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推壓勻稱的橋梁設備。
背景技術:
橋梁的施工,離不開各種板材,例如保溫板、防水板、隔熱板等,為了達到不同的使用效果,可以自行選擇需要使用的兩種或多種板材進行壓制成型,現有板材的壓制方式主要分為人工壓制和使用推壓機壓制,人工推壓生產效率低,壓制受力不均勻,板材粘合強度差,浪費人力物力,推壓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得不到保障,使用推壓機壓制通常是將一塊板先通過鎖具固定,而后再使用推壓機向下對另一塊板施壓,這種壓制的方式在下壓的過程中容易造成被下壓的板跑偏,而且在壓制成型后,取下加工形成的板材時需要手動打開鎖具,其操作步驟繁瑣,使用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板材壓制成型加工的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推壓勻稱的橋梁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的一種推壓勻稱的橋梁設備,包括座體,所述座體前后端面的下部位置處設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中設左右上下貫穿的固定孔,所述座體內設置有左右擴展的孔槽,所述孔槽底端部的左右兩端分別對立設置有左滑槽和右滑槽,所述左滑槽和右滑槽之間的所述座體中設置有第一電機,所述左滑槽和右滑槽中分別對立設置有左螺桿和右螺桿,所述左螺桿和右螺桿上分別配合設置有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所述座體頂部左右對立設置有與所述孔槽聯通的左入槽和右入槽,所述孔槽頂端部中位于所述左入槽和右入槽之間開設有上導滑槽,所述孔槽底端部中央設置有與所述上導滑槽相對的下導滑槽,所述下導滑槽底端部中央設置有前后擴展的底嵌孔,所述孔槽后端部中設置有上下擴展的后嵌孔,所述底嵌孔和后嵌孔中設置有推板,所述后嵌孔后端部中設置有與所述推板固定連接的挪出部件,所述孔槽前端部中設置有上下擴展且與所述后嵌孔相對的前過槽,所述第一電機的外部還設置有保護裝置。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推板包括與所述底嵌孔配合設置的底柱以及與所述后嵌孔配合設置的后柱,所述挪出部件包括與所述后嵌孔聯通的挪出孔,所述挪出孔中設置有與所述后柱固定連接的螺筒,所述挪出孔中還設置有與所述螺筒配合連接的挪出螺桿,所述挪出螺桿后端與設置在所述挪出孔后端部中的第二電機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上導滑槽、孔槽、下導滑槽和底嵌孔均與所述后嵌孔聯通,所述后嵌孔、孔槽、前過槽均與所述底嵌孔聯通,所述上導滑槽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入槽和右入槽聯通,所述下導滑槽在橫向上的長度與所述上導滑槽、左入槽和右入槽在橫向上的長度之和相同。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入槽和右入槽頂端處設置有斜口,所述上導滑槽頂端部的左右兩端均設置有斜面。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螺桿的左端與所述左滑槽的左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左螺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且所述左螺桿與所述左滑槽和右滑槽之間的所述座體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桿的右端與所述右滑槽的右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桿的左端也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且所述右螺桿也與所述左滑槽和右滑槽之間的所述座體可轉動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均包括與所述左滑槽和右滑槽平移配合連接且與所述左螺桿和右螺桿配合連接的滑塊,所述滑塊頂部固定設置有向所述孔槽內側擴展的壓架,所述壓架中設置有聯槽,所述聯槽中設置有腔口向內側且可左右平移的頂架,所述頂架與所述孔槽平移配合連接,所述聯槽的外側端部中呈上下對立設置有兩個彈孔,每個所述彈孔內設置有壓簧,所述壓簧內側端與所述頂架固定連接用以將所述頂架向內側推壓。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保護裝置包括減噪板和減溫片,所述減噪板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機的上端和下端且與所述第一電機固定連接,所述減溫片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機的前端和后端且與所述第一電機固定連接,所述減溫片的上端和下端均與所述減噪板固定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電機工作使得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同時向內側運動而分別將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推壓而靠攏以壓制成型,在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同時向內側運動的過程中,先是兩個頂架向內側平移從而推動各自對應的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而靠攏,再是兩個壓架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板和保溫板抵接,從而使得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平穩,在兩個壓架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板和保溫板抵接時,壓架的內側端面與頂架的內側端面齊平,從而通過兩個頂架和兩個壓架同時對防水板和保溫板施壓而使得防水板和保溫板壓制成型而成為板材使得防水板和保溫板施加的壓力均勻,防水板和保溫板推壓的更加牢固可靠,保證了壓制成型的板材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2.防水板和保溫板壓制成型成為板材以后是直接處于推板上,只需要控制第一電機反轉,使得兩個壓架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壓制成型的板材的抵接,而兩個頂架由于壓簧的推壓作用還與壓制成型的板材抵接,從而對壓制成型的板材施加推壓力而防止壓制成型的板材發生偏移,在控制第一電機反轉以后還控制第二電機工作提供動力驅動螺筒伸出螺孔,從而使得螺筒將推板連同壓制成型的板材一起從前過槽中挪出,壓架向外側運動的過程中頂架也逐漸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壓制成型的板材的抵接,從而方便將壓制成型的板材取下,板材取下方便快捷,無需過多復雜的操作步驟即可將板材取下。
3.通過上導滑槽和下導滑槽對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進行導向,從而防止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時發生偏移,通過在左入槽和右入槽頂端處設置斜口,從而方便防水板和保溫板分別快速從左入槽和右入槽中插入,通過在上導滑槽頂端部的左右兩端設置斜面,從而在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時不會發生碰撞事故。
4.本發明的推壓裝置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操作簡單方便,大大增加了板材壓制成型的工作效率,同時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壓制成型的板材牢固可靠,取下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板材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一種推壓勻稱的橋梁設備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箭頭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在圖1中插入防水板和保溫板時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防水板和保溫板處于推壓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的仰視圖;
圖6為本發明中保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6所示的一種推壓勻稱的橋梁設備,包括座體1,所述座體1前后端面的下部位置處設置有固定板111,所述固定板111中設左右上下貫穿的固定孔112,所述固定孔112用以將螺釘穿過,從而將座體1固定牢固,所述座體1內設置有左右擴展的孔槽2,所述孔槽2底端部的左右兩端分別對立設置有左滑槽3和右滑槽4,所述左滑槽3和右滑槽4之間的所述座體1中設置有第一電機5,所述左滑槽3和右滑槽4中分別對立設置有左螺桿31和右螺桿41,所述左螺桿31和右螺桿41上分別配合設置有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所述座體1頂部左右對立設置有與所述孔槽2聯通的左入槽7和右入槽8,所述孔槽2頂端部中位于所述左入槽7和右入槽8之間開設有上導滑槽10,所述孔槽2底端部中央設置有與所述上導滑槽10相對的下導滑槽14,所述下導滑槽14底端部中央設置有前后擴展的底嵌孔13,所述孔槽2后端部中設置有上下擴展的后嵌孔12,所述底嵌孔13和后嵌孔12中設置有推板,所述后嵌孔12后端部中設置有與所述推板固定連接的挪出部件,所述孔槽2前端部中設置有上下擴展且與所述后嵌孔12相對的前過槽15,所述第一電機5的外部還設置有保護裝置。
其中,所述推板包括與所述底嵌孔13配合設置的底柱103以及與所述后嵌孔12配合設置的后柱102,所述挪出部件包括與所述后嵌孔12聯通的挪出孔61,所述挪出孔61中設置有與所述后柱102固定連接的螺筒63,所述挪出孔61中還設置有與所述螺筒63配合連接的挪出螺桿62,所述挪出螺桿62后端與設置在所述挪出孔61后端部中的第二電機6連接。
其中,所述上導滑槽10、孔槽2、下導滑槽14和底嵌孔13均與所述后嵌孔12聯通,所述后嵌孔12、孔槽2、前過槽15均與所述底嵌孔13聯通,所述上導滑槽10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入槽7和右入槽8聯通,所述下導滑槽14在橫向上的長度與所述上導滑槽10、左入槽7和右入槽8在橫向上的長度之和相同。
其中,所述左入槽7和右入槽8頂端處設置有斜口9,通過設置所述斜口9方便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分別快速從所述左入槽7和右入槽8中插入,所述上導滑槽10頂端部的左右兩端均設置有斜面11,通過設置所述斜面11方便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向內側平移。
其中,所述左螺桿31的左端與所述左滑槽3的左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左螺桿31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機5連接,且所述左螺桿31與所述左滑槽3和右滑槽4之間的所述座體1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桿41的右端與所述右滑槽4的右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桿41的左端也與所述第一電機5連接,且所述右螺桿41也與所述左滑槽3和右滑槽4之間的所述座體1可轉動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均包括與所述左滑槽3和右滑槽4平移配合連接且與所述左螺桿31和右螺桿41配合連接的滑塊32,所述滑塊32頂部固定設置有向所述孔槽2內側擴展的壓架33,所述壓架33中設置有聯槽34,所述聯槽34中設置有腔口向內側且可左右平移的頂架35,所述頂架35與所述孔槽2平移配合連接,所述聯槽34的外側端部中呈上下對立設置有兩個彈孔36,每個所述彈孔36內設置有壓簧37,所述壓簧37內側端與所述頂架35固定連接用以將所述頂架35向內側推壓。
其中,所述保護裝置包括減噪板52和減溫片51,所述減噪板52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機5的上端和下端且與所述第一電機5固定連接,所述減溫片51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機5的前端和后端且與所述第一電機5固定連接,所述減溫片51的上端和下端均與所述減噪板52固定連接,所述減溫片51用以吸收并散發所述第一電機5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所述減噪板52用以減少所述第一電機5在運行時產生的震動力從而防止所述第一電機5在運行時產生的震動力過大而導致所述座體1抖動,所述第二電機6的外部也相應地設置有所述保護裝置。
在初始位置狀態下,所述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6處于停止工作狀態,兩個所述滑塊32分別處于所述左滑槽3和右滑槽4的最外側端,所述頂架35由于所述壓簧37的推壓作用而向內側平移處于所述聯槽34的最內側端,所述底柱103處于所述底嵌孔13中,所述后柱102處于所述后嵌孔12中,所述螺筒63處于收縮在所述挪出孔61中;
在需要將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推壓形成板材時,先將防水板100從所述左入槽7插入,使得防水板100底部插入到所述下導滑槽14中并與所述下導滑槽14平移配合連接,將保溫板200從所述右入槽8插入,使得保溫板200底部也插入到所述下導滑槽14中并與所述下導滑槽14平移配合連接,接著控制所述第一電機5工作提供動力驅動所述左螺桿31和所述右螺桿41轉動,所述左螺桿31和所述右螺桿41轉動同時驅動與各自配合連接的所述滑塊32向內側平移,所述滑塊32向內側平移帶動所述壓架33向內側運動,所述所述壓架33向內側運動帶動所述頂架35向內側平移,兩個所述頂架35向內側平移從而推動各自對應的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向內側平移而靠攏,當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靠攏時,由于所述頂架35繼續向內側平移而使得所述頂架35克服所述壓簧37的推壓力而將所述壓簧37縮回到所述彈孔36內,當兩個所述壓架33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抵接時,所述壓架33的內側端面與所述頂架35的內側端面齊平,此時通過兩個所述頂架35和兩個所述壓架33同時對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施壓而使得防水板100和保溫板200壓制成型而成為板材,此時,壓制成型的板材處于所述推板上,而后控制所述第一電機5反轉,使得兩個所述壓架33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壓制成型的板材的抵接,此時,兩個所述頂架35由于所述壓簧37的推壓作用還與壓制成型的板材抵接,從而對壓制成型的板材施加推壓力而防止壓制成型的板材發生偏移,在控制所述第一電機5反轉以后還控制第二電機6工作提供動力驅動螺筒63伸出所述螺孔61,從而使得所述螺筒63將所述推板連同壓制成型的板材一起從所述前過槽15中挪出,最后將壓制成型的板材取下即可,所述壓架33向外側運動的過程中所述頂架35也逐漸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壓制成型的板材的抵接,以方便將壓制成型的板材取下,取下壓制成型的板材后,將本裝置恢復到初始狀態即可進行下一次的壓制成型工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電機工作使得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同時向內側運動而分別將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推壓而靠攏以壓制成型,在左推壓部件和右推壓部件同時向內側運動的過程中,先是兩個頂架向內側平移從而推動各自對應的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而靠攏,再是兩個壓架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板和保溫板抵接,從而使得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平穩,在兩個壓架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板和保溫板抵接時,壓架的內側端面與頂架的內側端面齊平,從而通過兩個頂架和兩個壓架同時對防水板和保溫板施壓而使得防水板和保溫板壓制成型而成為板材使得防水板和保溫板施加的壓力均勻,防水板和保溫板推壓的更加牢固可靠,保證了壓制成型的板材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2.防水板和保溫板壓制成型成為板材以后是直接處于推板上,只需要控制第一電機反轉,使得兩個壓架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壓制成型的板材的抵接,而兩個頂架由于壓簧的推壓作用還與壓制成型的板材抵接,從而對壓制成型的板材施加推壓力而防止壓制成型的板材發生偏移,在控制第一電機反轉以后還控制第二電機工作提供動力驅動螺筒伸出螺孔,從而使得螺筒將推板連同壓制成型的板材一起從前過槽中挪出,壓架向外側運動的過程中頂架也逐漸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壓制成型的板材的抵接,從而方便將壓制成型的板材取下,板材取下方便快捷,無需過多復雜的操作步驟即可將板材取下。
3.通過上導滑槽和下導滑槽對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進行導向,從而防止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時發生偏移,通過在左入槽和右入槽頂端處設置斜口,從而方便防水板和保溫板分別快速從左入槽和右入槽中插入,通過在上導滑槽頂端部的左右兩端設置斜面,從而在防水板和保溫板向內側平移時不會發生碰撞事故。
4.本發明的推壓裝置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操作簡單方便,大大增加了板材壓制成型的工作效率,同時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壓制成型的板材牢固可靠,取下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板材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