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電池,具體涉及一種集流盤、電池和用電設備。
背景技術:
1、隨著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鋰電池產品得到了快速發展,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成為了用戶關注的重點,因而對電池制造工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大圓柱電池為例,通常需要先進行電芯入殼操作,再進行集流盤與殼體內壁的焊接,之后再進行集流盤與極耳的焊接;然而,目前各大生產廠商在生產工藝中,集流盤與極耳的焊接存在較大難點,當集流盤與殼體內壁焊接后,集流盤的高度已經固定,此時集流盤與極耳之間可能存在間隙,導致后續集流盤與極耳在焊接過程中熔池形成極不穩定,容易出現焊接爆點現象,造成電芯短路失效。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為改善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中的至少一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集流盤、電池和用電設備。
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提供了一種集流盤,包括:集流盤本體;翻邊結構,繞集流盤本體的周向設置,并位于集流盤本體的徑向外側;多個彈性連接結構,設于集流盤本體與翻邊結構之間,并在集流盤本體的周向上間隔設置,每個彈性連接結構均沿集流盤本體的周向延伸,且每個彈性連接結構的兩端分別與集流盤本體以及翻邊結構連接,以使集流盤本體與翻邊結構之間形成多個鏤空結構。
3、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翻邊結構為環狀結構,并沿集流盤本體的周向環繞一周。
4、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彈性連接結構包括:主連接片,沿集流盤本體的周向延伸,且主連接片在徑向上的兩側分別與集流盤本體和翻邊結構間隔設置;第一連接部,連接于主連接片的一端,第一連接部沿徑向朝向集流盤本體伸出,并與集流盤本體連接;第二連接部,連接于主連接片的另一端,第二連接部沿徑向朝向翻邊結構伸出,并與翻邊結構連接;其中,彈性連接結構適于在軸向上發生彈性形變。
5、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主連接片為弧形結構;在徑向上,每個主連接片與集流盤本體之間形成第一鏤空部,每個主連接片與翻邊結構之間形成第二鏤空部;在周向上,相鄰的兩個彈性連接結構之間形成第三鏤空部,且第三鏤空部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第一鏤空部和第二鏤空部連通,并形成鏤空結構。
6、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集流盤本體上開設有中心孔;
7、和/或
8、集流盤本體上設有多個沿軸向延伸的集流盤凸起結構,多個集流盤凸起結構在集流盤本體的周向上間隔設置。
9、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彈性連接結構的數量不少于三個,并在周向上等間隔設置,且彈性連接結構的寬度w1不小于5mm;和/或
10、集流盤本體的直徑d1不小于32mm。
11、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翻邊結構遠離集流盤本體的一側設有翻邊凸起部;其中,翻邊凸起部的高度h1不小于0.7mm,且集流盤的整體高度h2為1.2mm至1.4mm;和/或
12、翻邊凸起部的厚度l1、集流盤本體的厚度l3均為0.2mm至0.3mm。
13、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集流盤本體與翻邊結構以及彈性連接結構為一體成型結構。
14、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電池,包括:殼體;電芯,設于殼體內,電芯的第一端設有極耳;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項中的集流盤,與電芯的第一端相對設置,集流盤的翻邊結構位于集流盤遠離電芯的一側,且集流盤的翻邊結構的外側面與殼體的內壁面連接,集流盤的集流盤本體在軸向上朝向電芯的一側與極耳的端面連接。
15、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用電設備,包括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項中的電池。
16、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17、改進了集流盤的結構形式,通過在集流盤本體與翻邊結構之間設置彈性連接結構,以利用彈性作用使得集流盤本體與翻邊結構能夠軸向上產生相對運動,以在入殼焊接操作時同時滿足與殼體內壁以及與極耳的焊接操作,消除焊接間隙,抵消翻邊結構與集流盤本體之間的軸向拉扯力,防止出現爆點現象而導致電芯短路,有利于提高電池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1.一種集流盤,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集流盤,其特征在于,
9.一種電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種用電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