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用肥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
背景技術:
生物有機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與主要以動植物殘體(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桿等)為來源經無害化處理、腐熟的有機物料復合而成的一類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機肥效應的肥料。生物有機肥具有營養元素齊全、能夠改良土壤、提高產品品質、改善作物根際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蟲能力、促進化肥的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 重視。目前傳統生物有機肥發酵工藝主要采用堆碼式和開放式發酵工藝,發酵過程中,散熱快,溫度受外界的影響大,無法控制在一個適合的范圍,導致生物有機肥的有機質腐熟度低,發酵溫度過低無法殺死肥料原料中的大腸桿菌、蛔蟲卵等有害物質,出廠的生物有機肥的有機質腐熟度約為70%左右,而且發酵時間也長,最少也需要20天以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針對傳統生物有機肥生產工藝有機質腐熟度低,產量低,發酵時間長的弊端,采用全封閉式‘窯式’厭氧發酵工藝,提升肥料本身的肥力的同時降低時間成本和原料損耗。為生物有機肥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生產操作工藝,促進生物有機肥生產向質的飛躍發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將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褐煤、復合生物菌種按比例混合均勻投進發酵池中,發酵物料裝滿后進行全封閉厭氧發酵,經過8-13天厭氧發酵,物料溫度上升至60°C -70°C,讓發酵池通風,當物料溫度超過70°C時,將物料移出發酵池,然后進行為期2天的耗氧發酵,經風干后就成為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料。進一步的,所述的發酵池是一種窯式可全封閉厭氧發酵池。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窯式發酵池結構包括發酵池三面固定墻體和一面活動墻面、發酵池拱頂,設置在發酵池拱頂上的發酵池進料通風口和發酵池活動強體上的出料口。進一步的,所述的原料重量百分比為畜禽糞便30%_35%、有機廢棄物27%_35%、褐煤30%-40%、復合生物菌種1%-2%。更進一步的,所述的原料重量百分比為畜禽糞便30%、有機廢棄物30%、褐煤38. 5%、復合生物菌種I. 5%。進一步的,所述有機廢棄物是粉碎后的谷殼、秸桿、玉米桿的一種或任意組合。進一步的,所述的復合生物菌種是由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黃孢原毛平革菌、釀酒酵母、擬康氏木霉、白淺灰鏈霉菌和生物酶等量混合而成。進一步的,所述的發酵物料通過加水使水分占重量百分比的40%_45%。進一步的,所述的發酵溫度上升至64°C -68°C時,讓發酵池通風。本發明的技術效果“生物有機肥的窯式發酵工藝”解決傳統生物有機肥工藝有機質腐熟度低、發酵時間長的弊端,不但提升肥料本身肥力,同時降低時間成本和原料損耗,為生物有機肥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生產操作工藝,促進生物有機肥生產向質的飛躍發展。(I)、新工藝使生物有機肥的有機質腐熟度從原來的70%提高20個百分點,達到90%以上。(2)、新工藝發酵溫度即可以升到70°C以上,殺死大腸桿菌、蛔蟲卵等有害病原體,同時又不超過80 0C,保證生物有益菌的存活。(3)、新工藝發酵時間從原來的20天以上減少到10-15天,對產量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4)、新工藝采用頂部進料,無踩踏、碾壓現象,確保發酵質酥松、有機肥、生物有機 肥有效膨化。(5)、新工藝發酵池拱頂的進料通風口,可以根據發酵所需溫度進行封閉和開啟。(6)、新工藝可以根據需求大量進行生物有機肥料生產,滿足農業生產中供應不足的問題。
圖I是本發明所用的窯式發酵池結構圖。附圖所示1、發酵池三面固定墻面,2、發酵池進料通風口,3、發酵池出料口,4、發酵池拱頂。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實施實例I(I)、將畜禽糞便、粉碎后有機廢棄物、褐煤、復合生物菌種按300kg、300kg、385kg、15kg的重量混合均勻,混合均勻后加水,使物料水分含量達到40%,然后從圖I所示的進料通風口 3將物料投進發酵池中。有機廢棄物是秸桿90kg、谷殼90kg和玉米桿120kg的混合物;復合生物菌種中包括的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黃孢原毛平革菌、釀酒酵母、擬康氏木霉、白淺灰鏈霉菌和生物酶每一種都是2. 14kg。(2)、物料填滿發酵池后封閉進料通風口開始進行厭氧發酵,物料經過8天發酵,發酵過程中的所需溫度通過發酵池進料通風口調節,物料內部溫度上升至60°C時,揭開進料通風口 3,讓發酵池通風,當溫度超過70°C時打開出料口閘門4開始出料。(3)、從發酵池移出的物料進行為期2天的耗養發酵可制得熟化率90%以上的生物發酵肥料。( 4 )、經風干后就制成成品生物有機肥。實施實例2(I)、將畜禽糞便、粉碎后有機廢棄物、褐煤、復合生物菌種按330kg、330kg、330kg、IOkg的重量混合均勻,混合均勻后加水,使物料水分含量達到43%,從圖I所示的進料通風口 3將物料投進發酵池中。
有機廢棄物是165kg的谷殼和165kg的玉米桿的混合物;復合生物菌種中包括的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黃孢原毛平革菌、釀酒酵母、擬康氏木霉、白淺灰鏈霉菌和生物酶每一種都是I. 42kg。(2)、物料填滿發酵池后封閉進料通風口開始進行厭氧發酵,物料經過10天發酵,發酵過程中的所需溫度通過發酵池進料通風口調節,物料內部溫度上升至65°C時,揭開進料通風口 3,讓發酵池通風,當物料內部溫度超過70°C時打開出料口閘門4開始出料。(3)、從發酵池移出的物料進行為期2天的耗養發酵可制得熟化率90%以上的生物發酵料。( 4 )、經風干后就制成成品生物有機肥。實施實例3
(I)、將畜禽糞便、粉碎后有機廢棄物、褐煤、復合生物菌種按320kg、300kg、360kg、20kg的重量混合均勻,混合均勻后加水,使物料水分含量達到45%,從圖I所示的進料通風口 3投進發酵池中。有機廢棄物是150kg的秸桿和150kg的玉米桿的混合物,復合生物菌種中包括的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黃孢原毛平革菌、釀酒酵母、擬康氏木霉、白淺灰鏈霉菌和生物酶每一種都是2. 86kg。(2)、物料填滿發酵池后封閉進料通風口開始進行厭氧發酵,物料經過13天發酵,發酵過程中的所需溫度通過發酵池進料通風口調節,物料內部溫度上升至68°C時,揭開進料通風口 3,讓發酵池通風,當物料內部溫度超過70°C時打開出料口閘門4開始出料。(3)、從發酵池移出的物料進行為期2天的耗養發酵可制得熟化率90%以上的生物發酵料。 ( 4 )、經風干后就制成成品生物有機肥。上述3個實施實例中所使用的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黃孢原毛平革菌、釀酒酵母、擬康氏木霉、白淺灰鏈霉菌和生物酶,是目前在農業部登記的腐熟劑產品中,菌種數量最多的腐熟劑。其中枯早牙抱桿囷為細囷;釀酒酵母為酵母囷;黑曲霉、擬康氏木霉為霉菌;同時還含有白淺灰鏈霉菌和黃孢原毛平革菌,黃孢原毛平革菌為真菌,白淺灰鏈霉菌為放線菌;黑曲霉、擬康氏木霉、黃孢原毛平革菌能夠高效地產生纖維素酶,分解發酵物中纖維素;枯草芽孢桿菌、釀酒酵母、白淺灰鏈霉菌、黑曲霉能夠高效地產生半纖維素酶,分解發酵物中的半纖維素;黃孢原毛平革菌能夠產生木質素酶,分解發酵物中的木質素,有利于生物有機肥料的熟化。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將畜禽糞便、粉碎后有機廢棄物、褐煤、復合生物菌種按比例混合均勻后投進發酵池中,發酵物料裝滿后進行全封閉厭氧發酵,經過8-13天厭氧發酵,物料溫度上升至60°C -70°c時,讓發酵池通風,當物料溫度超過70°C時,將物料移出發酵池,然后進行為期2天的耗氧發酵,經風干后成為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料。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酵池是一種窯式可全封閉厭氧發酵池。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窯式發酵池結構包括發酵池三面固定墻體和一面活動墻面、發酵池拱頂,設置在發酵池拱頂上 的發酵池進料通風口和發酵池活動強體上的出料口。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重量百分比為畜禽糞便30%-35%、有機廢棄物27%-35%、褐煤30%_40%、復合生物菌種1%_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重量百分比為畜禽糞便30%、有機廢棄物30%、褐煤38. 5%、復合生物菌種I. 5%。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機廢棄物是粉碎后的谷殼、秸桿、玉米桿的一種或任意組合。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生物菌種是由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黃孢原毛平革菌、釀酒酵母、擬康氏木霉、白淺灰鏈霉菌和生物酶等量混合而成。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酵物料通過加水使水分占總比重的40%-45%。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酵溫度上升至64°C -68 °C時,讓發酵池通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布了一種生物有機肥生產的窯式發酵工藝,工藝流程包括將畜禽糞便、粉碎后的有機廢棄物、褐煤和復合生物菌種按比例混合均勻投進發酵池中,發酵物料裝滿后進行全封閉厭氧發酵,經過8-13天發酵,物料溫度上升至60℃-70℃時,讓發酵池通風,當物料溫度超過70℃時,打開出料閘門將物料移出發酵池進行為期2天的耗氧發酵,經風干后成為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料。本發明針對目前堆碼式和開放式發酵腐熟度低、發酵時間長弊端,采用全封閉窯式厭氧發酵工藝,使有機質的腐熟度達到90%以上,發酵時間縮短為10-15天,不但提升了肥料本身的肥力,同時降低時間成本和原料損耗,為生物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檔編號C05F17/00GK102976806SQ20121048497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6日
發明者竇曉黎, 戴正洪 申請人:昆明潤亨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