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尤其涉及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
背景技術:
目前,交流伺服和汽車驅動系統領域,廣泛采用永磁同步電機作為動力單元,隨著行業的發展,動力單元調速范圍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要求電機調速范圍越來越寬,內置式轉子結構已經成為主流方案之一。現有內置式轉子方案普遍存在漏磁系數大的問題,從而使得磁鐵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升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包括鐵芯,所述鐵芯包括第一轉子沖片和第二轉子沖片,所述第一轉子沖片的磁極之間設有加強筋和隔磁橋,所述第二轉子沖片的磁極之間設有缺口,所述第一轉子沖片和第二轉子沖片交替層疊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轉子沖片的磁極之間不設置加強筋和隔磁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轉子沖片位于二個所述第一轉子沖片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轉子沖片上設有多個沿其周向間隔設置的第一磁鐵,所述加強筋和隔磁橋位于相鄰的所述第一磁鐵的磁極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轉子沖片上設有多個沿其周向間隔設置的第二磁鐵,相鄰的所述第二磁鐵的磁極之間為所述缺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第一轉子沖片采用傳統結構,而第二轉子沖片采用新設計結構,通過缺口來取代加強筋和隔磁橋,第一轉子沖片和第二轉子沖片交替層疊設置,第一轉子沖片同樣存在極間漏磁,但是,第二轉子沖片則不存在極間漏磁,可以大幅減少漏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的第一轉子沖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的第二轉子沖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所述永磁電機轉子為內置式結構,包括鐵芯,所述鐵芯包括第一轉子沖片1和第二轉子沖片2,所述第一轉子沖片1的磁極之間設有加強筋13和隔磁橋14,所述第二轉子沖片2的磁極之間設有缺口22,所述第一轉子沖片1和第二轉子沖片2交替層疊設置。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二轉子沖片2的磁極之間不設置加強筋和隔磁橋。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二轉子沖片2位于二個所述第一轉子沖片1之間。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一轉子沖片1上設有多個沿其周向間隔設置的第一磁鐵11和磁鐵孔12,所述加強筋13和隔磁橋14位于相鄰的所述第一磁鐵11的磁極之間。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二轉子沖片2上設有多個沿其周向間隔設置的第二磁鐵21,相鄰的所述第二磁鐵21的磁極之間為所述缺口22。
如圖1至圖3所示,第一磁鐵11和第二磁鐵21是一段完整磁鐵對應不同沖片的不同部分,在結構上第一磁鐵11和第二磁鐵21是一體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第一轉子沖片1為傳統結構,磁極間仍然保留隔磁橋14和加強筋13,承擔固定和保護磁鐵的作用,所以這部分沖片同樣存在極間漏磁;第二轉子沖片2為創新設計的轉子沖片結構,去掉了加強筋和隔磁橋,磁鐵緊貼在其表面,不承擔固定和保護磁鐵的作用,而這部分沖片上的磁極間漏磁磁路是空氣,漏磁大幅減少,為低漏磁轉子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低極間漏磁的永磁電機轉子,通過將第一轉子沖片1和第二轉子沖片2以一定疊厚比例的形式交替排列組合形成完整的轉子鐵心,這樣,既最大限度保護磁鐵的安全,又降低了轉子的極間漏磁。另外,可根據電機轉速高低對轉子沖片強度要求,和電機損耗平衡的要求,調節第一轉子沖片1和第二轉子沖片2兩種沖片結構的疊厚比例。和普通結構轉子鐵心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子鐵心結構兼顧了可靠性同時又大大減少了極間漏磁,提高了磁鐵的利用率,降低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磁鐵利用率,提升了電機功率密度。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