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糧食作物的種植方法,尤其是通過對秧苗的培育來促進分蘗的雜交水 稻種植方法,同時改變雜交水稻的生長期以增加種植頻次。
背景技術:
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仍是當今人類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而目前技術僅限 對優良品種的培育,它包括雜交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分別以優良品種的提高及通過制種技 術手段而達到高產,水稻的基因技術研究尚取在初級階段(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 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 第一代雜交種,用于生產)。而且,現有的雜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稻田后,一般僅能有效分蘗出10-12蘗,少數 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稻田后最多能有效分蘗出12-15蘗。此外,現有的雜交水稻通常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育秧,經過約1個月的時 間成秧苗,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將秧苗插秧于稻田,生長至10月中、上旬成熟。這樣的生 長期間,致使雜交水稻一年僅能種植一季,限制了雜交水稻的種植頻次。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雜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 稻田后分蘗較少、種植頻次低而影響增產的缺陷,提供一種通過對秧苗的培育來促進分蘗 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同時改變雜交水稻的生長期以增加種植頻次。為此,本發明采用以下 技術方案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于10月中、下旬將催芽種籽播種于透明大棚內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再 將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間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4-15°C ;次年3月 下旬至4月上旬,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生長成熟。作為優選技術措施,在所述的透明大棚內建透明小棚,將催芽種籽播種于小棚內 的苗床上培育40 50天成小苗,小棚內的溫度控制在7-12°C。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每天至少一次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保證透明 大棚、透明小棚內的氧氣含量。作為優選技術措施,建造水田溫床,即在土壤中鋪設加熱管道,用取熱管道向所述 加熱管道內輸入適宜溫度的流動水流對土壤加熱,并將加熱管道內的水流經排水管道排 出;以該水田溫床為苗床培育小苗及以該水田溫床為寄秧田培育成秧苗。作為優選技術措施,在苗床或/和寄秧田之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的保溫 材料成田基。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種籽催芽后,經過低溫期(可長達一個冬季)的育秧和移栽,達到延長秧齡和控制發芽期(溫度過低會導致發芽種籽、小苗、秧苗凍死不能生長,溫度過高則會令小 苗、秧苗生長過快而不能進行長時間的陽光照射),從而使雜交水稻的秧苗經歷更長時間的 光合作用、吸收養份,為后期生長儲備營養、養分,促進水稻生長期機理性能的巨大提升,從 而使插秧后分蘗數量達到常規種植的3-5倍以期經過生長成熟后達到增產。2、改變了雜交水稻的種植時間,相對于現有雜交水稻而言,本發明方法的插秧時 間提前了近兩個月(該時間與早稻的插秧時間相一致),在本季收割后可再按照常規育苗 方法再種植一季雜交水稻(即第二季雜交水稻,該第二季雜交水稻的插秧時間與晚稻的插 秧時間相一致),由此增加了雜交水稻的種植頻次來達到增產。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
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是于10月中、下旬將催芽種籽播種于透 明大棚內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成秧苗,其 間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4-15°C (從育成小苗到移栽到寄秧田成秧苗相當于二段育秧,本 發明在時間、環境上進行了改進);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生長成 熟。通常的,苗床上的小苗、寄秧田上的秧苗在低于4°C時停止生長,而在整個育秧期,日平 均氣溫較低(低于10°C,較長時間會低于4°C ),而且日溫差較大,不適于按照現有方法育 秧,這就是本發明建立透明大棚來控制穩定的溫度,同時保證充足的陽光照射,結合二段育 秧方法來實現本發明的育秧并提早插秧時間。本發明所述的透明大棚是指高度通常在2米 左右可以供人員在其中行走的棚舍,本發明所述的透明小棚是立體規格小于透明大棚的如 高度在50-60CM的棚舍,因此在一個大棚中可以搭建1各或者多個塑料小棚。本發明的苗 床和寄秧田可以在同一透明大棚中,也可以在不同的透明大棚中。該方法將30天左右的常規秧期延長至跨越的整個冬季,達到延長秧齡和控制發 芽(即分蘗)期,從而使水稻秧苗經歷更長時間的光合作用和吸收養份,促進水稻在發育期 機理性能的巨大提升,從而使插秧后分蘗數量達到常規種植的3-5倍以期經過生長成熟后 達到增產。具體的,可在透明大棚內建透明小棚,將催芽種籽播種于小棚內的苗床上培育 40 50天成小苗,小棚內的溫度控制在7-12°C。為了保證透明大棚、透明小棚內的氧氣含量,使低溫育秧和移栽的大棚室溫必須 保持新鮮空氣,每天至少一次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時間最好在 中午,以避免較冷的外界空氣進入大棚而降低大棚內溫度,惡劣的驟冷、大風雪天氣除外), 排出濃度較高的CO2。也可建造水田溫床,即在土壤中鋪設加熱管道,用取熱管道向所述加熱管道內輸 入適宜溫度的流動水流對土壤加熱,并將加熱管道內的水流經排水管道排出,以該水田溫 床為苗床培育小苗及以該水田溫床為寄秧田培育成秧苗。如此可確保育秧條件而順利進行育秧。為了保證適宜的溫度條件,在苗床或/和寄秧田之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 的保溫材料(如珍珠巖合成板)成田基。此外,大棚內的溫度控制可采用太陽能、地熱、上述水田溫床的發明技術和其他能源,實現大棚大面積的專業育秧和移苗種植;也可采用小鍋爐或液化氣、天然氣等。由于大 棚內可加設小棚,空間立方體積較小,平均成本較低,大批量產業化單位成本較低。插秧時可按照常規方式插秧,插秧后可按照常規方式實施管理,尤其要注意對稻 田耘田,使插秧后的秧苗根部確保一定的養分,秧苗生長期間,要注意施肥,當生長分蘗 (發芽)至常規的3-5倍時(通常是42-54孽)要及時擱田(即脫田水),避免成熟時間的 差異化,以免影響高產。以下介紹幾個種植實例例1: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將催芽種籽(勇優9號)播種于透明大棚 內的苗床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同一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 成秧苗,其間每天中午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1小時,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 4-8°C,2010年3月28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47孽。例2: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將催芽種籽(勇優9號)播種于透明大棚內 的苗床上(苗床采用水田溫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另一透 明大棚內的寄秧田(寄秧田采用水田溫床)成秧苗,其間每天中午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 行通風換氣1小時,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7-10°C,2010年3月28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 5月下旬分出53孽。例3: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將催芽種籽(勇優9號)播種于透明大棚內 的苗床上(苗床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的珍珠巖合成板作為保溫材料成田基)培育 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同一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寄秧田下25-35cm 深處埋設2-3cm厚的珍珠巖合成板作為保溫材料成田基)成秧苗,其間每天中午對透明大 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1小時,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9-14°C,2010年3月28將秧苗 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57孽。例4: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在透明大棚內建透明小棚,將催芽種籽(勇 優9號)播種于透明小棚的苗床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另一 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間每天中午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1小時,透 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4-7°C,透明小棚內溫度控制在8-10°C,2010年3月28將秧苗插秧于 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49孽。例5 :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在透明大棚內建透明小棚,將催芽種籽(勇優 9號)播種于透明小棚的苗床(苗床采用水田溫床及在寄秧田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 厚的聚苯乙烯板作為保溫材料成田基,令保溫材料位于水田溫床的管道之下)上培育至 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另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寄秧田采用水田溫床) 成秧苗,其間每天中午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1小時,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 6-11°C,透明小棚內溫度控制在8-12°C,2010年3月28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 出53孽。例6 :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在透明大棚內建透明小棚,將催芽種籽(勇 優9號)播種于透明小棚的苗床(苗床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的珍珠巖合成板作為 保溫材料成田基)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內的寄秧 田(寄秧田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的珍珠巖合成板作為保溫材料成田基)成秧苗, 其間每天中午對透明大棚、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1小時,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6-10°C,透明小棚內溫度控制在9-12°C,2010年3月28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55孽。上述各個例子,至6月中旬各蘗陸續有稻穗抽出,稻穗數量明顯多于現有方法種 植的雜交水稻,按照勇優9號雜交水稻的150天全生長期,可望在7月中、上旬成熟而增產。 上述各例子從插秧至成熟的生長期間與早稻的生長期間一致,因此可以與晚稻一起實施第 二季雜交水稻的種植,鑒于第二季雜交水稻的種植時間和氣溫條件,按照常規方法育秧即 可,如此以來,可以按照早稻、晚稻一年兩季的種植頻次和時間種植雜交水稻來實現單位面 積的產量。此外,鑒于本發明的構思,難于通過例子一一說明,可根據各雜交水稻品種的生長 期(大約123-150天)不同、氣候條件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在具體育秧和插秧時,可在本 發明的時間和溫度范圍內調整,將不影響本發明方法的實施。
權利要求
1.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于10月中、下旬將催芽種籽播種于透明大棚內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再將小 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間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4-15°C ;次年3月下旬 至4月上旬,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生長成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的透明大棚 內建透明小棚,將催芽種籽播種于小棚內的苗床上培育40 50天成小苗,小棚內的溫度控 制在 7-12°C。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每天至少一次 對透明大棚進行通風換氣,保證透明大棚內的氧氣含量。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每天至少一次 對透明小棚進行通風換氣,保證透明小棚內的氧氣含量。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建造水田溫床,即 在土壤中鋪設加熱管道,用取熱管道向所述加熱管道內輸入適宜溫度的流動水流對土壤加 熱,并將加熱管道內的水流經排水管道排出;以該水田溫床為苗床培育小苗及以該水田溫 床為寄秧田培育成秧苗。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在苗床或/和寄秧 田之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的保溫材料成田基。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保溫材料位 于所述加熱管道的下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在苗床或/和寄秧 田之下25-35cm深處埋設2-3cm厚的保溫材料成田基。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太陽能、地熱、 液化氣、天然氣中至少一種能源為所述的透明大棚加溫。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促進分蘗的雜交水稻種植方法,屬于糧食作物的種植方法,現有雜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稻田后分蘗較少、種植頻次低而影響增產,本發明是于10月中、下旬將催芽種籽播種于透明大棚內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再將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內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間透明大棚內溫度控制在4-15℃;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將秧苗插秧于稻田至生長成熟。本發明經過低溫期的育秧和移栽,延長秧齡和控制發芽期,使雜交水稻的秧苗經歷更長時間的光合作用、吸收養份,為后期生長儲備機能,使插秧后分蘗數量達到常規種植的3-5倍;同時改變了雜交水稻的種植時間,一年當中可以種植兩季雜交水稻;由此以期達到增產。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1990837SQ20101020431
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1日
發明者吳岳民, 陳正慶 申請人:吳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