術:
1、電池的使用過程中,需要采集殼體的溫度,以判斷電池的工作狀態。目前,大多數鋰電池采用低壓采集fpc結構來進行采溫,長時間使用后,可能存在fpc撕裂的可能性,導致不能正常采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1、為此,本申請提出一種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具有較長的安全性能以及有效使用壽命。
2、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包括:fpc主體以及由所述fpc主體延伸形成的支路結構,所述支路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與所述fpc主體連接,所述第二段相對于所述fpc主體的表面傾斜延伸,所述第三段與所述fpc主體平行設置,所述第三段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三段用于與電池殼體抵接,以采集電池殼體的溫度;其中,所述第二段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三段的寬度,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所述第二段與所述第三段的連接處具有轉角,所述轉角處形成凹槽結構,所述凹槽結構至少占據所述第二段在寬度方向上的部分空間。
3、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凹槽結構的邊緣輪廓為曲線,所述凹槽結構由所述第二段平滑過渡至所述第三段。
4、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所述第二段與所述第三段的連接處的兩側均形成一個所述凹槽結構。
5、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段的兩側分別為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第一側面向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第二側背離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電池殼體采溫結構還包括:導熱件,導熱連接于所述第二側,用于與電池殼體抵接。
6、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段的兩側分別為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第一側面向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第二側背離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電池殼體采溫結構還包括:防護框架,圍繞所述溫度傳感器設置,設置于所述第一側。
7、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防護框架包括內側壁,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所述凹槽結構的邊緣不超出所述內側壁。
8、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防護框架包括底壁和外側壁,所述底壁與所述第一側貼合,所述外側壁與所述底壁連接,所述外側壁與底壁的連接處形成倒角結構。
9、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倒角結構的半徑為r,所述防護框架的厚度為d,滿足:0.25≤r/d≤0.75。
10、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二段與所述第三段之間的夾角為θ,滿足:10°≤θ≤60°。
11、根據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所述第一段與所述fpc主體之間的間距為l,滿足:l≥2mm。
12、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中,支路結構的第二段相對于fpc主體的表面傾斜延伸,能夠降低采溫線束由于彎折導致損壞失效的風險;第二段的寬度小于第三段的寬度,沿著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第二段與第三段的連接處具有轉角且形成凹槽結構,能夠降低該處撕裂導致損壞失效的風險,從而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能以及較長的有效使用壽命。
14、本申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申請的實踐了解到。
1.一種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結構的邊緣輪廓為曲線,所述凹槽結構由所述第二段平滑過渡至所述第三段。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所述第二段與所述第三段的連接處的兩側均形成一個所述凹槽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段的兩側分別為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第一側面向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第二側背離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電池殼體采溫結構還包括: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段的兩側分別為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第一側面向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第二側背離所述fpc主體設置,所述電池殼體采溫結構還包括: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框架包括內側壁,所述凹槽結構的邊緣不超出所述內側壁。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框架包括底壁和外側壁,所述底壁與所述第一側貼合,所述外側壁與所述底壁連接,所述外側壁與底壁的連接處形成倒角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結構的半徑為r,所述防護框架的厚度為d,滿足: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與所述第三段之間的夾角為θ,滿足: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殼體采溫結構,其特征在于,沿著所述支路結構的寬度方向,所述第一段與所述fpc主體之間的間距為l,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