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車輛,具體涉及一種冷卻板、電池包和車輛。
背景技術:
1、隨著電池直冷技術方案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總成產品采用了直冷技術。直冷板的性能相關要求遠高于傳統液冷板,尤其對于正常工作耐壓強度要求更高,是液冷板耐壓強度的10倍之多。
2、采用直冷技術的冷板通常在冷板內部實現對各直冷流道的匯流,以在冷板外形成與冷卻系統連通的總進出液孔。但該設置使得冷板內的流路設計復雜,也限制了直冷流道的設計和分布面積。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2、為此,本申請的實施例提出一種冷卻板,該冷卻板具有冷卻流道的設計靈活度高的優點。
3、本申請的實施例還提出一種電池包。
4、本申請的實施例又提出一種車輛。
5、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冷卻板包括板體和轉接體,所述板體內設有冷卻流道,所述板體具有與所述冷卻流道連通的進液孔和出液孔,所述進液孔和/或所述出液孔至少有兩個;所述轉接體內設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轉接體具有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的總進液孔和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總出液孔,所述第一流道與所有所述進液孔連通,所述第二流道與所有所述出液孔連通。
6、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冷卻板,在板體上成型至少兩個出液孔,和/或,在板體上成型至少兩個進液孔,轉接體的第一流道連通所有進液孔,第二流道連通所有出液孔,以便于冷卻板成型一個總進液孔和一個總出液孔,保證本實施例的冷卻板適配現有的冷卻系統。其中,板體上設置至少兩個出液孔和/或進液孔,結合轉接體的設計,相當于將板體內的直冷流道進行匯流的部分流路集成在轉接體上,由此在對板體內的冷卻流道設計成型直冷流道時,板體內將直冷流道匯流所需的其他流路更少,進而板體內的冷卻流道的設計更加靈活,能夠設計分布面積更大的直冷流道。
7、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板體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固定連接,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圍合形成所述冷卻流道,所述上板上設置有所述進液孔和所述出液孔。
8、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板還包括集流體,所述集流體連接于所述板體和所述轉接體之間,所述集流體內設有集流腔,所述集流體具有與所述集流腔連通的集流孔和分流孔,所述集流孔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所述進液孔至少有兩個,所述分流孔與所述進液孔一一對應連通。
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集流體包括沿所述板體的厚度方向相對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固定連接并圍合形成所述集流腔,所述第一板上設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二板上設置有所述集流孔,所述第一板與所述板體相連,所述第二板與所述轉接體相連。
10、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板背離所述第二板的表面設有與所述分流孔一一對應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環繞相應所述分流孔設置,所述定位套插接配合在相應所述進液孔內。
11、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總進液孔的軸向與所述進液孔的軸向成角度,所述總出液孔的軸向與所述出液孔的軸向成角度。
1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轉接體還具有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的第一開孔和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第三開孔,所述第一開孔與所述進液孔連通,所述第三開孔與所述出液孔連通;
13、所述第一開孔和所述第三開孔的軸向一致,所述總進液孔和所述總出液孔的軸向一致,所述第一開孔的軸向與所述總進液孔的軸向垂直。
14、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流道包括分流流道、匯流流道和多個直冷流道,所述分流流道與所述進液孔一一對應并連通,所述分流流道與至少兩個所述直冷流道連通,所述匯流流道與所述出液孔一一對應并連通,所述匯流流道與至少兩個所述直冷流道連通。
15、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所述直冷流道均包括依次相連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成角度;所述分流流道包括至少一個一級分流流道,每個所述一級分流流道與多個所述第一流路連通,所述匯流流道與多個所述第三流路連通。
1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一級分流流道有多個,所述分流流道還包括至少一個多級分流流道,所述多級分流流道與所有所述一級分流流道連通;
17、級數最高的所述多級分流流道位于所述板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部并與所述進液孔連通,多個所述一級分流流道對稱分布在所述多級分流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兩側。
18、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匯流流道包括一級匯流流道和多級匯流流道,所述一級匯流流道至少有兩個,每個所述一級匯流流道與至少兩個所述第三流路連通;所述多級匯流流道與所有所述一級匯流流道連通,級數最高的所述多級匯流流道位于所述板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部并與出液孔連通,多個所述一級匯流流道對稱分布在所述多級匯流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兩側。
1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板體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沿所述板體的厚度方向貫穿所述板體,所述安裝孔在所述板體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有所述冷卻流道,所述冷卻流道包括用于避讓所述安裝孔的折彎段。
20、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冷卻板。
21、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池包的技術優勢與上述實施例的冷卻板的技術優勢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22、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車輛包括如上述實施例的電池包。
23、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車輛的技術優勢與上述實施例的電池包的技術優勢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1.一種冷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固定連接,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圍合形成所述冷卻流道,所述上板上設置有所述進液孔和所述出液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板還包括集流體,所述集流體連接于所述板體和所述轉接體之間,所述集流體內設有集流腔,所述集流體具有與所述集流腔連通的集流孔和分流孔,所述集流孔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所述進液孔至少有兩個,所述分流孔與所述進液孔一一對應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體包括沿所述板體的厚度方向相對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固定連接并圍合形成所述集流腔,所述第一板上設置有所述分流孔,所述第二板上設置有所述集流孔,所述第一板與所述板體相連,所述第二板與所述轉接體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背離所述第二板的表面設有與所述分流孔一一對應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環繞相應所述分流孔設置,所述定位套插接配合在相應所述進液孔內。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總進液孔的軸向與所述進液孔的軸向成角度,所述總出液孔的軸向與所述出液孔的軸向成角度。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接體還具有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的第一開孔和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第三開孔,所述第一開孔與所述進液孔連通,所述第三開孔與所述出液孔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流道包括分流流道、匯流流道和多個直冷流道,所述分流流道與所述進液孔一一對應并連通,所述分流流道與至少兩個所述直冷流道連通,所述匯流流道與所述出液孔一一對應并連通,所述匯流流道與至少兩個所述直冷流道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直冷流道均包括依次相連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成角度;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級分流流道有多個,所述分流流道還包括至少一個多級分流流道,所述多級分流流道與所有所述一級分流流道連通;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匯流流道包括:
12.根據權利要求1-11任一項所述的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沿所述板體的厚度方向貫穿所述板體,所述安裝孔在所述板體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有所述冷卻流道,所述冷卻流道包括用于避讓所述安裝孔的折彎段。
13.一種電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12任一項所述的冷卻板。
14.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電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