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鋰離子電池,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
背景技術:
1、疊片結構鋰離子電池是現代電池技術中的一種重要構造方式,通過將正負極片和隔膜逐層疊加來形成電池的電芯部分,再將設置于各個極片端部的軟極耳分別焊接于對應的外接硬極耳上,同時將電芯部分封裝到包裝膜中。
2、為了便于外接硬極耳與軟極耳連接,外接硬極耳在包裝膜內形成有彎折部,但是,由于軟極耳設置于極片的端部,使得電芯與包裝膜之間會留有較大的間隙,從而降低了鋰離子電池中用于提供電池容量的電芯占比,進而不利于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3、因此,如何減小電芯與包裝膜之間的間隙,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鋰離子電池,以減小電芯與包裝膜之間的間隙,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3、一種鋰離子電池,包括:
4、包裝膜;
5、電芯,所述電芯封裝于所述包裝膜內,所述電芯包括第一極片、第二極片和位于所述第一極片與所述第二極片之間的隔膜;
6、所述第一極片包括第一極耳,所述第二極片包括第二極耳;
7、所述第一極片包括第一缺口,所述第一極耳位于所述第一缺口;
8、所述第二極片包括第三缺口,所述第二極耳位于所述第三缺口;
9、所述隔膜設置有分別與所述第三缺口以及所述第一缺口對應的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
10、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電芯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極耳連接的第一外接極耳和與所述第二極耳連接的第二外接極耳;
11、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外接極耳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內;和/或,
12、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外接極耳位于所述第三缺口內。
13、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一極片包括第二缺口,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極耳位于所述第二缺口內;和/或,
14、所述第二極片包括第四缺口,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極耳位于所述第四缺口內。
15、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二極片的第四缺口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寬度;和/或,
16、所述第二極片的第三缺口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二缺口的寬度;和/或,
17、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極片的第四缺口的深度;和/或,
18、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二缺口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極片的第三缺口的深度。
19、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一缺口的寬度與所述第四缺口的寬度之間的差值為0~2.0mm;和/或,
20、所述第二缺口的寬度與所述第三缺口的寬度之間的差值為0~2.0mm;和/或,
21、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深度與所述第二極片的第四缺口的深度之間的差值為0~3.0mm;和/或,
22、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二缺口的深度與所述第二極片的第三缺口的深度之間的差值為0~3.0mm。
23、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二極片的第三缺口和/或第四缺口的深度為d,且0.5mm<d<3.0mm。
24、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隔膜的開口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極片的第三缺口的深度。
25、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一開口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二缺口的寬度;和/或,
26、所述第一開口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極片的第三缺口的寬度;和/或,
27、所述第二開口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寬度;和/或,
28、所述第二開口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極片的第四缺口的寬度。
29、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三缺口的寬度與所述第一開口的寬度之間的差值為0~2.0mm;和/或,
30、所述第四缺口的寬度與所述第二開口的寬度之間的差值為0~2.0mm。
31、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一開口的側邊位于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二缺口的側邊靠近所述第二缺口的一側;和/或,
32、所述第二開口的側邊位于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側邊靠近所述第一缺口的一側。
33、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一極片的四角位置上設置有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一極片的第一缺口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倒角部。
34、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二倒角部的半徑小于所述第一倒角部的半徑;和/或,
35、所述第三倒角部的半徑小于所述第一倒角部的半徑。
36、可選地,在上述鋰離子電池中,所述第一倒角部的半徑為0.5mm~3.0mm;和/或,
37、所述第二倒角部的半徑為0~1.5mm;和/或,
38、所述第三倒角部的半徑為0~1.5mm。
3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鋰離子電池,通過在電芯的第一極片設置第一缺口,以使第一極耳位于第一缺口內,并且在電芯的第二極片設置第三缺口,以使第二極耳位于第三缺口內,同時在第一極片與第二極片之間的隔膜上開設有分別與第三缺口和第一缺口對應的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從而使得當電芯封裝于包裝膜內時,能夠使得包裝膜與缺口兩側的電芯端面貼合,以減小電芯與包裝膜之間的間隙,增大電芯在鋰離子電池中的占比,進而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
40、上面已提及的技術特征、下面將要提及的技術特征以及單獨地在附圖中顯示的技術特征可以任意地相互組合,只要被組合的技術特征不是相互矛盾的。所有的可行的特征組合都是在本文中明確地記載的技術內容。在同一個語句中包含的多個分特征之中的任一個分特征可以獨立地被應用,而不必一定與其他分特征一起被應用。
1.一種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芯(200)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極耳(204)連接的第一外接極耳(301)和與所述第二極耳(205)連接的第二外接極耳(30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極片(201)包括第二缺口(2012),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極耳(205)位于所述第二缺口(2012)內;和/或,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極片(202)的第四缺口(2022)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極片(201)的第一缺口(2011)的寬度;和/或,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2011)的寬度與所述第四缺口(2022)的寬度之間的差值為0~2.0mm;和/或,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極片(202)的第三缺口(2021)和/或第四缺口(2022)的深度為d,且0.5mm<d<3.0mm。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203)的開口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極片(202)的第三缺口(2021)的深度。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2031)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極片(201)的第二缺口(2012)的寬度;和/或,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缺口(2021)的寬度與所述第一開口(2031)的寬度之間的差值為0~2.0mm;和/或,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2031)的側邊位于所述第一極片(201)的第二缺口(2012)的側邊靠近所述第二缺口(2012)的一側;和/或,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極片(201)的四角位置上設置有第一倒角部(206),所述第一極片(201)的第一缺口(2011)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倒角部(207),所述第一極片(201)的第一缺口(2011)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倒角部(208)。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倒角部(207)的半徑小于所述第一倒角部(206)的半徑;和/或,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部(206)的半徑為0.5mm~3.0mm;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