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青蛤室外工廠化育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尤其是青蛤工廠化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青蛤是我國沿海灘涂貝類養殖品種之一。國內學者先后對青蛤的形態結構、繁殖生物學、生活習性開展了研究,并試行室內工廠化育苗。但是,青蛤從親貝催產、幼蟲培育到稚貝出池,經過多項繁瑣的過程,由于育苗對水質要求較高、工藝繁瑣、周期長,容易受到餌料、水質、底質的影響,造成青蛤室內工廠化育苗的失敗。因此,需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用于解決青蛤工廠化育苗失敗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適合青蛤親貝催產、幼蟲培育到稚貝出池的育苗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選擇青蛤親貝,其特征是選用的青蛤親貝陰干清洗后,用5ppm高錳酸鉀浸泡消毒,再用海水沖干凈后放入催產網箱置入水溫25℃-28℃、鹽度20‰-25‰、水位0.8cm-1.2cm池中,催產和育苗用水經黑暗沉淀、砂濾過濾,池子全黑暗處理,催產網箱下用散氣頭充氣;青蛤親貝排放精卵后,將水位加至1.5m、孵化水溫27℃-30℃、鹽度20‰-30‰,光照500lux以下;當擔輪幼蟲轉為D型幼蟲后,將浮在水面上的D型幼蟲用300目的篩絹網撈出,移入水質條件與孵化水溫、鹽度相同的池中培養,光照1000lux以下,D型幼蟲培育密度10-15粒/ml,投喂單細胞藻,藻類的密度3-10萬個/ml,隨著幼蟲的生長,投喂量逐步增加,后期達到10萬個/ml,每天早晚各換水一次,采用300目篩絹網箱換水,每次換水量1/3-1/2,隨著幼蟲的生長,逐漸充氣使水呈微波狀;D型幼蟲進入后期幼蟲階段時,將D型幼蟲移到已放底泥、水深50cm、水溫25℃-32℃、鹽度5‰-32‰的室外水泥池內,幼蟲下沉附著密度2-3萬個/ml;水泥池每2m2設一只氣頭,池子上方設移動遮陽罩,光照3000lux以下;用單細胞藻類為餌料,藻類的密度1-3萬個/ml;幼蟲全部附著后,每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1/2;稚貝密度超過100個/cm2時進行疏苗,將稚貝連底泥一起從排水口排入到用200目篩絹做成的網箱中,沖洗后再根據稚貝的密度投放到已放底泥的其它池子中;進水時通過200目篩絹網過濾,避免敵害生物進入,稚貝培養時期每兩天用竹掃帚輕掃池底,避免雜藻附生;稚貝出池與疏苗方法同樣,將稚貝連底泥一起從排水口排入到用200目篩絹做成的網箱中,沖洗后再根據稚貝的密度投放到已放底泥的其它池子中。
本發明由于對親貝進行清洗消毒后再放入催產網箱,對催產和育苗用水采用黑暗沉淀、砂濾過濾,在育苗的各階段對水溫、鹽度、水位、光照、充氣、換水、培育密度、餌料投喂以及防除敵害生物進入的各個環節都有適當調控,取得在3840m2室外水泥池培養出32億粒青蛤稚貝的效果,獲得青蛤室外工廠化育苗的成功。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選擇生長期為2-3齡,殼長≥3.0≤4.0cm,性腺的肥滿度≥30%的青蛤,將待催產的親貝置于背陽通風處陰干5-6小時,傍晚將陰干的親貝清洗后,用5ppm的高錳酸鉀浸泡20分鐘,再用海水沖干凈后放入催產網箱置入池中,催產密度以2kg/m2親貝,催產網箱下放置1-2只100號或120號散氣頭,連續充氣,使池水呈沸騰狀,催產和育苗用水采用黑暗沉淀、砂濾、并經1000目的工業呢過濾后的水;如沒有沉淀、砂濾設備,可先將水放到其它池子里,用10-15ppm次氯酸鈉全池潑灑,充氣3-5分鐘后停止充氣,經黑暗沉3天以上抽入催產池,再用10-15ppm工業用的硫代硫酸鈉還原后,可作為青蛤親貝催產和育苗用水;青蛤親貝催產水溫為25℃-28℃,鹽度為20‰-25‰,池子全黑暗處理;催產水位0.8cm-1.2cm;青蛤親貝大量排放精卵后,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自行受精,精卵大量排放后,將水位加至1.5m,并及時撈取水面上的精沫;受精卵以50粒/ml為宜,孵化密度以30粒/ml為宜,孵化水溫調至27℃-30℃(能加快發育),鹽度為20‰-30‰,光照500lux以下;當擔輪幼蟲轉為D型幼蟲后,停氣,將浮在水面上的D型幼蟲用300目的篩絹網撈出,移入其他池中培養,培育密度以10-15粒/ml為宜;D型幼蟲培育水質條件與孵化的水溫、鹽度相同,光照1000lux以下;受精卵孵化至D型幼蟲期,投喂單細胞藻(金藻、角毛藻、硅藻),藻類密度5-10萬個/ml,開口期餌料以金藻為好,3-10萬個/ml,也可少量投喂光合細菌及酵母;D型幼蟲初期,投餌量掌握在水中的藻類密度為5萬個/ml,隨著幼蟲的生長,餌料投喂量逐步增加,后期達到10萬個/ml,分2-3次投喂;每天早晚各換水一次,采用300目篩絹網箱換水,每次換水量1/3-1/2;每次換水后視情投放1ppm-3ppm土霉素或環丙沙星;在D型幼蟲期階段,充氣使水呈微波狀態,隨著幼蟲的生長,逐漸增大氣量;當D型幼蟲發育到殼頂后期(第三天),見少部分殼頂后期幼蟲出現初生足時,及時進行移苗;用水泵連苗帶水抽到300目篩絹網箱內,再用300目篩絹做成的小撈網撈取到雙層塑料袋內充氣、打包、裝箱,移入室外水泥池內;當D型幼蟲進入后期幼蟲階段時,要及時將D型幼蟲移到已放底泥(用200目篩絹搓洗出的細泥,厚度1-2mm)的室外水泥池內,以便幼蟲的下沉附著,附著密度2-3萬個/ml,室外水泥池長30m寬6m為宜,水泥池安裝增氧設備,每2m2安裝一只氣頭,池子上方1.5m處安裝可移動的遮陽罩,避免中午強光照射,水溫25℃-32℃,鹽度5‰-32‰,水深50cm;,光照3000lux以下;餌料采取金藻、角毛藻、扁藻單細胞藻類,藻類的密度在1-3萬個/ml;單細胞藻類以混合藻類投喂效果最好,藻類的密度以5-8萬個/ml為宜;當幼蟲全部附著后,根據池子內水質水色、鹽度情況,每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1/2;稚貝(殼長×殼寬≤500×486μm)密度超過100個/cm2時,進行疏苗,將稚貝連底泥一起從排水口排入到用200目篩絹做成的網箱中,沖洗后再根據稚貝的密度投放到已放底泥的其它池子中;進水時通過200目篩絹網過濾,避免敵害生物進入,在稚貝培養時期每兩天用竹掃帚輕掃池底,避免雜藻附生;稚貝出池方法與疏苗方法一樣。
權利要求
1.青蛤室外工廠化育苗方法,包括選擇青蛤親貝,其特征是選用的親貝陰干清洗消毒后放入催產網箱置入水溫25℃-28℃、鹽度20‰-25‰、水位0.8cm-1.2cm池中,催產和育苗用水經黑暗沉淀、砂濾、過濾;池子全黑暗;催產網箱下用散氣頭充氣;青蛤親貝排放精卵后,水位加至1.5m、孵化水溫27℃-30℃、鹽度20‰-30‰,光照500lux以下;擔輪幼蟲轉為D型幼蟲后,用篩絹網撈出水面的D型幼蟲,移入與孵化水溫、鹽度相同的池中培養,光照1000lux以下;D型幼蟲培育密度10-15粒/ml,投喂單細胞藻,藻類的密度3-10萬個/ml,每天早晚各換水1/3-1/2;隨著幼蟲的生長,逐漸充氣使水呈微波狀;D型幼蟲進入后期幼蟲階段時,移到已放底泥、水深50cm、水溫25℃-32℃、鹽度5‰-32‰的室外水泥池,水泥池每2m2裝一只氣頭,池子上方設移動遮陽罩,光照3000lux以下,幼蟲下沉附著密度2-3萬個/ml,用單細胞藻為餌料,藻類的密度1-3萬個/ml;幼蟲全部附著后,每天換水1/2,進水通過200目篩絹網過濾;稚貝密度超過100個/cm2時進疏苗或稚貝出池,將稚貝連底泥從排水口排到200目篩絹做成的網箱中,沖洗后根據稚貝的密度投放到已放底泥的其它池中;稚貝培養時期每兩天輕掃池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青蛤室外工廠化育苗方法,其特征是在D型幼蟲培育階段,換水后投放1ppm-3ppm土霉素或環丙沙星。
全文摘要
青蛤室外工廠化育苗方法,本發明選擇青蛤親貝,其特征是親貝陰干清洗消毒后放入催產水溫25℃-28℃、鹽度20‰-25‰,黑暗沉淀過濾的水,水位0.8cm-1.2cm池中,網箱下充氣;池子全黑暗處理;孵化水溫27℃-30℃、鹽度20‰-30‰,光照500lux以下;水面的D型幼蟲移入與孵化水質相同的池中,光照1000lux以下;幼蟲培育密度10-15粒/ml,投喂單細胞藻,每天早晚換水;后期幼蟲移到放底泥、水深50cm、水溫25℃-32℃、鹽度5‰-32‰、有氣頭的室外池,喂單細胞藻,光照3000lux以下;幼蟲附著后,每天換水;每兩天掃池底;稚貝密度超過100個/cm
文檔編號A61D19/00GK101073314SQ20061002663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7日
發明者王慧, 周凱, 么宗利, 來琦芳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