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包括:(1)、選擇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2)、選擇青蛤作為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的物種;(3)、在受損灘涂投放一批青蛤苗種并育成;(4)、待該批青蛤苗種育成收獲后,檢測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否符合條件;以及(5)、若步驟(4)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至少一種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條件,則重復步驟(3)和(4);若步驟(4)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全部有毒有害物質均符合條件,則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本發明方法能夠通過生態修復的方式對受損灘涂進行修復,恢復灘涂的生態系統,減輕水體的污染程度,同時產生水產養殖經濟效益,實現海洋灘涂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專利說明】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系統的修復方法,具體涉及一種灘涂生態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海洋環境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及社會、經濟價值。近年來,長期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加劇了海洋污染的程度,養殖池、稻田等農業廢水與工礦業污水及生活污水的無節制排放,使得海洋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部分海域的生態功能大大減弱,自然濕地減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生物 多樣性降低等,使其失去了應有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功能,還影響到周邊環境,甚至危害到公眾的健康。海洋水體污染已經成為了一個日趨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因此,海洋環境急需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對已遭破壞的海洋環境進行修復,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
[0003]生物修復技術(Bioremediation)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環境治污技術,指受污染環境中的污染物,在自然條件或可控環境條件下通過各種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突變體和基因工程轉化體等)的生命代謝活動作用,吸收、轉移、轉化及降解為無毒物質或毒害減小,從而凈化水體,使退化的或破壞的生態系統得以恢復的一種生物凈化過程。它是根據生態毒理學和營養動力學基本原理,利用生物去修復受污染的環境或消除環境中的污染物,是一門剛剛興起的很有前途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是目前一條創新的治理技術路線。
[0004]作為濾食性水生生物的貝類與其他濾食性魚類相比具更強耐低氧能力,更適合作為水環境生態修復的工具種。貝類濾食系統十分發達,如貽貝的濾食率可達5L/(gh),能夠利用上覆水(覆蓋于海底沉積物上的水層)乃至整個水域的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從而有效降低水體中的懸浮物及藻類。貝類能對底質產生多種生物學影響,可作為常用的生態環境修復生物。使用貝類控制藻類濃度、調控水質,已成為利用生物調控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0005]青蛤(Cyclina sinesis),分布在我國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間帶,多生活在近高潮區和中潮區泥沙灘涂中,是一種廣溫、廣鹽性貝類,鹽度的適應范圍為比重1.005~
1.030,最適宜比重是1.10~1.025。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體內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特別是鐵的含量高達194.25mg/kg,是優質海產貝類之一,也是沿海鮮眾喜愛的海鮮品。
[0006]青蛤的適應性較強,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對底質的要求比較廣,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長。多棲息在潮流長途,水質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棲硅藻比較豐富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殼色與底質環境密切相關,含泥多的底質殼色呈黑色、粉沙質多為白色。其棲埋的深度隨季節、個體大小及底質狀況而有所差異,一般深度為9~16cm。
[0007]青蛤為濾食性貝類,自然海區的貝類主要以底棲硅藻為主,也攝食部分有機碎屑、橈足類殘肢等。3月份后青蛤攝食逐漸旺盛,生長較快,最適宜的生長水溫是24~30度,對食物的種類沒有嚴格的選擇性。[0008]因此,利用青蛤的生活習性,在適宜的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不僅可以對受損灘涂起到修復作用、保持水域野生群體量,還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0009]利用水域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削減污染物,加速生態系統的恢復,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在全球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的背景下,貝類生物修復技術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底棲貝類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技術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光明的實踐開發與應用前景。
[0010]因此,為了保持漁業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確保海洋生態安全,提供一種受損灘涂的生態修復方法成為業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11]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該方法能夠通過生態修復的方式對受損灘涂進行修復,恢復灘涂的生態系統,減輕水體的污染程度,同時產生一定的水產養殖經濟效益,實現海洋灘涂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0012]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選擇水溫范圍為2~28°C、鹽度為18%。~38%。、水體pH值為7.7~8.3、水體無機氮含量為0.3~0.9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為0.03~0.09mg/L,并且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含量至少之一的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總汞含量0.2~0.8mg/kg、鎘含量0.5~lmg/kg、銅含量30~60mg/kg、鋅含量150~300mg/kg、鉛含量50~100mg/kg、絡含量50~100mg/kg、砷含量20~60mg/kg、滴滴涕含量0.02~0.1mg/kg、六六六含量0.5~lmg/kg ; (2)、選擇青蛤作為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的物種;(3)、在受損灘涂投放一批青蛤苗種并育成;(4)、待該批青蛤苗種育成收獲后,檢測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否符合以下所有條件:總汞含量小于0.2mg/kg、鎘含量小于0.5mg/kg、銅含量小于30mg/kg、鋅含量小于150mg/kg、鉛含量小于50mg/kg、鉻含量小于50mg/kg、砷含量小于20mg/kg、滴滴涕含量小于0.02mg/kg、六六六含量小于0.5mg/kg ;以及(5)、若步驟
(4)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至少一種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條件,則重復步驟(3)和(4);若步驟(4)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全部有毒有害物質均符合條件,則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
[0013]可選擇地,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也可以這樣確定:生物多樣性較往年顯著降低、經濟效益嚴重受損、水環境和底質環境中總氮和總磷含量超出GB/T18407.4的標準,并且,適宜放養青蛤作為修復種的養殖環境條件應符合DB13/T932-2008的要求,潮流暢通、風浪較小、敵害生物少、底棲藻類生物豐富、地勢平坦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灘涂;要求灘面平坦,底質松軟,底質類型可擴大為全沙底。水溫-1~30°C,鹽度15%。~40%。,pH值為
7.5 ~8.5o
[0014]優選地,在步驟(3)中進一步包括隨機抽檢育成收獲的青蛤以確定是否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若育成的青蛤不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則進行深埋法無公害處理。例如,根據NY5288-2006無公害食品蛤的生產標準對收獲的青蛤進行檢測,檢測合格的產品進行上市銷售,檢測不合格的產品采收后進行無害化處理。
[0015]優選地,在步驟(3)中進一步包括在受損灘涂設置欄網,將青蛤苗種投放在欄網區域內,以避免修復灘涂后的有毒害青蛤向周邊擴散。[0016]優選地,在步驟(1)中,選擇水溫范圍為5~25°C、鹽度為20%。~30%。、水體pH值為7.8~8.2、水體無機氮含量為0.35~0.5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為0.035~0.045mg/L,并且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含量至少之一的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總萊含量0.3~0.6mg/kg、鎘含量0.6~0.8mg/kg、銅含量35~55mg/kg、鋅含量160~250mg/kg、鉛含量60~90mg/kg、鉻含量60~90mg/kg、砷含量30~50mg/kg、滴滴涕含量0.03~0.09mg/kg、六六六含量0.6~0.9mg/kg。
[0017]優選地,在步驟(5)中,當檢測出水體無機氮含量小于0.3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小于0.03mg/L,并且檢測出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所有條件,則確定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總萊含量小于0.15mg/kg、鎘含量小于0.4mg/kg、銅含量小于25mg/kg、鋅含量小于130mg/kg、鉛含量小于40mg/kg、鉻含量小于40mg/kg、砷含量小于15mg/kg、滴滴涕含量小于0.015mg/kg、六六六含量小于0.4mg/kg。
[0018]可選擇地,在步驟(1)中,進一步選擇潮流暢通、風浪小、敵害生物少、底棲藻類生物豐富、地勢平坦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
[0019]可選擇地,在步驟(3)中,進一步包括選擇殼長為I~2.5cm的健康苗種,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00~200粒/m2。優選地,進一步選擇殼長為2~2.5cm的健康苗種,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20~150粒/m2。
[0020]可選擇地,在步驟(3)中,于春季4~5月投放青蛤苗種。優選地,選擇灘面干露且將要漲潮時投放青蛤苗種。
[0021]作為一種可替代方案,提供一種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該方法適用于用青蛤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同時對養殖的青蛤進行收獲取得經濟效益,即修復了受損灘涂,又實現了經濟的創收,能夠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意愿;該方法包括受損灘涂的確定、苗種放養方式、苗種養殖管理和青蛤收獲四個步驟。
[0022]①受損灘涂的確定:受損灘涂為生物多樣性低、經濟效益差、水環境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超出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二類水質標準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分別為(0.30mg/L, ( 0.030mg/L);受到污染的灘涂由于經濟效益差、生物多樣性低,養殖戶往往不會在此區域養殖水產,從而使得受損灘涂的狀態無法較快恢復,而使用人工方式養殖青蛤,則會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能夠較快改善受損灘涂的生態環境。
[0023]本發明中適宜青蛤進行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為:受損灘涂的養殖環境條件符合DB13/T932-2008青蛤灘涂養殖技術規范的要求,灘涂為潮流暢通、風浪小、敵害生物少、底棲藻類生物豐富、地勢平坦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灘涂,底棲藻類為青蛤提供食物,青蛤的敵害生物少能夠保證青蛤較佳的養殖過程,提高青蛤養殖的經濟效益;灘涂的灘面平坦,底質松軟,底質類型為全沙質、全泥質或沙泥質,底質松軟的灘涂能夠滿足青蛤的生活需求,能夠較為容易的潛入底質中,避免退潮后曬傷和死亡;水溫范圍為-1~30°C,鹽度為15%。~40%。,水體的pH值為7.5~8.5,由于青蛤適宜生長的水體條件較寬,所以能夠使用青蛤在我國大部分灘涂中進行生態修復和養殖作業,大范圍改善灘涂的生態環境,降解水體污染物。 [0024]②苗種放養方式:苗種選擇無損傷、外殼有光澤、反應靈敏、體質強壯、殼長為2cm~2.5cm健康苗種;于春季4~5月投放在受損灘涂區域,4~5月時水體溫度回升,水體中的藻類植物開始大量生長,能夠為青蛤的生長提供充足的實物和較佳的生長環境;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00~180粒/m2 ;通過實驗驗證,苗種密度為100~180粒/m2時,青蛤的生長狀況較好,優選的種苗密度為120~150粒/m2 ;苗種投放時選擇晴朗、風浪小的天氣,在受損灘涂的灘面干露且將要漲潮時,將苗種均勻播撒在被修復灘涂圈定的范圍內;被修復灘涂邊緣設置攔網,攔網能夠將青蛤圈定在固定區域,防止青蛤隨海水飄走,造成經濟的損失和修復效果的降低;
[0025]③苗種養殖管理:青蛤播撒于灘涂后的一個月內嚴禁踩踏,踩踏會對青蛤苗種造成傷害,影響青蛤養殖的經濟效益;管理人員在退潮后將因漲潮在攔網邊堆積的青蛤均勻疏散到修復區,保持修復區內青蛤的分布較為均勻;定期檢查青蛤生長情況、死亡狀況、生長密度并做記錄,根據檢查情況判斷青蛤的養殖生長狀態,提高青蛤的養殖經濟效益,在青蛤的養殖生長狀態出現異常時,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少經濟損失。
[0026]④青蛤收獲:根據青蛤的生長狀況,青蛤殼長在3.0~3.5cm以上即可收獲;收獲時間在繁殖期7~8月以外,繁殖期的青蛤因肉質質量較差不便于收獲;根據NY5288-2006無公害食品蛤的生產標準對收獲的青蛤進行檢測,檢測合格的產品進行上市銷售,檢測不合格的產品采收后進行無害化處理。
[0027]以無公害食品蛤的標準為依據,抽樣檢測后若有相應指標超出無公害食品標準,則需進行無害化處理,主要以深埋法處理。遠離居民區、水源、泄洪區和交通要道,不得用于農業生產,并應避開公眾視野,具清楚標示。填埋坑的覆蓋土層厚度應不小于1.5m,坑底鋪墊生石灰。坑的位置和類型應有利于防洪和避免動物扒刨。將超標蛤置于坑中后,上撒生石灰,厚度不小于2cm,再用土覆蓋至與周圍持平。填土不要太實,以免尸腐產氣造成氣泡冒出和液體滲漏。
[0028]本發明為 了能夠高效收獲滿足收獲條件的青蛤,較佳的技術方案有,第四步中青蛤收獲的收獲方法為,在灘面干露時用齒耙耙取或人工挖取,將滿足條件的青蛤收獲,將大小不足的青蛤放回灘涂,繼續生長。
[0029]本發明為了保證青蛤苗種的存活率,提高青蛤養殖的經濟效益,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第二步苗種放養方式步驟中,苗種的運輸采用汽車運輸,將苗種裝入編織袋中,運輸途中保持空氣流通,并向苗種噴淋少量海水,避免陽光暴曬。
[0030]本發明為了進一步提高青蛤養殖的經濟效益,保證青蛤的快速生長,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步驟一中適宜青蛤進行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的水溫范圍為24~30°C,在24~30°C的水體中,青蛤的生長速度較快,而在-1~30°C的水溫范圍內青蛤均能夠存活,所以,能夠在大面積范圍內使用青蛤進行灘涂生態修復。
[0031]本發明為了進一步提高青蛤的生長速度,保持較佳的種苗密度,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20~150粒/m2。
[0032]本發明為了能夠降低青蛤生產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步驟四中對不合格青蛤進行的無害化處理方式為填埋處理,填埋處理能夠高效無害化處理不合格青蛤,減少不合格青蛤對環境的污染和不利影響。
[0033]本發明中主要技術指標的確定依據:
[0034]1、底質選擇:
[0035]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設定不同底質類型:全沙質、全泥質、沙泥質(沙與泥的質量比
1:1)、沙泥質(沙與泥的質量比2:1)、沙泥質(沙與泥的質量比1:2),測試青蛤在不同底質類型的下潛時間,每個底質類型設4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青蛤。結果表明,青蛤下潛時間與底質類型無關,只與對底質的適應度相關,青蛤在不同底質的完全潛入的時間約為30min。因此確定青蛤可修復的底質類型擴大為全沙底。
[0036]2、青蛤苗種規格選擇:
[0037]根據被修復區域水質監測結果,以青蛤苗種的成活率為苗種規格選擇依據,選擇殼長Icm~1.5cm、殼長1.5cm~2.0cm、殼長2cm~2.5cm的青蛤作為規格選擇研究對象,當放養青蛤成活率在70%以上時,確定為其適宜使用的修復規格為殼長2cm~2.5cm。 [0038]3、密度選擇:
[0039]在修復規格確定的基礎上,根據被修復區域水質中N、P含量和浮游生物豐度,設定3組修復密度:100~120粒/m2、120~150粒/m2、150~200粒/m2。確定青蛤在修復區的密度為120~150粒/m2時青蛤可以獲得較大生長。
[0040]4、采捕產品處理
[0041]編制組科技人員對殼長達到3.0~3.5cm以上青蛤進行隨機取樣,并對青蛤體內營養指標及重金屬等其他指標進行檢測,符合無公食品蛤的要求確認其合格,即可上市,確認取樣的青蛤不符合無公害食品蛤的要求,將修復區的青蛤采捕后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0042]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為:本發明的方法利用青蛤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受損灘涂的生態系統,減少水體中的污染物,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合格的青蛤能夠收獲后銷售,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所以本發明方法同時具有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本發明的方法采用青蛤作為生態修復的物種,由于青蛤能夠在-1~30°C的水體內生長,在不同的底質中也能夠較好生長,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較低,并且能夠適應受損灘涂中的低氧含量,能夠滿足受損灘涂的修復要求,具備了能夠在我國大部分灘涂生長的能力,能夠大范圍推廣使用,降低水體的污染;本發明的方法嚴格按照NY5288-2006無公害食品蛤的生產標準等國家及行業標準對青蛤進行養殖,確保了青蛤產品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對不合格的青蛤采取無害化處理,減少了環境污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3]圖1示出了本發明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以下將參照非限制性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0045]實施例1
[0046]請參照附圖1,本發明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選擇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S100、選擇青蛤作為生態修復物種S200、投放青蛤苗種并育成S300、底質環境檢測是否符合條件S400、以及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S500。
[0047]在步驟S100,選擇水溫范圍為2~28°C、鹽度為18%。~38%。、水體pH值為7.7~
8.3、水體無機氮含量為0.3~0.9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為0.03~0.09mg/L,并且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含量至少之一的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總汞含量0.2~0.8mg/kg、鎘含量0.5~lmg/kg、銅含量30~60mg/kg、鋅含量150~300mg/kg、鉛含量50~100mg/kg、鉻含量50~100mg/kg、砷含量20~60mg/kg、滴滴涕含量0.02~
0.lmg/kg、六六六含量0.5~lmg/kg。此外,可選擇潮流暢通、風浪小、敵害生物少、底棲藻類生物豐富、地勢平坦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
[0048]在步驟S200,選擇選擇殼長為2~2.5cm的健康青蛤苗種作為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的物種。
[0049]在步驟S300,在受損灘涂投放一批青蛤苗種并育成,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20~150粒/m2。在受損灘涂設置欄網,將青蛤苗種投放在欄網區域內,以避免修復灘涂后的有毒害青蛤向周邊擴散。每年春季4~5月投放青蛤苗種,并且選擇灘面干露且將要漲潮時投放青蛤苗種。青蛤苗種并育成后,隨機抽檢育成收獲的青蛤以確定是否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若育成的青蛤不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則進行深埋法無公害處理。若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則可上市銷售。
[0050]在步驟S400,待該批青蛤苗種育成收獲后,檢測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否符合以下所有條件:總萊含量小于0.2mg/kg、鎘含量小于0.5mg/kg、銅含量小于30mg/kg、鋅含量小于150mg/kg、鉛含量小于50mg/kg、鉻含量小于50mg/kg、砷含量小于20mg/kg、滴滴涕含量小于0.02mg/kg、六六六含量小于0.5mg/kg。
[0051]在步驟S500,若步驟S400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至少一種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條件,則重復步驟S300和S400 ;若步驟S400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全部有毒有害物質均符合條件,則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
[0052]實施例2
[0053]本發明采用技術方案為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該方法適用于用青蛤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該方法包括受損灘涂的確定、苗種放養方式、苗種養殖管理和青蛤收獲四個步驟。該方法的四個步驟具體操作為:
[0054]①受損灘涂的確定:受損灘涂為生物多樣性低、經濟效益差、水環境和底質環境中總氮和總磷含量超出GB/T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的灘涂;
[0055]本發明中適宜青蛤進行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為:受損灘涂的養殖環境條件符合DB13/T932-2008青蛤灘涂養殖技術規范的要求,灘涂為潮流暢通、風浪小、敵害生物少、底棲藻類生物豐富、地勢平坦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灘涂;灘涂的灘面平坦,底質松軟,底質類型為沙泥質、全沙質、泥沙質或全泥質均可;水溫范圍為-1~30°C,鹽度范圍為15%。~40%。,水體的pH值范圍為7.5~8.5 ;
[0056]②苗種放養方式:苗種選擇無損傷、外殼有光澤、反應靈敏、體質強壯、殼長范圍為2cm~2.5cm健康苗種;于春季4~5月投放在受損灘涂區域;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40粒/m2 ;苗種投放時選擇晴朗、風浪小的天氣,在受損灘涂的灘面干露且將要漲潮時,將苗種均勻播撒在被修復灘涂圈定的范圍內;被修復灘涂邊緣設置攔網;苗種的運輸采用汽車運輸,將苗種裝入編織袋中,運輸途中保持空氣流通,并向苗種噴淋少量海水,避免陽光暴曬。
[0057]③苗種養殖管理:青蛤播撒于灘涂后的一個月內嚴禁踩踏,管理人員在退潮后將因漲潮在攔網邊堆積的青蛤均勻疏散到修復區;定期檢查青蛤生長情況、死亡狀況、生長密度并做記錄;
[0058]④青蛤收獲:根據青蛤的生長狀況,青蛤殼長在3.0cm以上即可收獲;收獲時間在繁殖期7~8月以外;根據NY5288-2006無公害食品蛤的生產標準對收獲的青蛤進行檢測,檢測合格的產品進行上市銷售,檢測不合格的產品采收后進行無害化處理。收獲方法為在灘面干露用人工挖取。對不合格青蛤進行的無害化處理方式為填埋處理。
[0059]實施例3
[0060]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本發明為了進一步提高青蛤的養殖效果,較佳的實施方式還有,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25粒/m2 ;青蛤殼長在3.5cm以上進行收獲;其他部分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0061]盡管在此已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但要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里詳細描述和 示出的具體結構,在不偏離本發明的實質和范圍的情況下可由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實現其它的變型和變體,這些變型和變體也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水溫范圍為2~28°C、鹽度為18%。~38%。、水體pH值為7.7~8.3、水體無機氮含量為0.3~0.9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為0.03~0.09mg/L,并且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含量至少之一的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總汞含量0.2~0.8mg/kg、鎘含量0.5~lmg/kg、銅含量30~60mg/kg、鋅含量150~300mg/kg、鉛含量50~100mg/kg、絡含量50~100mg/kg、砷含量20~60mg/kg、滴滴涕含量0.02~0.1mg/kg、六六六含量0.5~lmg/kg ; (2)、選擇青蛤作為對受損灘涂進行生態修復的物種; (3)、在受損灘涂投放一批青蛤苗種并育成; (4)、待該批青蛤苗種育成收獲后,檢測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否符合以下所有條件:總萊含量小于0.2mg/kg、鎘含量小于0.5mg/kg、銅含量小于30mg/kg、鋅含量小于150mg/kg、鉛含量小于50mg/kg、鉻含量小于50mg/kg、砷含量小于20mg/kg、滴滴涕含量小于0.02mg/kg、六六六含量小于0.5mg/kg ;以及 (5)、若步驟(4)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至少一種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條件,則重復步驟(3)和(4);若步驟(4)中檢測出底質環境中全部有毒有害物質均符合條件,則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進一步包括隨機抽檢育成收獲的青蛤以確定是否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若育成收獲的青蛤不滿足無公害食品標準,則進行深埋法無公害處理。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進一步包括在受損灘涂設置欄網,將青蛤苗種投放在欄網區域內,以避免修復灘涂后的有毒害青蛤向周邊擴散。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中,選擇水溫范圍為5~25°C、鹽度為20%。~30%。、水體pH值為7.8~8.2、水體無機氮含量為0.35~0.5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為0.035~0.045mg/L,并且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含量至少之一的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總汞含量0.3~0.6mg/kg、鎘含量0.6~0.8mg/kg、銅含量35~55mg/kg、鋅含量160~250mg/kg、鉛含量60~90mg/kg、絡含量60~90mg/kg、砷含量30~50mg/kg、滴滴涕含量0.03~0.09mg/kg、六六六含量0.6~0.9mg/kg。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5)中,當檢測出水體無機氮含量小于0.3mg/L、水體活性磷酸鹽含量小于0.03mg/L,并且檢測出底質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符合以下所有條件,則確定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完成:總汞含量小于0.15mg/kg、鎘含量小于0.4mg/kg、銅含量小于25mg/kg、鋅含量小于130mg/kg、鉛含量小于40mg/kg、鉻含量小于40mg/kg、砷含量小于15mg/kg、滴滴涕含量小于0.015mg/kg、六六六含量小于0.4mg/kg。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中,進一步選擇潮流暢通、風浪小、敵害生物少、底棲藻類生物豐富、地勢平坦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灘涂為準備生態修復的受損灘涂。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進一步包括選擇殼長為I~2.5cm的健康苗種,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00~200粒/m2。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進一步選擇殼長為2~2.5cm的健康苗種,苗種的投放密度為120~150粒/m2。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于春季4~5月投放青蛤苗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灘涂底播青蛤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選擇灘面干露且將要漲潮時投放青蛤 苗種。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979684SQ201410171749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5日
【發明者】郭冉, 曾昭春, 夏輝, 申亮, 孫硯峰 申請人: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