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連接裝置及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377171閱讀:18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連接裝置及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計算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連接裝置及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設備技術和觸控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輕薄,并可以通過觸控方式來操作所述電子設備,例如現有的超級本等電子設備就可以旋轉360°,實現筆記本和平板電腦之家的轉換,更方便用戶使用。但本申請發明人在實現本申請實施例中發明技術方案的過程中,發現上述技術至少存在如下技術問題:由于現有的電子設備通過四軸的連接結構來實現360 °旋轉,所以,在所述電子設備在旋轉到360°時,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存在張口的技術問題。所以,以致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無法完全閉合,從而使得用戶使用不方便,用戶體驗差。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連接裝置及電子設備,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電子設備在旋轉360°時,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存在張口的技術問題,及由此而帶來的用戶使用不方便,用戶體驗差的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連接裝置,應用于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可選的,所述第一磁性元件通過第一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內部,所述第二磁性元件通過第二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可選的,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可選的,所述連接裝置還包括第三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吸合。可選的,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位置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可選的,所述電子設備包括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之間,在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第二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
本發明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電子設備還包括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可選的,所述第一磁性元件通過第一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內部,所述第二磁性元件通過第二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可選的,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可選的,所述連接裝置還包括第三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吸合。可選的,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位置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可選的,所述電子設備包括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之間,在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第二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其一、由于本申請實施例的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分別固接在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如此,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作用,促使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其二、由于本申請實施例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內部,以及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如此,在安裝所述連接結構時,可以確保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不會被改變,使用戶的體驗更好。其三、由于本申請實施例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二外殼和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這樣,促使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可以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的吸合作用,以及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的吸合作用,進一步確保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


圖1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中連接裝置設置在電子設備上的結構圖;圖2為圖1中第一殼體的放大結構圖;圖3為圖1中第二殼體的放大結構圖4為本申請第二實施例中連接裝置設置在電子設備上的結構圖;圖5為圖4中第一殼體的內部結構圖;圖6為圖5中第一鎖緊裝置35的放大結構圖;圖7為圖5中第二殼體的內部結構圖;圖8為圖7中第二鎖緊裝置44的放大結構圖;圖9為固接有第三鎖緊裝置的電路板下表面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連接裝置及電子設備,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電子設備在旋轉360°時,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存在張口的技術問題,及由此而帶來的用戶使用不方便,用戶體驗差的問題。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不方便用戶使用的問題,總體思路如下:通過將連接裝置的第一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上,以及將所述連接裝置的第二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如此,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作用,促使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本申請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連接裝置,應用于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可以為筆記本電腦,超級本等電子設備,以下實施例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如圖1所示,該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二磁性元件21,第一磁性元件11固接在第一殼體10上,第二磁性元件21固接在第二殼體20上,在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吸合將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進行鎖定。所述預設角度可以設置成0° 20°和340° 360°。如圖2所不,為所述圖1中第一殼體的放大圖,第一殼體10包括顯不屏13和用于固定顯示屏的第一框架12,第一磁性元件11通過背膠固定在第一框架12上端的中間部位。其中,第一殼體10能夠圍繞第二殼體20旋轉360°,所述顯示屏可以為觸摸顯示屏或液晶顯示屏等電子設備。如圖3所示,為所述圖1中第二殼體的放大圖,第二殼體20包括鍵盤23和用于固定鍵盤23的第二框架22,第二磁性元件21通過背膠固定在第二框架22下端的中間部位,并與第一磁性兀件11所處位置相對應,使得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0° 20°時,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重合;當第一殼體10圍繞第二殼體20旋轉340° 360°之后,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位置能夠相互對應,如此,在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40° 360°時,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能夠相互吸合。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二磁性元件21包括由FeNi (Mo) ,FeSi,FeAl等制成的合金薄帶或薄片、由:Fe基、Co基、FeNi基或FeNiCo基等配以適當的S1、B、P和其他摻雜元素燈制成的非晶態合金薄帶、由eNi (Mo)、FeSiAl、羰基鐵和鐵氧體等粉料,經電絕緣介質包覆和粘合后按要求壓制成形的磁介質(鐵粉芯)和包括尖晶石型——M 0 Fe203 (M代表
NiZn、MnZn、MgZn、Lil/2Fel/2Zn、CaZn 等)的鐵氧體以及磁鉛石型-Ba3Me2Fe24041 (Me
代表Co、N1、Mg、Zn、Cu及其復合組分)。此外,第一磁性元件11的磁級設置為南極(N級)或北極(S級),并將第二磁性元件21設置成與第一磁性元件11不同的磁極,即,第一磁極元件11的磁極為N極,則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極為S極;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1的磁極為S極,則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極為N極。當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0° 20°時,由于第一磁性兀件11與第二磁性兀件21之間的距離很短,并根據異性磁極相互吸引的原理,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之間會存在吸力,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之間有吸力,故而在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在0° 20°時能夠通過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之間的吸力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閉合狀態;當第一殼體10圍繞第二殼體20旋轉且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340° 360°時,由于第一磁性兀件11與第二磁性兀件21位置相互對應,并根據異性磁極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之間有吸力,故而在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在340° 360°時能夠通過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之間的吸力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閉合狀態。如此,當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 40° 360°時,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處于閉合狀態,促使用戶無需對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施加壓力,故而能夠方便用戶使用,用戶體驗更好。其次,在用戶在使用電子設備時,為使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40° 360°時,用戶無需對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施加壓力就能使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閉合狀態,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將第一磁性元件11的磁級設置為南極(N級)或北極(S級),以及將第二磁性元件21設置成與第一磁性元件11不同的磁極,即,第一磁極元件11的磁極為N極,則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極為S極;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1的磁極為S極,則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極為N極,如此,當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40° 360°時,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二磁性元件21相互吸引,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也相互吸引,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能夠處于閉合狀態,故而能夠方便用戶使用,用戶體驗更好。再者,在將所述連接裝置安裝在所述電子設備上時,可以直接通過背膠將第一磁性元件11粘結在第一框架前端的中間位置,以及通過背膠將第二磁性元件21粘結在第二框架后端的中間位置,并促使第一磁性元件11所處的位置與第二磁性元件21所處的位置相互對應,這樣,就完成了在所述電子設備上安裝所述連接裝置的步驟。如此,使得在所述電子設備上安裝所述連接裝置的操作簡單,安裝方便。由上述可知,本申請該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其一、由于本申請實施例的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分別固接在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如此,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促使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其二、由于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背膠分別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粘結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上,如此,使得安裝方便,操作簡單。在本申請另一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連接裝置,應用于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可以為筆記本電腦,超級本等電子設備,以下實施例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如圖4所示,該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30和第二殼體40,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第一殼體30和第二殼體40,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31、第一磁性元件32、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第一磁性元件31固接在第一殼體30右側,第一磁性元件32固接在第一殼體30左側,第二磁性元件41固接在第二殼體40右側,第二磁性元件42固接在第二殼體左側,在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第一磁性兀件31與第二磁性元件41吸合和第一磁性元件32和第二磁性元件42吸合將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進行鎖定。其中,所述預設角度可以設置成0° 20°和340° 360°。如圖5所不,為圖4中第一殼體的內部結構圖。第一殼體30包括顯不器33和用于固定顯示器的第一框架34,其中,在第一框架34的右側上部的空間內設置有第一鎖緊裝置35,用于將第一磁性元件31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在第一框架34的左側上部的空間內設置有第一鎖緊裝置36,用于將第一磁性元件31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而且第一殼體30外部設置有外殼,用于將第一框架34固定在該外殼中,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更富有美感。如此,由于第一磁性元件31和第一磁性元件32設置在第一框架34上,故而促使第一磁性元件31和第一磁性元件32設置在第一殼體30的內部空間,不會影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以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富有美感。如圖6所示,為圖5中第一鎖緊裝置35的放大結構圖。第一鎖緊裝置35包括固接在第一框架34上的第一側面37、第二側面300、第三側面303和第四側面304以及通過第一轉軸39與第一側面37轉動連接的第一鎖緊片38和通過第二轉軸301與第三側面303轉動連接的第二鎖緊片302。由第一側面37、第二側面300、第三側面303和第四側面304以及在四個側面之間的第一框架34的第一部分共同組成一個開口盒。其中,第一鎖緊片38通過第一轉軸39能夠向第一側面37向開口盒外側的方向旋轉90度以上,且第二鎖緊片302通過第一轉軸301能夠向第三側面303向開口盒外側的方向旋轉90度以上,以使第一磁性元件31能夠放入開口盒內;當第一磁性元件31放入開口盒內之后,第一鎖緊片38通過第一轉軸39向開口盒內方向旋轉,在第一鎖緊片38的活動端與第一磁性元件31接觸時進行鎖定,以及第二鎖緊片302通過第二轉軸301向開口盒內方向旋轉,在第二鎖緊片302的活動端與第一磁性元件31接觸時進行鎖定。如此,通過第一鎖緊裝置35將第一磁性元件31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第一鎖緊裝置36與第一鎖緊裝置35的結構相同,基于與第一鎖緊裝置35同樣的原理,通過第一鎖緊裝置36將第一磁性元件32固定在第一框架上,為了說明書的簡潔,在此就不在贅述了。如圖7所不,為圖5中第二殼體的內部結構圖。所述電子設備設置有電路板43,所述電路板設置在第二殼體40中,在電路板43上設置有第二鎖緊裝置45和第二鎖緊裝置44,其中,第二鎖緊裝置45用于將第二磁性元件41固定在電路板43上,第二鎖緊裝置44用于將第二磁性元件42固定在電路板43上,而且第二殼體40設置有外殼,用于將電路板43固定在該外殼中,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更富有美感。如此,由于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固定在電路板43上,故而促使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設置在第二殼體40的內部空間,不會影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以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富有美感。其中,第二鎖緊裝置44設置在電路板43右側下部,與第一鎖緊裝置35的位置相對應,在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0° 20°和340° 360°時,促使第一磁性兀件
31和第二磁性元件41能夠吸合;第二鎖緊裝置45設置在電路板43左側下部,與第一鎖緊裝置36的位置相對應,在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0° 20°和340° 360°時,促使第一磁性元件32和第二磁性元件42能夠吸合。如此,在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0° ^20°和340° 360°時,通過第一磁性元件32和第二磁性元件42吸合和第一磁性元件31和第二磁性元件41吸合,使得第一殼體30和第二殼體40之間完全閉合,促使用戶無需對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施加壓力使其閉合,故而能夠方便用戶使用,用戶體驗更好。如圖8所示,為圖7中第二鎖緊裝置44的放大結構圖。第二鎖緊裝置44包括分別固接在電路板43上的第五側面47和第六側面401,其中,第五側面47上設置有第一開孔48,以及通過第一開孔48與第五側面47連接的第一鎖緊部件46 ;第六側面401上設置有第二開孔400,以及通過第二開孔400與第六側面401連接的第二鎖緊部件47。在通過第二鎖緊裝置44將第二磁性元件41固定在電路板43上時,將第一鎖緊部件47和第二鎖緊部件49分別向外拉出,以使第二磁性元件41能夠放入第五側面47和第六側面401之間,再將第一鎖緊部件47和第二鎖緊部件49向第五側面47和第六側面401之間的空間推進,并將第一鎖緊部件47與第五側面47通過卡扣鎖緊,以及將第二鎖緊部件49與第六側面401通過卡扣鎖緊。如此,能夠使第二磁性元件41固定在電路板43上。第二鎖緊裝置45與第二鎖緊裝置44的結構相同,基于與第二鎖緊裝置44同樣的原理,通過第二鎖緊裝置45將第一磁性元件42固定在電路板43上,為了說明書的簡潔,在此就不在贅述了。其中,第一鎖緊裝置的結構與第二鎖緊裝置的結構可以相互轉換,而且還可以在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上設置開孔,在通過螺栓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分別固定在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上。其次,在用戶在使用電子設備時,為使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40° 360°時,用戶無需對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施加壓力就能使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閉合狀態,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將第一磁性兀件31和第一磁性兀件分別設置在第一殼體30的前端的兩側,并將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設置在第二殼體40的兩側,且第一磁性元件31與第二磁性元件41為異性磁極,且第一磁性元件31的位置與第二磁性元件41的位置相互對應;以及第一磁性元件32與第二磁性元件42為異性磁極,且第一磁性元件32的位置與第二磁性元件42的位置相互對應,如此,當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40° 360°時,第一磁性元件31和第二磁性元件41相互吸引,以及第一磁性元件32與第二磁性元件42相互吸引,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兩側分別受到相同的吸力,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能夠處于完成閉合狀態,故而能夠方便用戶使用,用戶體驗更好。再者,由于第一磁性元件31和第一磁性元件32設置在第一殼體30的內部,且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設置在第二殼體40的內部,故而不會影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使得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富有美感。在另一實施例中,為使得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在所述預設角度時,能夠得到相同吸力,在所述電路板未設置有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面(上表面)上設置第三磁性元件,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將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電路板上。如圖7所示,第一殼體40設置有第一外殼,用于覆蓋在電路板43的上表面,以及第一殼體40還設置有第二外殼,用于覆蓋在電路板43的下表面,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固定在電路板43的下表面上。參見圖9,為固接有第三鎖緊裝置的電路板下表面的結構圖。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設置有第三鎖緊裝置51和第三鎖緊裝置52,其中,第三鎖緊裝置50用于將第三磁性元件51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第三鎖緊裝置52用于將第三磁性元件53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其中,第三鎖緊裝置51設置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左下側的位置,使得第三磁性元件50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左下側的位置與第一磁性兀件31固定在第一殼體上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三磁性元件50與第一磁極元件31為異性磁極;第三鎖緊裝置52設置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右下側的位置,使得第三磁性元件53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右下側的位置與第一磁性元件32固定在第一殼體上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三磁性元件53與第一磁極元件32為異性磁極。如此,當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處于340° 360°時,通過第三磁性兀件50與第一磁極元件31的吸合和第三磁性元件53與第一磁極元件32的吸合,在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340° 360°時,進一步使得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能夠完成閉合,無需用戶進行施力促使 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進行閉合,故而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其中,第三鎖緊裝置51和第三鎖緊裝置52的結構可以為第二鎖緊裝置44的結構,基于與第二鎖緊裝置44同樣的原理,通過第三鎖緊裝置51和第三鎖緊裝置52分別將第三磁性元件50和第三磁性元件53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為了說明書的簡潔,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此外,第三鎖緊裝置51和第三鎖緊裝置52的結構可以為第一鎖緊裝置35的結構,基于與第一鎖緊裝置35同樣的原理,通過第三鎖緊裝置51和第三鎖緊裝置52分別將第三磁性元件50和第三磁性元件53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為了說明書的簡潔,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由于本申請實施例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二外殼和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這樣,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0° ^20°時,可以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兀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340° 360°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如此,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0° 20°和340° 360°時,進一步確保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可以為筆記本電腦,超級本等電子設備,下面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如圖1所示,該電子設備還包括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包括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二磁性元件21,第一磁性元件11固接在第一殼體10上,第二磁性元21件固接在第二殼體20上,在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第一磁性元件11與第二磁性元件21吸合將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進行鎖定。其中,所述預設角度可以設置成0° ^20°和340° 360°。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1通過背膠固定在第一殼體10中間的位置,第二磁性元件21通過背膠固定在第二殼體20中間的位置,第一磁性元件11所處的位置與第二磁性元件21所處的位置相匹配,且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二磁性元件21為異性磁極,如此,在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處于0° 20°和340° 360°時,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二磁性元件21相互吸合,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能夠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 本申請另一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可以為筆記本電腦,超級本等電子設備,下面以筆記本電腦為例。 如圖4所示,,該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30和第二殼體40,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第一殼體30和第二殼體40,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31、第一磁性元件32、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第一磁性元件31固接在第一殼體30右側,第一磁性元件32固接在第一殼體30左側,第二磁性元件41固接在第二殼體40右側,第二磁性元件42固接在第二殼體左側,在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第一磁性兀件31與第二磁性元件41吸合和第一磁性元件32和第二磁性元件42吸合將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進行鎖定。其中,所述預設角度可以設置成0° 20°和340° 360°。參見圖5,第一磁性元件31通過第一鎖緊裝置35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以及第一磁性元件32通過第一鎖緊裝置36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由于第一殼體30設置有外殼,用于將第一框架34固定在該外殼中,故而促使第一磁性元件31和第一磁性元件32設置在第一殼體30的內部空間,不會影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以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富有美感。參見圖7,第二磁性元件41通過第二鎖緊裝置44固定在電路板43上,以及第二磁性元件42通過第二鎖緊裝置45固定在電路板43上,由于第二殼體40設置有外殼,用于將電路板43固定在該外殼中,故而促使第二磁性元件41和第二磁性元件42設置在第二殼體40的內部空間,不會影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以使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富有美感。參見圖5和圖7,第一磁極元件31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部右側位置與第二磁性元件41固定在電路板43下部右側位置相匹配,以及第一磁極元件32固定在第一框架34上部左側位置與第二磁性元件42固定在電路板43下部右側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0° ^20°和340° 360°時,使得第一磁性元件31與第二磁性元件41能夠相互吸合,以及使得第一磁性元件32與第二磁性元件42能夠相互吸合,促使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兩側分別受到相同的吸力,使得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能夠處于完成閉合狀態,故而能夠方便用戶使用,用戶體驗更好。在另一實施例中,為使得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在所述預設角度時,能夠得到相同吸力,在所述電路板未設置有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面(上表面)上設置第三磁性元件,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將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電路板上。如圖7所示,所述電子設備包括電路板43,其中,第一殼體40設置有第一外殼,用于覆蓋在電路板43的上表面,即,在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以及第一殼體40還設置有第二外殼,用于覆蓋在電路板43的下表面,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固定在電路板43的下表面上,即,在所述第二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參見圖9,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設置有第三鎖緊裝置51和第三鎖緊裝置52,其中,第三鎖緊裝置50用于將第三磁性元件51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第三鎖緊裝置52用于將第三磁性元件53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上。其中,第三鎖緊裝置51設置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左下側的位置,使得第三磁性元件50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左下側的位置與第一磁性兀件31固定在第一殼體上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三磁性元件50與第一磁極元件31為異性磁極;第三鎖緊裝置52設置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右下側的位置,使得第三磁性元件53固定在電路板下表面402右下側的位置與第一磁性元件32固定在第一殼體上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三磁性元件53與第一磁極元件
32為異性磁極。如此,當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處于340° 360°時,通過第三磁性兀件
50與第一磁極元件31的吸合和第三磁性元件53與第一磁極元件32的吸合,在第一殼體
30與第二殼體40處于340° 360°時,進一步使得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能夠完成閉合,無需用戶進行施力促使第一殼體30與第二殼體40進行閉合,故而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上述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術效果或優點:其一、由于本申請實施例的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分別固接在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如此,在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作用,促使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其二、由于本申請實施例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內部,以及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如此,在安裝所述連接結構時,可以確保所述電子設備的外觀不會被改變,使用戶的體驗更好。其三、由于本申請實施例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二外殼和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這樣,促使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可以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的吸合作用,以及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的吸合作用,進一步確保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能夠完成閉合,使得用戶使用更加方便,用戶體驗更好。盡管已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發明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裝置,應用于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兀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通過第一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內部,所述第二磁性元件通過第二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還包括第三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吸入 口 o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位置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包括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之間,在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第二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
7.一種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還包括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通過第一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內部,所述第二磁性元件通過第二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還包括第三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吸入口 o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元件通過第三鎖緊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位置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位置相匹配,當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所述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能夠相互吸合。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包括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的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之間,在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二磁性 元件,在所述第二外殼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固接有所述第三磁性元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連接裝置及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接在所述第二殼體上,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處于預設角度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吸合將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進行鎖定。
文檔編號G06F1/16GK103163963SQ20121034811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明者邵俊華, 陳斌, 楊大業 申請人:聯想(北京)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辉县市| 盱眙县| 光泽县| 南召县| 闽清县| 双鸭山市| 佛坪县| 法库县| 蒙城县| 寿阳县| 林甸县| 白山市| 环江| 饶河县| 桐庐县| 南涧| 湖口县| 临沭县| 呈贡县| 繁峙县| 长治县| 叶城县| 甘德县| 文登市| 财经| 阳山县| 和林格尔县| 青浦区| 新和县| 中超| 嘉定区| SHOW| 淄博市| 徐水县| 陇川县| 方正县| 岳西县| 宜阳县| 乌审旗|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