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機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在的電動汽車電機和控制器都是相互獨立的,電機的三相線、編碼器線、溫控線均通過電纜與控制器連接,缺點是:線路長,線損大、對電磁干擾也非常不利;另外,控制器和電機的冷卻管路也是通過管道串聯在一起,所以,在電機和控制器上分別都有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控制器出水口與電機進水口相連,工作時,冷卻水首先到達控制器,冷卻控制器功率元件后到達電機,這種結構的弊端是:管路長,水壓損耗大,控制器需要單獨的冷卻水道,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避免電磁干擾、減少線路損耗、降低管路壓降、成本低的電動汽車用一體化電機控制器水冷機殼。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包括電機殼體、圍繞電機機殼設置的螺旋水道、電機控制器功率模塊,其特別之處在于在電機殼體外圓表面設置一腔體,該腔體的上方和與電機軸向同側的側面均開有窗口,腔體內下方的機座壁上設置有一凹槽,凹槽的一側設置有直通腔體外側壁的穿孔,凹槽的另一側設置有與螺旋水道相連通的螺旋水道入口,螺旋水道的出水孔位于電機機殼上或者位于腔體的外側壁上,凹槽的槽口上方安裝有控制器功率模塊,控制器功率模塊的底板設置有散熱片,散熱片伸入凹槽內,控制器功率模塊的接線柱正對著與電機軸向同向窗口。
工作時,冷卻液的流向首先進入電機腔體外側壁的穿孔→功率模塊與凹槽形成一密閉水道,即凹槽中→流經散熱片縫隙,冷卻功率模塊→進入凹槽的另一側,螺旋水道相連通的孔口→進入機座的螺旋水道→冷卻電機→螺旋水道出水口,實現了同時冷卻電機及控制器功率模塊的目的,并且,同樣保證了先冷卻控制器功率模塊再冷卻電機。
由于電機控制器設置在電機機殼上,與控制器連接的電機的三相線、編碼器線、溫控線的長度就大為縮短,線路和管路損耗少,而且,電機機殼、電機控制器共用一套冷卻系統,因而節省了成本。
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電動汽車用一體化電機控制器水冷機殼,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控制器與電機共用一個冷卻水道,水壓損失小;
2.冷卻水可優先冷卻控制器功率模塊,冷卻效果好;
3.控制器所有零部件全部安裝在機座上方的腔體內,省掉了控制器外殼成本;
4.電機到控制器之間的電線路連接均在一個殼體內,線路短,電磁干擾小;
5.不存在電機到控制器之間的電纜,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爆炸圖。
圖3是本發明的剖視結構圖。
圖4是圖3的A-A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水道腔體結構圖。
附圖序號說明:電機殼體1,穿孔2,出水孔口3,腔體4,控制器功率模塊5,腔體軸向窗口6,長方形凹槽7,螺旋水道入口8,螺旋水道9,散熱片10,底板1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2、3所示,本發明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電機殼體1、圍繞電機機殼1設置的螺旋水道9、電機控制器功率模塊5,其特別之處在于在電機殼體1外圓表面設置一腔體4,該腔體4的上方為開放結構,腔體4與電機軸向同側的側面開有窗口6,腔體4內下方的機座壁上設置有一長方形凹槽7,凹槽7的一側設置有直通腔體外側壁的穿孔2,凹槽7的另一側設置有與螺旋水道9相連通的螺旋水道入口8,螺旋水道9的出水孔口3位于電機機殼1上或者位于腔體4的外側壁上(實施例是位于腔體4的外側壁上),長方形凹槽7的槽口上方安裝有控制器功率模塊5,控制器功率模塊5的底板11設置有散熱片10,散熱片10伸入凹槽7內,電機控制器的接線柱正對著與電機軸向同向窗口6,以便電機定子引出線順利連接在控制器功率模塊5的接線柱上。
利用該原理,螺旋水道也可以變更為“Z”型水道或其他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