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接地結構,具體來說,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風力發電機轉軸普遍存在軸電流情況,通常發電機通過集電環接地碳刷將軸電流導出,由于集電環直徑較大,接地碳刷在運轉過程中接觸線速度較大,即發電機每轉一周的碳刷接觸圓的周長較大,隨之對接地碳刷的磨損也會增加。如果接地碳刷磨損嚴重,不能及時更換或磨損信號被屏蔽,所產生的軸電流就不能有效的被導出,會造成發電機傳動系統、變頻器故障頻出。
[0003]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
[0005]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6]—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包括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編碼器軸以及與該編碼器軸相配合的碳刷滑環、碳刷安裝支架和至少一個碳刷;碳刷滑環固定于編碼器軸的另一端,所述碳刷通過安裝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上的碳刷安裝支架而固定,且碳刷位于所述碳刷滑環的外圍與碳刷滑環的側表面相接觸。
[0007]進一步的,所述碳刷滑環和碳刷均通過緊固件分別固定于編碼器軸和碳刷安裝支架上。
[0008]進一步的,所述碳刷通過兩端貫通的方殼固定于碳刷安裝支架上,并且方殼內還設有可彈性固定所述碳刷的彈簧架。
[0009]進一步的,所述碳刷滑環與編碼器軸相連接之間設有墊圈,并且,所述碳刷滑環上還設有用于將碳刷滑環緊固于編碼器軸端的緊固螺栓。
[0010]進一步的,所述編碼器軸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一端設有安裝爪,安裝爪包括三個支爪,支爪上穿設有用于將編碼器軸連接于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的第一螺栓。
[0011]進一步的,所述碳刷安裝支架包括連接并固定碳刷的驅動板,驅動板的另一端與驅動板相垂直貫穿固定有連接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的連接軸。
[0012]進一步的,連接軸與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連接一端通過固定板固定,并且固定板上的四角處設有第二螺栓。
[0013]進一步的,連接軸與驅動板之間通過第三螺栓螺紋連接。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方案接地結構簡單,使用高電導率碳刷直接接觸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接地效果更佳,降低轉子軸電流損害發電機傳動系統、變頻器發生概率,提高發電機運行可靠性,碳刷接觸線速度較傳統集電環端更低,有效降低碳刷磨損率,提高碳刷使用壽命,碳刷安裝位置更便于碳刷磨損檢查和碳刷、碳刷滑環維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的示意圖。
[0017]圖中:
[0018]1、編碼器軸;2、碳刷滑環;3、碳刷;4、碳刷安裝支架;5、緊固螺栓;6、安裝爪;7、支爪;8、第一螺栓;9、驅動板;1、連接軸;11、固定板;12、第二螺栓;13、第三螺栓;14、方殼。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0]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包括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編碼器軸I以及與該編碼器I軸相配合的碳刷滑環2、碳刷安裝支架4和至少一個碳刷3;碳刷滑環2固定于編碼器軸I的另一端,所述碳刷3通過安裝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上的碳刷安裝支架4而固定,且碳刷3位于所述碳刷滑環2的外圍與碳刷滑環2的側表面相接觸。
[0021]所述碳刷滑環2和碳刷3均通過緊固件分別固定于編碼器軸I和碳刷安裝支架4上。
[0022]所述碳刷3通過兩端貫通的方殼14固定于碳刷安裝支架4上,并且方殼14內還設有可彈性固定所述碳刷3的彈簧架。
[0023]所述碳刷滑環2與編碼器軸I相連接之間設有墊圈,并且,所述碳刷滑環2上還設有用于將碳刷滑環2緊固于編碼器軸I端的緊固螺栓5。
[0024]所述編碼器軸I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一端設有安裝爪6,安裝爪6包括三個支爪7,支爪7上穿設有用于將編碼器I軸連接于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的第一螺栓8。
[0025]所述碳刷安裝支架4包括連接并固定碳刷的驅動板9,驅動板9的另一端與驅動板9相垂直貫穿固定有連接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的連接軸10。
[0026]連接軸10與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連接一端通過固定板11固定,并且固定板11上的四角處設有第二螺栓12。
[0027]連接軸10與驅動板9之間通過第三螺栓13螺紋連接。
[0028]為了方便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以下通過具體使用方式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0029]在具體使用時,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
[003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方案,所述方案接地裝置位于發電機非驅動端,包括編碼器軸1、碳刷滑環2、碳刷3、碳刷安裝支架4和緊固件,所述編碼器軸I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直接連接,所述碳刷滑環2通過緊固件固定在編碼器軸I端,所述碳刷3接觸碳刷滑環2通過緊固件固定在碳刷安裝支架4上,所述碳刷安裝支架4通過緊固件固定在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上,所述碳刷滑環2和碳刷3位于發電機非驅動端,即發電機編碼器延伸軸末端。
[0031]所述碳刷滑環2安裝于編碼器軸I末端,用螺栓和墊圈固定,更換方便。
[0032]所述碳刷3安裝于軸向、徑向均可調整的碳刷安裝支架4上,并且碳刷3通過兩端貫通的方殼14固定于碳刷安裝支架4上,并且方殼14內還設有可彈性固定所述碳刷3的彈簧架,該彈簧架可彈性頂出所述碳刷3,施加碳刷3以接觸碳刷滑環2的作用力,保證碳刷3和碳刷滑環2接觸可靠。
[0033]具體使用時,軸電流通過編碼器軸I流經碳刷滑環2,再通過碳刷3,最后軸電流通過碳刷3接地導線導地,使用前碳刷3可通過碳刷安裝支架4軸向、徑向調節保證與碳刷滑環2接觸可靠,使用后磨損的碳刷滑環2松開緊固件即可更換。
[0034]綜上所述,借助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方案接地結構簡單,使用高電導率碳刷直接接觸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接地效果更佳,降低轉子軸電流損害發電機傳動系統、變頻器發生概率,提高發電機運行可靠性,碳刷接觸線速度較傳統集電環端更低,有效降低碳刷磨損率,提高碳刷使用壽命,碳刷安裝位置更便于碳刷磨損檢查和碳刷、碳刷滑環維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003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編碼器軸以及與該編碼器軸相配合的碳刷滑環、碳刷安裝支架和至少一個碳刷;碳刷滑環固定于編碼器軸的另一端,所述碳刷通過安裝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上的碳刷安裝支架而固定,且碳刷位于所述碳刷滑環的外圍與碳刷滑環的側表面相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刷滑環和碳刷均通過緊固件分別固定于編碼器軸和碳刷安裝支架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刷通過兩端貫通的方殼固定于碳刷安裝支架上,并且方殼內還設有可彈性固定所述碳刷的彈簧架。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刷滑環與編碼器軸相連接之間設有墊圈,并且,所述碳刷滑環上還設有用于將碳刷滑環緊固于編碼器軸端的緊固螺栓。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碼器軸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一端設有安裝爪,安裝爪包括三個支爪,支爪上穿設有用于將編碼器軸連接于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的第一螺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刷安裝支架包括連接并固定碳刷的驅動板,驅動板的另一端與驅動板相垂直貫穿固定有連接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的連接軸。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連接軸與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連接一端通過固定板固定,并且固定板上的四角處設有第二螺栓。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連接軸與驅動板之間通過第三螺栓螺紋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非驅動端接地結構,包括與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連接的編碼器軸以及與該編碼器軸相配合的碳刷滑環、碳刷、碳刷安裝支架;碳刷滑環固定于編碼器軸的另一端,所述碳刷通過安裝于發電機非驅動端殼體上的碳刷安裝支架而固定,且該碳刷位于所述碳刷滑環的下方與該碳刷滑環相接觸。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方案接地結構簡單,使用高電導率碳刷直接接觸發電機非驅動端轉軸,接地效果更佳,降低轉子軸電流損害發電機傳動系統、變頻器發生概率,提高發電機運行可靠性,碳刷接觸線速度較傳統集電環端更低,有效降低碳刷磨損率,提高碳刷使用壽命,碳刷安裝位置更便于碳刷磨損檢查和碳刷、碳刷滑環維護。
【IPC分類】H02K11/40, H02K5/14
【公開號】CN205248995
【申請號】CN201521062404
【發明人】張慶運, 李仁堂, 樊中力, 李精家
【申請人】北京優利康達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