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37536閱讀:457來源:國知局
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一邊利用收割裝置對農田的未割取谷物桿進行收割,一邊利用脫粒裝置使該收割的谷物桿脫粒而收獲谷粒的聯合收割機,更詳細而言,涉及一種搭載有對發動機的排氣進行凈化處理的排氣凈化箱體的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以往的聯合收割機使排氣凈化箱體的一部分突出在以能升降的方式配置在行駛機體的前側的收割裝置側,以偏向靠收割裝置側的方式配置排氣凈化箱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將發動機室頂板部形成為帶臺階的形狀,在比駕駛座下方部高的位置配置排氣凈化箱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另外,由于在聯合收割機中具有收割裝置和脫粒裝置等各種各樣的裝置,所以在位于收割裝置的右側的駕駛部的下方形成發動機室,將發動機搭載在該發動機室內。近年來,出于聯合收割機的緊湊化·輕型化的要求,發動機室的大小多有制約(發動機搭載空間大多狹小)。不僅在制約多的發動機室內配置發動機,還要配置空氣濾清器和散熱器這樣各種各樣的零件。

另外,從發動機到排氣凈化箱體的排氣系統的配管長度越長,到達了排氣凈化箱體時的排氣的溫度當然越低。由于希望通過排氣凈化箱體的排氣的溫度為規定溫度以上,所以有想要在盡量靠近發動機的位置配置排氣凈化箱體的要求。

立足于上述這些點,在上述以往技術中,為了在盡量靠近發動機的位置配置排氣凈化箱體,使排氣凈化箱體的一部分偏向靠收割裝置側,并自發動機室露出一些。在該情況下,發動機本身也配置在靠收割裝置側,在發動機的上表面側確保排氣凈化箱體的安裝位置。于是,由于排氣凈化箱體以及發動機的一部分自發動機室露出,所以發動機及發動機周邊結構的左右寬度尺寸變長,進而存在難以容易地使行駛機體的左右寬度尺寸緊湊化的問題。

另外,受到來自排氣凈化箱體的排熱量的影響,發動機室內的冷卻效果下降,所以在將駕駛座設置在發動機室上的情況下,將發動機室的排熱的影響施加于駕駛者,駕駛者的操縱環境變得不舒服。另一方面,在將排氣凈化箱體設置于發動機的情況下,由于排氣溫度較高,所以在聯合收割機等作業車輛中,期待基于變為高溫的排氣的高效的廢熱利用。

本發明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對上述的現狀進行研究而實施了改善的聯合收割機。

權利要求1的發明的聯合收割機包括:收割裝置,上述收割裝置對農田的未收割谷物桿進行收割;脫粒裝置,上述脫粒裝置使利用上述收割裝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桿脫粒;行駛機體,上述行駛機體搭載有上述收割裝置以及上述脫粒裝置;發動機,上述發動機內設在上述行駛機體上的發動機室內;排氣凈化箱體,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對上述發動機的排氣進行處理,在覆蓋上述發動機室的發動機室蓋的上表面側配置有駕駛座,將上述發動機室蓋的上述駕駛座下方的覆蓋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并且上述發動機室蓋具有對外部空氣進行吸引的開口。

權利要求2的發明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使上述發動機室蓋的雙層結構部與散熱器的外部空氣吸入側相連通,并且在該雙層結構部的上表面以及前表面設有多個開口。

權利要求3的發明在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上述聯合收割機是在上述發動機室的機內側部配置有側柱的結構,上述排氣凈化箱體配置為伸出至上述側柱下方,在上述側柱下方鋪設有阻熱板體,將該阻熱板體配置在成為上述發動機室蓋的雙層結構部近旁的高度位置。

權利要求4的發明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使上述散熱器與設置在上述發動機的一側的冷卻風扇相對配置,并且設置有將通過該散熱器的冷卻風引導到上述發動機室內的冷卻風引導板。

權利要求5的發明在權利要求4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上述聯合收割機設置有覆蓋上述散熱器的排風側的護罩,在形成于上述護罩的開口處配置上述發動機的上述冷卻風扇,并且將上述冷卻風引導板固定在上述護罩的兩側表面而延伸設置在上述發動機室側。

權利要求6的發明在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上述聯合收割機還包括將外部空氣導入到上述發動機內的空氣濾清器,在上述護罩與上述發動機之間配置有導入來自空氣濾清器的新空氣的新空氣導入管,使連結上述發動機的冷卻水路和上述散熱器的冷卻水管以與上述新空氣導入管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新空氣導入管上方。

權利要求7的發明在權利要求6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上述聯合收割機是將用于使上述發動機輸出傳遞到上述脫粒裝置的脫粒帶輪,配置在上述發動機室的與上述散熱器相反的一側的結構,將旋轉葉片以與上述脫粒帶輪同軸的方式設置在上述脫粒帶輪上。

權利要求8的發明在權利要求6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以俯視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平行的配置將上述空氣濾清器配置在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后方上側,將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排氣側相連結的排氣管,以平行于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和上述空氣濾清器的方式,延伸設置在上述排氣凈化箱體與上述空氣濾清器之間。

權利要求9的發明在權利要求8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在上述空氣濾清器與上述排氣管之間配置有阻熱板。

權利要求10的發明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上述聯合收割機是設置有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相連接的排氣出口管和與上述排氣出口管相連接的排氣尾管的結構,利用能裝拆的支承構件將上述排氣出口管支承于上述排氣凈化箱體支承腳體,以能相對于上述發動機支架以及上述脫粒裝置沿上下方向調整上述排氣尾管的方式,將上述排氣尾管緊固固定于上述發動機支架以及上述脫粒裝置,從上述脫粒裝置與上述發動機室后方之間朝向后方配置上述排氣尾管,并且使上述排氣尾管的排氣側朝上。

權利要求11的發明在權利要求10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上述聯合收割機是在上述發動機室上方配置駕駛座的結構,并且將上述排氣尾管固定在上述發動機室的后部上方,在成為上述駕駛座與上述排氣尾管之間的位置配置有操作用具箱。

權利要求12的發明在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在上述發動機的上方以俯視看與上述發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呈平行狀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和上述排氣出口管,在與設置在與上述發動機的輸出軸交叉的一側部的冷卻風扇相反的一側的位置,使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入口與上述發動機的排氣側相連接。

發明效果

采用權利要求1的發明,聯合收割機包括:收割裝置,上述收割裝置對農田的未收割谷物桿進行收割;脫粒裝置,上述脫粒裝置使利用上述收割裝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桿脫粒;行駛機體,上述行駛機體搭載有上述收割裝置以及上述脫粒裝置;發動機,上述發動機內設在上述行駛機體上的發動機室內;排氣凈化箱體,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對上述發動機的排氣進行處理,在覆蓋上述發動機室的發動機室蓋的上表面側配置有駕駛座,將上述發動機室蓋的上述駕駛座下方的覆蓋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并且上述發動機室蓋具有對外部空氣進行吸引的開口,所以能夠抑制上述發動機室蓋外側的溫度的上升,防止上述發動機室內的熱氣傳遞到乘坐在上述駕駛座上的駕駛者。因此,能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支承在上述駕駛座的下表面與上述發動機的上表面之間,能容易地縮小上述駕駛座與上述發動機的左右方向的設置寬度,并且能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緊湊地設置在上述發動機的上表面側。此外,能夠順利地執行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內的排氣溫度維持為高溫的過濾器再生運轉等。

采用權利要求2的發明,使上述發動機室蓋的雙層結構部與散熱器的外部空氣吸入側相連通,并且在該雙層結構部的上表面以及前表面設有多個開口,所以能夠利用上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的外部空氣的吸入力使上述發動機室蓋的雙層結構部的內部空間進行換氣。因此,不必特別設置供上述發動機室蓋的內部空間的空氣出入的換氣風扇等,能夠低成本地構成。

采用權利要求3的發明,上述聯合收割機是在上述發動機室的機內側部配置有側柱的結構,上述排氣凈化箱體配置為伸出至上述側柱下方,在上述側柱下方鋪設有阻熱板體,將該阻熱板體配置在成為上述發動機室蓋的雙層結構部近旁的高度位置,所以對于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等的加熱,能夠利用上述阻熱板體簡單地保護上述側柱側的線、電氣配線。另外,能夠防止自開口于上述側柱上表面的操作板體的各桿的引導槽等朝向上述駕駛座的駕駛者排氣。

采用權利要求4的發明,使上述散熱器與設置在上述發動機的一側的冷卻風扇相對配置,并且設置有將通過該散熱器的冷卻風引導到上述發動機室內的冷卻風引導板,所以能將來自上述散熱器的冷卻風高效地供給到上述發動機室內,提高上述發動機室內的冷卻效果。特別是,在將上述發動機室設置在駕駛座下方,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一起配置了上述發動機的情況下,能夠防止熱被困在上述發動機室內,從而能夠防止上述發動機室內的熱氣傳遞到乘坐在上述駕駛座上的駕駛者。

采用權利要求5的發明,上述聯合收割機設置有覆蓋上述散熱器的排風側的護罩,在形成于上述護罩的開口處配置上述發動機的上述冷卻風扇,并且將上述冷卻風引導板固定在上述護罩的兩側表面而延伸設置在上述發動機室側,所以利用上述冷卻風扇導入到上述發動機室內的冷卻風不易泄漏到上述發動機室外側,因此能夠提高上述發動機的冷卻效果。

采用權利要求6的發明,上述聯合收割機還包括將外部空氣導入到上述發動機內的空氣濾清器,在上述護罩與上述發動機之間配置有導入來自空氣濾清器的新空氣的新空氣導入管,使連結上述發動機的冷卻水路和上述散熱器的冷卻水管以與上述新空氣導入管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新空氣導入管上方,所以能夠抑制由排氣凈化箱體等發熱體導致的上述新空氣導入管的溫度的上升,減少上述新空氣導入管的劣化。另外,能夠上下設置適當的間隔而緊湊地延伸設置上述新空氣導入管和上述冷卻水管。

采用權利要求7的發明,上述聯合收割機是將用于使上述發動機輸出傳遞到上述脫粒裝置的脫粒帶輪配置在上述發動機室的與上述散熱器相反的一側的結構,將旋轉葉片以與上述脫粒帶輪同軸的方式設置在上述脫粒帶輪上,所以通過將旋轉葉片設置在與上述發動機室的進氣側相反的一側的脫粒帶輪上,能使自上述散熱器側吸入的冷卻空氣在上述發動機室內高效地通過。

采用權利要求8的發明,以俯視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平行的配置將上述空氣濾清器配置在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后方上側,將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排氣側相連結的排氣管以平行于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和上述空氣濾清器的方式,延伸設置在上述排氣凈化箱體與上述空氣濾清器之間,所以能以與成為高溫的發熱源的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分開的方式配置上述空氣濾清器,抑制上述空氣濾清器的高溫化。并且,通過將上述排氣管配置在上述空氣濾清器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之間,能使上述排氣管作為對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阻熱構件發揮功能,減小由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排熱導致的對上述空氣濾清器的影響。因而,能夠抑制由上述發動機和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等的加熱導致的上述空氣濾清器的溫度上升,從而能夠抑制上述空氣濾清器的劣化。

采用權利要求9的發明,在上述空氣濾清器與上述排氣管之間配置有阻熱板,所以在上述阻熱板的上側配置上述空氣濾清器,在上述阻熱板的下側配置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以及上述排氣管,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由來自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以及上述排氣管的排熱導致的對上述空氣濾清器的影響。

采用權利要求10的發明,上述聯合收割機是設置有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相連接的排氣出口管和與上述排氣出口管相連接的排氣尾管的結構,利用能裝拆的支承構件將上述排氣出口管支承于上述排氣凈化箱體支承腳體,以能相對于上述發動機支架以及上述脫粒裝置沿上下方向調整上述排氣尾管的方式,將上述排氣尾管緊固固定于上述發動機支架以及上述脫粒裝置,從上述脫粒裝置與上述發動機室后方之間朝向后方配置上述排氣尾管,并且使上述排氣尾管的排氣側朝上,所以能夠兼用上述排氣凈化箱體支承腳體將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和上述排氣出口管支承為一體,并且能夠根據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上述排氣出口管的位置調整上述排氣尾管的支承位置。因而,不僅能使排氣系統的零件共用化而低成本地構成,還能提高排氣系統的支承結構的支承剛性。另外,能夠簡單地吸收上述排氣出口管和上述排氣尾管的加工誤差和組裝誤差,提高上述排氣出口管以及上述排氣尾管的組裝作業性。

采用權利要求11的發明,上述聯合收割機是在上述發動機室上方配置駕駛座的結構,并且將上述排氣尾管固定在上述發動機室的后部上方,在成為上述駕駛座與上述排氣尾管之間的位置配置有操作用具箱,所以在聯合收割機的上方排出因再生處理而成為了高溫的排氣,所以不僅能夠防止農田的桿屑著火,還能防止殘留在裝置內的塵土等著火。另外,通過將上述操作用具箱配置在上述駕駛座的背面,能使上述操作用具箱在上述駕駛座與上述排氣尾管之間作為阻熱體發揮功能,從而能夠防止來自上述排氣尾管的熱氣傳遞到駕駛者。

采用權利要求12的發明,在上述發動機的上方以俯視看與上述發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呈平行狀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和上述排氣出口管,在與設置在與上述發動機的輸出軸交叉的一側部的冷卻風扇相反的一側的位置,使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入口與上述發動機的排氣側相連接,所以能夠利用上述發動機上表面側的無用空間緊湊地配置上述排氣凈化箱體和上述排氣出口管。另外,能沿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長度方向將排氣出口管形成為長條,從而能使排氣的溫度下降至排出到機外,并且能夠提高消聲功能。并且,由于能將上述排氣尾管配置在上述脫粒裝置的側部空間內,所以能夠提高相對于各無用空間的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上述排氣出口管以及上述排氣尾管的配置效率。此外,來自上述冷卻風扇的冷卻風到達上述排氣凈化箱體上供凈化處理后的排氣通過的排氣引出側(排氣出口側),使凈化處理后的排氣溫度下降,另一方面供凈化處理前的排氣通過的排氣引進側(排氣入口側)距上述冷卻風扇較遠,冷卻風難以到達。因而,能使凈化處理前的排氣為高溫,適當地維持上述排氣凈化箱體的凈化性能。并且,能使凈化處理后的排氣溫度下降而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農田的桿屑等的著火。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四壟收割用的聯合收割機的左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右視圖。

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4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到的駕駛部的立體圖。

圖5是從左側后方觀察到的駕駛部的立體圖。

圖6是駕駛部的左視圖。

圖7是發動機室的左視圖。

圖8是發動機室的主視圖。

圖9是發動機室的俯視圖。

圖10是發動機室蓋的俯剖圖。

圖11是發動機室蓋的剖視立體圖。

圖12是發動機室蓋的正面剖視圖。

圖13是排氣尾管連接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14是表示側柱上的桿以及開關的配置的圖。

圖15是從正面斜右側觀察柴油發動機而得到的立體圖。

圖16是從背面斜左側觀察柴油發動機而得到的立體圖。

圖17是成為另一結構例的發動機室的左視圖。

圖18是表示離合器工作機構的配置位置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說明將本發明的聯合收割機具體化了的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行駛機體1的前進方向的左側簡稱為左側,同樣將前進方向的右側簡稱為右側。參照圖1至圖4說明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如圖1至圖4所示,聯合收割機具有利用左右一對的行駛履帶2(行駛部)支承的行駛機體1。在行駛機體1的前部以能夠利用單動式的升降用液壓缸4繞收割轉動支點軸4a升降調節的方式安裝有收割谷物桿的四壟收割用的收割裝置3。在行駛機體1上以并列狀搭載有具有輸送鏈6的脫粒裝置5,和將脫粒后的谷粒存積的谷物箱7。另外,脫粒裝置5配置在行駛機體1的前進方向的左側,谷物箱7配置在行駛機體1的前進方向的右側(參照圖3)。

聯合收割機配置有將谷物箱7內的谷粒從谷物箱7的后方朝向上方排出到機體外部的排出輸送機8。能以排出輸送機8的縱向進給螺旋輸送器8a為中心使谷物箱8的前部向機體側部轉動。在谷物箱7的前方且在行駛機體1的右側前部設置有駕駛部10。在駕駛部10配置有駕駛座10b、供駕駛者搭乘的踏板10a、設置有方向盤10c的方向盤墩11和具有主變速桿12或副變速桿13或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或開關類構件等的側柱15。

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行駛機體1上的駕駛座10b的下方側配置有作為各驅動部的動力源的柴油發動機20。另外,在行駛機體1的下表面側配置有左右的履帶架21。在履帶架21上設置有將發動機20的動力傳遞到行駛履帶2的驅動鏈輪22,維持行駛履帶2的張力的張力輥23,和將行駛履帶2的接地側保持為接地狀態的多個支重輪24。利用驅動鏈輪22支承行駛履帶2的前側,利用張力輥23支承行駛履帶2的后側,利用支重輪24支承行駛履帶2的接地側。

如圖1至圖3所示,收割裝置3具有將農田的未割取谷物桿拉起的四壟量的谷物桿拉起裝置31,將農田的未割取谷物桿的根部切斷的推子式的割刀裝置32,自谷物桿拉起裝置31將收割的谷物桿輸送到輸送鏈6的前端部(輸送起始端側)的谷物桿輸送裝置33。利用谷物桿拉起裝置31將農田的未割取谷物桿拉起,利用割刀裝置32將未割取谷物桿的根部切斷,利用谷物桿拉起裝置31將收割的谷物桿輸送到輸送鏈6的前端部。

脫粒裝置5具有谷物桿脫粒用的脫粒滾筒51,作為對下落到脫粒滾筒51的下方的脫粒物進行篩選的擺動篩選機構的擺動篩選盤52,將篩選風供給到擺動篩選盤52的揚谷風扇53,和將擺動篩選盤52的后部的排塵排出到機外的排塵風扇61。將輸送器托架125豎立設置在脫粒裝置5的上表面側。借助輸送器托架125將排出輸送機8支承在行駛機體1的上方的收納位置。利用輸送器托架125將排出輸送機8支承為大致水平姿勢。如圖3所示,收納位置的排出輸送機8從行駛機體1的右后方的角部朝向左前方的角部延伸。

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輸送鏈6的后端側(輸送終端側)配置有排桿鏈62。自輸送鏈6的后端側轉送到排桿鏈62的排桿(將谷粒脫粒后的桿)以較長的狀態排出到行駛機體1的后方,或被設置于脫粒裝置5的后方側的排桿切刀63較短地切斷成適當的長度后,排出到行駛機體1的后方下側。

在擺動篩選盤52的下方側設置有將利用擺動篩選盤52篩選的谷粒(一次篩選物)取出的一次輸送機55,和將混合有谷粒、桿屑或帶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篩選物取出的二次輸送機56。另外,一次輸送機55和二次輸送機56自行駛機體1的行進方向前側按照一次輸送機55、二次輸送機56的順序側視看以橫向延伸的方式設置在行駛履帶2的后部上方。

擺動篩選盤52對下落到脫粒滾筒51的下方的脫粒物進行擺動篩選(比重篩選)。自擺動篩選盤52下落的谷粒(一次篩選物)中的粉塵利用來自揚谷風扇53的篩選風去除,而后該谷粒下落到一次輸送機55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次揚粒筒57與自一次輸送機55中脫粒裝置5的靠谷物箱7的一側壁(在實施方式中是右側壁)向外突出的終端部連通連接。利用內設在一次揚粒筒57內的一次揚粒輸送機(省略圖示)將自一次輸送機55取出的谷粒搬入到谷物箱7內,收集在谷物箱7的內部。

擺動篩選盤52通過擺動篩選(比重篩選)使帶枝梗的谷粒等二次篩選物(谷粒和桿屑等混合存在的再篩選用的還原再處理物)下落到二次輸送機56內。被二次輸送機56取出的二次篩選物經由二次還原筒58以及二次處理部59返回到擺動篩選盤52的上表面側,被再篩選。另外,利用來自揚谷風扇53的篩選風和排塵風扇61的吸塵排塵作用,將來自脫粒滾筒51的脫粒物中的桿屑以及粉塵等自行駛機體1的后部朝向農田排出。

接下來,參照圖4~圖9說明柴油發動機20的搭載結構。如圖6~圖8所示,借助發動機座41將柴油發動機20隔振支承在行駛機體1的駕駛座10b的下方側。將柴油發動機20的驅動力經由帶輪·帶傳動系統傳遞到履帶架21前部的行駛驅動用變速箱體42和脫粒裝置5等的各部分。利用發動機室蓋44覆蓋柴油發動機20的前表面側以及上表面側。而且,在側柱15的下方鋪設有作為隔熱板體的分隔板體16,利用分隔板體16覆蓋柴油發動機20的上表面側的一部分。利用發動機室蓋44形成發動機室43的前表面側,利用發動機室蓋44和分隔板體16形成發動機室43的上表面側。

另外,如圖8所示,借助開閉支點軸45將箱狀的風洞箱體46豎立設置在行駛機體1的駕駛部10的右側端部。使水冷用散熱器47豎立設置在行駛機體1的上表面側的風洞箱體46的機內側,使散熱器47與柴油發動機20的冷卻風扇48對峙。自風洞箱體46的右側表面的機外側開口46a將外部空氣(冷卻風)引進到風洞箱體46內,利用冷卻風扇48的旋轉將除塵完畢的冷卻風自風洞箱體46的左側表面的機內側開口46b經由散熱器47送入到發動機室43內,利用除塵完畢的冷卻風將柴油發動機20等冷卻。另外,在風洞箱體46的右側表面的機外側開口46a鋪設有除塵網。利用除塵網的存在防止桿屑等向風洞箱體46的內部乃至發動機室43的內部侵入。

另外,固定有將散熱器47的通風范圍部的整體覆蓋的形態的護罩481,在形成于該護罩481的開口配置冷卻風扇48。也就是說,在散熱器47的左側配置有冷卻風扇48,在該冷卻風扇48與散熱器47之間配置有風扇護罩481來引導冷卻風。在風扇護罩481的前后端分別以朝向發動機室43側的方式延伸設置有風向板(冷卻風引導板)482、483。即,前側風向板482的右緣與風扇護罩481的前表面連結固定,并將柴油發動機20的前表面右側覆蓋,而后側風向板483的右緣與風扇護罩481的后表面連結固定,將柴油發動機20的后表面右側覆蓋。

使前側風向板482的高度比后側風向板483的高度低,將前側風向板482的上端配置在低于發動機室蓋44的下端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后側風向板483的上端與風扇護罩481的開口部上端處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參照圖17)。通過使前側風向板482的上端位于較低的位置,在前側風向板482的上方配置排氣凈化箱體50,所以能夠抑制排氣凈化箱體50內的再生溫度的下降。

如上所述,使散熱器47與設置在柴油發動機20的一側的冷卻風扇48相對配置,并且設置有將通過散熱器47的冷卻風引導到發動機室43內的冷卻風引導板482、483。由此,形成為能將散熱器47的冷卻風高效地供給到發動機室43內的結構,提高發動機室43內的冷卻效果。另外,在散熱器47的排風側設置有護罩481,將冷卻風引導板482、483固定在護罩481的兩側表面上。并且,在護罩481與柴油發動機20之間配置有導入來自空氣濾清器49的新空氣的供氣管(新的導入管)108。通過將供氣管108配置在護罩481側,抑制由排氣凈化箱體50等發熱體導致的溫度的上升,從而抑制供氣管108劣化。

散熱器47具有與柴油發動機20的冷卻水路相連結的冷卻水管471。冷卻水管471與散熱器47上方的開口部相連接,使在柴油發動機20內循環了的冷卻水回流到散熱器47內。冷卻水管471以與連結于空氣濾清器49的供氣管108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供氣管108的上方。冷卻水管471的與柴油發動機20相連結的一側配置在比供氣管108靠柴油發動機20側的位置。即,形成為使冷卻水管471在供氣管108與柴油發動機20以及排氣凈化箱體50之間通過的配置。因而,能以設置適當的間隔的方式緊湊地延伸設置供氣管108和冷卻水管471,并且能使回流側的冷卻水管471作為對供氣管108的阻熱構件發揮功能。

此外,在行駛機體1的上表面的駕駛部10的后側豎立設置有左右一對發動機室支柱71,在左右的發動機室支柱71之間鋪設有背面板體72。即,利用分隔板體16、發動機室蓋44、風洞箱體46以及背面板體72形成(劃分出)發動機室43。在使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曲軸)朝向左右的狀態下將柴油發動機20配置在發動機室43內。另外,使輸出軸20a的左側端部突出在柴油發動機20的左側,使行駛驅動帶73以及脫粒驅動帶74與輸出軸20a的左側端部(突出端部)相連結。將柴油發動機20的驅動力自輸出軸20a經由行駛驅動帶73朝向行駛履帶2輸出,將柴油發動機20的驅動力自輸出軸20a經由脫粒驅動帶74朝向脫粒裝置5輸出。

另一方面,如圖4~圖12所示,柴油發動機20包括將新空氣供給到柴油發動機20內的空氣濾清器49,和對柴油發動機20的排氣進行處理的排氣凈化箱體50。將發動機室蓋44的上表面側多段地形成為階梯狀,將發動機室蓋44的上表面側中的前部上表面441形成為較低,將后部上表面442形成為較高。使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前端與豎立設置在比踏板10b靠上方的位置的前表面443的上端相連接,使后部上表面442與自前部上表面441的后端向斜上方豎立設置的后表面444的上端相連接。在發動機室蓋44的后部上表面442的后端側與左右的發動機室支柱71的上端部之間設置有輔助蓋體440。通過將空氣濾清器49固定安裝在輔助蓋體440的下表面上,使空氣濾清器49位于發動機室蓋44的后部上表面441以及輔助蓋體442的下方。

在輔助蓋體440的上表面側搭載有消聲箱體40。使消聲箱體40的內部借助新空氣引進管體39與風洞箱體46相連通,使空氣濾清器49與消聲箱體40的內部相連通。借助空氣濾清器49將風洞箱體46內的空氣引進到柴油發動機20的進氣歧管19內。風洞箱體46、新空氣引進管體39以及消聲箱體40相當于位于發動機室43外的外部空氣導入部。另外,在消聲箱體40的上表面側設置有電氣安裝箱38。在電氣安裝箱38中內置有發動機控制器等。

另一方面,借助駕駛座支承機構10d將駕駛座10b支承在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上表面側。在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1以及分隔板體16的下方側配置有排氣凈化箱體50。排氣凈化箱體50形成為長條圓筒狀的外形形狀,并支承在柴油發動機20的上表面側。換言之,使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的軸線方向與排氣凈化箱體50內部的排氣移動方向一致。排氣凈化箱體50的長度方向與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呈平行狀。

在側柱15的后方位置配置有收容作業離合器分離桿26、27的桿箱(操作用具箱)28。桿箱28被固定在發動機室支柱71的上端,且配置在駕駛座10b后方的電氣安裝箱38的左側。即,桿箱28配置在排氣尾管84的前方,并自排氣尾管84的中途部覆蓋后端側。另外,在桿箱28的右側配置有支承排出輸送機8的輸送器托架125。輸送器托架125固定在脫粒裝置5的上方前表面。

通過這樣構成,在駕駛座10b的后方并列配置有電氣安裝箱38、桿箱28以及輸送器托架125。因此,能在駕駛座10b的后方,使電氣安裝箱38、桿箱28以及輸送器托架125作為阻斷來自排氣尾管84的排熱的阻熱構件發揮功能。因而,能夠防止來自排氣尾管84的熱氣傳遞給乘坐在駕駛座10b上的駕駛者。能夠順利地執行將排氣凈化箱體50內的排氣溫度維持成高溫的過濾器再生運轉等。此外,通過在側柱15的后方配置桿箱28,將操作用具配置在落座于駕駛座10b的駕駛者的一側,所以能夠提高駕駛者的操作性。

使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進側(排氣入口側)位于分隔板體16的下方側,使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出側(排氣出口側)位于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下方側。在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進側設置排氣入口管81,在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出側設置排氣出口管82。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入口管81借助后述的渦輪增壓器105的渦輪機匣106與柴油發動機20的排氣歧管83相連結,使排氣入口管81與排氣歧管83相連通。在脫粒裝置5與谷物箱7之間延伸設置有排氣尾管84,使排氣出口管82與排氣尾管84相連通。自柴油發動機20的排氣歧管83排出的排氣從排氣凈化箱體50經由排氣尾管84排出到機外。

而且,如圖7~圖12所示,將發動機室蓋44形成為雙層結構,使雙層結構的發動機室蓋44的內部空間44a、44c的左端部開口而與風洞箱體46的內部空間46c相連通。發動機室蓋44在成為雙層結構的前部上表面441的上表面的成為駕駛座10b的左右兩側的位置,設有外部空氣吸入用的開口44d、44e。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1突出設置有駕駛座支承機構10d的左右部分而形成為雙層結構,并且前部上表面441形成有內部空間44a、44b,在內部空間44a、44b各自的上表面設有開口44d、44e。另外,在外部空氣吸入用的開口44d、44e處鋪設有除塵網,防止桿屑等向內部空間44a、44b侵入。另外,使設在內部空間44a的右端的開口44f與設于風洞箱體46的上方開口46d相連通。另一方面,在前部上表面441的下方以覆蓋前部上表面441的整個面的方式在成為與分隔板體16的高度位置同等的位置設置有隔熱板體445。

發動機室蓋44在成為雙層結構的前表面443的前表面上設有外部空氣吸入用的開口44g。另外,在外部空氣吸入用的開口44g處鋪設除塵網,防止桿屑等向內部空間44c侵入。發動機室蓋44的前表面443形成上方開口的內部空間44c,該內部空間44c與前部上表面441的內部空間44a、44b分別相連通。另外,使設在內部空間44c的右端的開口44h與設于風洞箱體46的下方開口46e相連通。另一方面,在前表面443的后方以覆蓋前表面443的整個面的方式設置有隔熱板體445。另外,在后表面444的后方,與前表面443同樣也以覆蓋后表面444的整個面的方式設置有隔熱板體445。

風洞箱體46具有上下多級的鋪設有除塵網的機外側開口46a,在內部空間46c配置有將配置在下側的機外側開口46a覆蓋的遮擋板46f。遮擋板46f具有沿上下方向開口的多個狹縫,并且遮擋板46f裝拆自如地設置在風洞箱體46的左側表面部。通過在與機內側開口46b相對的位置配置將設在下級的機外側開口46a覆蓋的遮擋板46f,能夠利用遮擋板46f留住自機外側開口46a等間隙侵入的塵土。另外,通過將遮擋板46f構成為能夠裝拆,能將滯留在遮擋板46f上的塵土容易地去除。

具有上述那樣的雙層結構的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1的內部空間44a、44b以及前表面443的內部空間44c與風洞箱體46相連通,所以借助風洞箱體46形成通至發動機室43的通風路。當利用冷卻風扇48的旋轉使風洞箱體46的機內側開口46b側成為負壓時,發動機室蓋44自前部上表面441的開口44d、44e和前表面443的開口44g吸引外部空氣。

自前部上表面441的開口44d供給的外部空氣的一部分自開口44d流向右側,從而經過右端的開口44f流入到風洞箱體46的內部空間46c內。并且,自開口44d供給的外部空氣的其余部分流到內部空間44a的前方,從而流入到在內部空間44a的前方連通的前表面443的內部空間44c內。另外,自前部上表面441的開口44e供給的外部空氣流到內部空間44b的前方,從而流入到在內部空間44a的前方連通的前面443的內部空間44c內。另一方面,自前表面443的開口44g供給的外部空氣與自內部空間44a、44b流入的外部空氣合流而流到右側,經過右端的開口44h流入到風洞箱體46的內部空間46c內。

這樣,由外部空氣形成的冷卻空氣在雙層結構的發動機室蓋44的內部空間44a~內部空間44c內流動。因此,能夠利用發動機室蓋44的內部空間44d的隔熱作用,抑制將發動機室43側的熱傳遞到發動機室蓋44的上表面側的駕駛座10b、發動機室蓋44的前表面側的踏板10a。另外,通過形成為利用發動機室蓋44導入外部空氣的結構,即使是利用發動機室蓋44覆蓋排氣凈化箱體50的上方以及前方的結構,也能抑制發動機室蓋44外側的溫度上升,防止發動機室43內的熱氣傳遞到乘坐在駕駛座10b上的駕駛者。

如上所述,在覆蓋發動機室43的發動機室蓋44的上表面側配置駕駛座10b。并且,將發動機室蓋44的駕駛座10b的下方且覆蓋排氣凈化箱體50上方以及前方的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并且發動機室蓋44具有吸引外部空氣的開口43d、44e、44g。因而,能夠抑制發動機室蓋44外側的溫度上升,防止發動機室43內的熱氣傳遞到乘坐在駕駛座10b上的駕駛者。因此,能將排氣凈化箱體50支承在駕駛座10b的下表面與柴油發動機20的上表面之間,容易地縮小駕駛座10b與柴油發動機20的左右方向的設置寬度,并且能將排氣凈化箱體50緊湊地設置在柴油發動機20的上表面側。此外,能夠順利地執行將排氣凈化箱體50內的排氣溫度維持為高溫的過濾器再生運轉等。

另外,將排氣凈化箱體50內設在駕駛座10b的下方的發動機室43內,并且將空氣濾清器49內設在駕駛座10b的后方的發動機室43內。因而,能將達到高溫的排氣凈化箱體50和引進外部空氣的空氣濾清器49彼此相鄰且緊湊地配置在柴油發動機20的上方。例如,能使柴油發動機20和空氣濾清器49均與柴油發動機20的冷卻風引進部相鄰,自柴油發動機20的冷卻風引進部將外部空氣容易地導入到空氣濾清器49內。

另外,以與柴油發動機20相鄰的方式配置散熱器47,并且使雙層結構的發動機室蓋44的內部空間與散熱器47的外部空氣吸入側相連通。因而,能夠利用散熱器47(冷卻風扇48)的外部空氣吸入力對發動機室蓋44的內部空間44a~內部空間44c進行換氣。因此,不必特別設置供發動機室蓋44的內部空間44a~內部空間44c的空氣出入的換氣風扇等,能夠低成本地構成。

如圖5~圖8、圖12以及圖13所示,排氣出口管82朝向行駛機體1的左右中央側彎折為L字形,進一步在分隔板體16的下方側(向脫粒裝置5與谷物箱7之間去的入口附近)朝向后方彎折為L字形。即,排氣出口管82俯視形成為曲柄形狀。因而,排氣凈化箱體50和排氣出口管82的長度中途部以俯視與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的軸線方向呈平行狀延伸的方式相鄰。排氣出口管82的后端側與排氣尾管84的前端側相連通。

排氣尾管84自脫粒裝置5與谷物箱7之間向后方上側排出排氣。排氣尾管84彎折成前端側朝下彎折,中途部朝上延伸,后端側在行駛履帶2的后部上方側向后方延伸。即,排氣尾管84側視形成為曲柄形狀。排氣尾管84的后端側朝向斜后上方開口。另外,排氣尾管84的后端側形成為在使前方向脫粒裝置5側壓曲后使后方朝向谷物箱7側的結構,俯視壓曲成C字狀。排氣尾管84的后端側具有繞過與谷物箱7相連結的一次揚粒筒57的上端的壓曲形狀。

在側視為曲柄形狀的排氣尾管84的縱向中途部焊接固定有中途支承支架185。在左發動機室支柱71的左側表面焊接固定有安裝板186。借助大致為L字形的連結支架187將排氣尾管84的中途支承支架185以能夠調節安裝位置的方式用螺栓固定于左發動機室支柱71的安裝板186。在左發動機室支柱71的安裝板186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為長條狀且上下并列的一對調節長孔190,借助兩個調節長孔190將連結支架187的豎片部和安裝板186固定為能夠調節上下位置。并且,在排氣尾管184的中途支承支架185形成有沿左右方向為長條狀且前后并列的一對調節長孔191,借助兩個調節長孔191將連結支架187的橫片部和中途支承支架185固定為能夠調節左右位置。

在排氣尾管84的后端側焊接固定有大致L字形的立設支架188。在脫粒裝置5的右側表面緊固固定有大致L字形的連結支架189。將立設支架188的橫片部從上方用螺栓緊固于固定在脫粒裝置5的上表面右側的連結支架189。在立設支架188的橫片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為長條狀且前后并列的一對調節長孔192,利用兩個調節長孔192將立設支架188的橫片部和連結支架189的橫片部固定為能夠調節左右位置。在連結支架189的豎片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為長條狀且前后并列的一對調節長孔193,借助兩個調節長孔193將連結支架189的豎片部以能調節上下位置的方式固定在脫粒裝置5的上表面右側。

由于能將排氣尾管84以能夠調節上下位置的方式分別固定在脫粒裝置5以及發動機室支柱71上,所以能夠簡單地吸收排氣出口管82與排氣尾管84的加工誤差、組裝誤差。由此,能夠提高排氣出口管82以及排氣尾管84的組裝作業性。另外,能將脫粒裝置5以及發動機室支柱71兼用作排氣尾管84的支承構件,以低成本制造排氣尾管84的支承結構。

如圖6、圖7以及圖9所示,將排氣尾管84前端側的排氣入口內徑形成為比排氣出口管82后端側的排氣出口外徑大。使排氣尾管84的排氣入口以動配合狀嵌合于排氣出口管82的排氣出口。因此,將外部空氣自排氣出口管82的排氣出口與排氣尾管84的排氣入口之間的間隙負壓吸引到排氣尾管84的內部。另外,由于使排氣尾管84與柴油發動機20的振動系統分開,所以格外能夠抑制起因于柴油發動機20側與行駛機體1側的振動頻率的不同而使排氣尾管84破損的可能。

如圖5~圖8以及圖12所示,將排氣尾管84的排氣入口側支承在與柴油發動機20上方的排氣凈化箱體50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將排氣尾管84的排氣出口側支承在高于脫粒裝置5的上表面的位置。并且,排氣尾管84的后端側以覆蓋揚谷帶輪89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脫粒裝置5與谷物箱7之間,上述揚谷帶輪89將柴油發動機20的驅動力輸入到脫粒裝置5。利用排氣尾管84以及帶輪蓋板體(揚谷帶輪蓋)88的遮擋,將因排氣尾管84的排熱而被加熱了的外部空氣作為篩選風吸引到揚谷風扇53。

在脫粒裝置5的前方右側配置有與脫粒滾筒輸入軸85相連結的脫粒滾筒帶輪86。脫粒滾筒帶輪86與揚谷帶輪89進行帶聯動,從而將傳遞到揚谷帶輪89的發動機20的驅動力傳遞到脫粒滾筒輸入軸85。另外,脫粒滾筒輸入軸85借助錐齒輪機構85a與脫粒滾筒51的旋轉軸51a相連接,將利用脫粒滾筒帶輪86傳遞的旋轉驅動傳遞到脫粒滾筒51。脫粒滾筒帶輪86配置在成為脫粒裝置5與發動機室43之間的位置,脫粒滾筒帶輪86的前方以及上方被帶輪蓋板體(脫粒滾筒帶輪蓋)87覆蓋。

另外,收割裝置3構成為能繞橫長的收割輸入管130上下轉動,上述收割輸入管130軸支承在位于脫粒裝置5的前方的收割架臺133上。能將來自脫粒滾筒輸入軸85的動力經由注入(日文:流し込み)離合器131傳遞到收割輸入管130內的收割輸入軸132,上述注入離合器131將恒定的轉矩傳遞到收割裝置3。即,將來自柴油發動機20的動力不經由變速箱體42直接傳遞到收割裝置3,從而無論車速快慢,都能以恒定的高速轉速強制驅動收割裝置3。

注入離合器131借助連桿機構152與離合器工作機構151相關聯,上述離合器工作機構151具有能夠利用單一的馬達140的驅動繞轉動軸轉動的轉動構件即扇形齒輪141(參照圖17)。使注入離合器131進行作用的離合器工作機構151與注入離合器131的轉動支點153同樣由脫粒裝置5的前方右側的支柱框架固定,配置在脫粒滾筒帶輪86的左側下方。由此,能使連結注入離合器131和離合器工作機構151的連桿機構152的長度變短而緊湊地構成。

使排氣尾管84的中途部位于脫粒滾筒帶輪86的右側。另外,在脫粒滾筒帶輪86上以與排氣尾管84對峙的方式設置有與脫粒滾筒輸入軸85同軸的旋轉葉片90。因此,隨著脫粒滾筒帶輪86的旋轉,旋轉葉片90進行旋轉,從而能將在發動機室43內被加熱了的空氣排出到脫粒裝置5側。由此,將在發動機室43內通過而被加熱的空氣引導到被排氣尾管84、脫粒滾筒帶輪蓋87以及脫粒裝置5包圍的空間內。并且,將被排氣尾管84的排熱加熱了的外部空氣作為篩選風吸引到揚谷風扇53。

另外,旋轉葉片90與脫粒滾筒帶輪86一齊旋轉,從而在脫粒裝置5與排氣尾管84之間的空間內產生負壓。因此,脫粒裝置5側的外部空氣朝向脫粒滾筒帶輪86流動,能將配置在脫粒滾筒帶輪86的左側下方的離合器工作機構151冷卻。結果,能夠防止對離合器工作機構151過度地加熱,防止基于加熱發生的馬達140的故障。

另外,在柴油發動機20的上方以俯視看與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的軸線方向呈平行狀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排氣凈化箱體50和排氣出口管82。因此,能夠利用柴油發動機20上表面側的無用空間緊湊地配置排氣凈化箱體50和排氣出口管82。另外,能沿排氣凈化箱體50的長度方向將排氣出口管82形成為長條,從而能使排氣的溫度降低直到被排出到機外,并且能夠提高消聲功能。此外,在將排氣凈化箱體50以及排氣出口管82配置到柴油發動機20的上表面側空間內的基礎上,能將排氣尾管84配置到脫粒裝置5的側部空間內,從而能夠提高排氣凈化箱體50、排氣出口管82以及排氣尾管84相對于各無用空間的配置效率。

另外,以俯視看與排氣凈化箱體50平行的配置,將空氣濾清器49配置到排氣凈化箱體50的后方上側,將與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側相連結的排氣出口管82,以平行于排氣凈化箱體50和空氣濾清器49的方式延伸設置在排氣凈化箱體50與空氣濾清器49之間。通過以與成為高溫的發熱源的排氣凈化箱體50分開的方式配置空氣濾清器49,并且在空氣濾清器49與排氣凈化箱體50之間配置排氣出口管82,能夠降低因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熱導致的對空氣濾清器49的影響。

如圖8所示,在側柱15的下方側且在分隔板體16的上方側,配置有支承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等的桿支點軸機構17。在分隔板體16、排氣凈化箱體50的左側,配置有與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的操作等聯動而使脫粒驅動帶74等張緊或松弛的離合器操作連桿機構18。具有將桿支點軸機構17以及離合器操作連桿機構18等的左側覆蓋的側柱蓋15a。在實施方式中,使側柱蓋15a的上端部與側柱15的左側表面下部相連結。離合器操作連桿機構18位于分隔板體16以及排氣凈化箱體50與側柱蓋15a之間。

另外,排氣凈化箱體50伸出配置至側柱15的下方,在側柱15的下方鋪設有分隔板體(阻熱板體)16。并且,將分隔板體16配置在成為發動機室蓋44的雙層結構部近旁的高度位置。因此,針對排氣凈化箱體50等的加熱,能夠利用作為阻熱板體的分隔板體16簡單地保護側柱15側的線、電氣配線。另外,能夠防止從在側柱15的上表面的操作板體開口的各桿12~桿14的引導槽等,朝向駕駛座10b的駕駛者排氣。

如圖14所示,在側柱50的駕駛座10b的右側前方位置左右并列配置有主變速桿12以及副變速桿13,在副變速桿13的前方配置有用于設定行駛機體1的左右或前后的傾斜角度的機體姿勢調節桿161。即,在側柱50的前方的靠近方向盤10c的位置,一并配置有作為行駛系統的操作桿的主變速桿12、副變速桿13以及機體姿勢調節桿161。另外,側柱50在比主變速桿12靠前方的位置具有液晶顯示器162,使液晶顯示器162顯示作為作業機械的聯合收割機的行駛狀態和作業狀態。

側柱15如圖14所示,在成為主變速桿12的后方的位置配置有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利用1根的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兼用作收割裝置3的動力繼續或切斷操作用的桿和脫粒裝置5的動力連接或切斷操作用的桿,并且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構成能沿設置于側柱15的上表面的引導槽在前后方向上傾動。當使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位于引導槽后端時,切斷向收割裝置3以及脫粒裝置5雙方的動力。并且,當使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位于引導槽中途部時,使動力只傳遞到脫粒裝置5,當使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位于引導槽前端時,將動力傳遞到收割裝置3以及脫粒裝置5雙方。

側柱15如圖14所示,在比作業離合器分離桿14的配置位置靠駕駛座10b的位置從前方依次配置有加速刻度盤163、定速控制開關164以及再生開關165。加速刻度盤163用于對柴油發動機20的轉速進行調節操作。定速控制開關164用于操作將柴油發動機20的轉速保持為恒定的定速控制的通斷。再生開關165用于選擇操作排氣凈化裝置(排氣凈化箱體)50的執行的可否。加速刻度盤163、定速控制開關164以及再生開關165配置在駕駛座10b的左側,以易于供駕駛者使用。

加速刻度盤163能夠手動調節發動機轉速,在將作業中的發動機20的轉速保持恒定時等,使用加速刻度盤163。當發動機20的轉速在作業中發生變化時,脫粒的性能變差,所以希望在作業中始終保持發動機20的轉速,一邊利用加速刻度盤163保持轉速一邊進行作業,加速刻度盤163是常用在作業中的操作刻度盤。另外,即使脫粒裝置5的負荷發生變動,定速控制開關164也將柴油發動機20的旋轉保持為恒定,進行能夠實施始終穩定的脫粒和篩選的經濟模式的通斷。

再生開關165由帶再生燈的開關構成,通過使再生燈忽亮忽滅,通知駕駛者排氣凈化裝置(排氣凈化箱體)50的堵塞狀態超過了極限量。并且,駕駛者通過對再生開關165進行接通操作,執行排氣凈化裝置50的再生,使排氣凈化裝置50內的PM燃燒。在正在執行排氣凈化裝置50的再生時,再生開關165使再生燈亮燈,通知駕駛者正在執行排氣凈化裝置50的再生。

接下來,參照圖15以及圖16說明柴油發動機20的結構。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在柴油發動機20的缸蓋91的一側表面(后側表面)配置有進氣歧管19。缸蓋91載置在內置有輸出軸20a和活塞(省略圖示)的缸體92上。在缸蓋91的另一側表面(前側表面)上配置有排氣歧管83。即,在柴油發動機20上夾著輸出軸20a的兩側部分配配置有進氣歧管19和排氣歧管83。使輸出軸20a從缸體92的左右兩側表面朝向左右外側突出。

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在缸體92的左側表面固定安裝有飛輪外殼93。在飛輪外殼93內設置有飛輪94。自軸支承有飛輪94的輸出軸20a的左端側朝向變速箱體42輸出柴油發動機20的驅動力。此外,在缸體92的下表面配置有機油盤95。在缸體92的右側配置有冷卻風扇48,以與冷卻風扇48相對的方式設置散熱器47(參照圖8以及圖9)。

即,在柴油發動機20上與輸出軸20a交叉的一側部(缸體92的右側表面側)配置有冷卻風扇48,在相反于與輸出軸20a交叉的一側部的另一側部(缸體92的左側表面)配置有飛輪94。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進側(排氣入口側)位于靠近飛輪94的位置,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出側(排氣出口側)位于靠近冷卻風扇48的位置。

在這樣構成時,當來自冷卻風扇48的冷卻風到達排氣凈化箱體50中與供凈化處理后的排氣通過的排氣引出側(排氣出口側)時,使凈化處理后的排氣溫度下降。排氣凈化箱體50中供凈化處理前的排氣通過的排氣引進側(排氣入口側)距冷卻風扇48較遠,冷卻風難以到達。因而,能使凈化處理前的排氣為高溫,適當地維持排氣凈化箱體50的凈化性能。并且,能使凈化處理后的排氣溫度下降后排出到外部,從而能夠防止例如農田的桿屑等的起火。

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在進氣歧管19內配置有引進再循環用的排氣的排氣再循環裝置(EGR裝置)96。空氣濾清器49借助后述的渦輪增壓器105的壓縮機殼107以及排氣再循環裝置96與進氣歧管19相連接。將被吸入到空氣濾清器49內而被除塵以及凈化了的新空氣(外部空氣),經由渦輪增壓器105的壓縮機殼107以及排氣再循環裝置96輸送到進氣歧管19,供給到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內。

在上述結構中,自柴油發動機20排出到排氣歧管83內的排氣的一部分,經由排氣再循環裝置96以及進氣歧管19回流到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內。因此,柴油發動機20的燃燒溫度下降,來自柴油發動機20的氮氧化物(NOx)的排出量減少,且能降低柴油發動機20的油耗。

使與燃料箱(省略圖示)相連接的燃料泵98和共軌99與柴油發動機20的4缸量的各噴射器97相連接。在缸蓋91的設置有進氣歧管19的一側配置有共軌99以及燃料過濾器100,在缸體92上的進氣歧管19的下方側配置有燃料泵98。另外,各噴射器97具有電磁開閉控制型的燃料噴射閥(省略圖示)。使共軌99與燃料泵98的排出側相連接,使柴油發動機20的各噴射器97分別與圓筒狀的共軌99相連接。高壓燃料暫時存積在共軌99內,經由共軌99被供給到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氣缸)的內部。

在上述的結構中,柴油發動機20的燃料由燃料泵98加壓輸送到共軌99,作為高壓的燃料蓄積在共軌99中。并且,通過分別對各噴射器97的燃料噴射閥進行開閉控制,將共軌99內的高壓燃料噴射到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內。即,通過對各噴射器97的燃料噴射閥進行電子控制,來高精度地控制燃料的噴射壓力、噴射正時和噴射時長(噴射量)。因而,能夠減少自柴油發動機20排出的氮氧化物(NOx)。

在缸蓋5的前側且在排氣歧管83的上方配置有渦輪增壓器105。渦輪增壓器105包括內置有渦輪的渦輪機匣106,和內置有鼓風輪的壓縮機殼107。使渦輪機匣106的排氣引進側與排氣歧管83相連結。使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入口管81與渦輪機匣106的排氣引出側相連接。即,自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排出到排氣歧管83內的排氣經由渦輪增壓器105以及排氣凈化箱體50等排出到機外。

壓縮機殼107的供氣引進側借助供氣管108與空氣濾清器49的供氣引出側相連接。壓縮機殼107的供氣引出側借助增壓管109以及排氣再循環裝置96與進氣歧管19相連接。即,利用空氣濾清器49除塵以及凈化了的新空氣自壓縮機殼107經由增壓管109輸送到排氣再循環裝置96,隨后被供給到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內。

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作為用于對自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排出的排氣進行凈化的排氣凈化裝置,具有將柴油發動機20的排氣中的粒子狀物質去除的排氣凈化箱體50(柴油顆粒過濾器(DPF))。如圖15所示,排氣凈化箱體50內設有氧化催化器111和煙灰過濾器112。自柴油發動機20的各缸排出到排氣歧管83內的排氣經由排氣凈化箱體50等被放出到機外。利用排氣凈化箱體50減少柴油發動機20的排氣中的一氧化碳(CO)、碳化氫(HC)、粒子狀物質(PM)以及氮氧化物質(NOx)。

排氣凈化箱體50構成為俯視看沿與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曲軸)平行的方向較長地延伸的橫長的長條圓筒形狀。在排氣凈化箱體50上的靠近飛輪94的部位設置有引進排氣的排氣入口管81,在排氣凈化箱體50上的靠近冷卻風扇48的部位設置有將凈化處理后的排氣排出的排氣出口管82。將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移動方向一端側和排氣移動方向另一端側,借助左支腳體113以及右支腳體114能裝拆地支承在缸蓋91的左右側表面上。即,借助左支腳體113以及右支腳體114將排氣凈化箱體50安裝在柴油發動機20的上表面側。在使圓筒狀的排氣凈化箱體50的長度方向朝向柴油發動機20的左右方向的狀態下,使排氣凈化箱體50位于排氣歧管83的上方側。

如上所述,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的軸線方向與排氣凈化箱體50內部的排氣移動方向(排氣凈化箱體50的長度方向)一致。另外,同樣,空氣濾清器49的長度方向也與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的軸線方向一致。并且,如圖9所示,空氣濾清器49和排氣凈化箱體50以俯視看與柴油發動機20的輸出軸20a的軸線方向呈平行狀延伸的方式位于柴油發動機20的上方。在該情況下,空氣濾清器49位于發動機室蓋44的后部上表面44b以及輔助蓋體44c的下方且位于進氣歧管19的上方。排氣凈化箱體50位于發動機室蓋44的前部上表面44a以及分隔板體16的下方且位于排氣歧管83的上方。

當這樣構成時,能使空氣濾清器49的吸氣引進側簡單地連接于例如配置在發動機室43外的外部空氣導入部(風洞箱體46等),并且能夠有效利用柴油發動機20上方的無用空間,將排氣凈化箱體50和空氣濾清器49緊湊地配置在柴油發動機20的俯視外形內(前后寬度內以及左右寬度內)。另外,側視觀察,空氣濾清器49與排氣凈化箱體50的高度位置以使空氣濾清器49位于上側,使排氣凈化箱體50位于下側的方式,沿發動機室蓋44的階梯形狀上下錯開。

在排氣歧管83的上方配置有使向柴油發動機20去的空氣增壓的渦輪增壓器105。在渦輪增壓器105的上方配置有排氣凈化箱體50。即,排氣凈化箱體50和渦輪增壓器105在排氣歧管83的上方上下并列。另外,在進氣歧管19的上方配置有使排氣回流到柴油發動機20的進氣系統(進氣歧管19)內的排氣再循環裝置96(EGR裝置)。在排氣再循環裝置96的上方配置有空氣濾清器49。即,空氣濾清器49和排氣再循環裝置96在進氣歧管19的上方上下并列。

當這樣構成時,與排氣系統相關的排氣凈化箱體50以及渦輪增壓器105一并上下并列在排氣歧管83側,與進氣系統相關的空氣濾清器49以及排氣再循環裝置96一并上下并列在進氣歧管19側。因而,易于把握排氣系統構件(排氣凈化箱體50以及渦輪增壓器105)的配置和進氣系統構件(空氣濾清器49以及排氣再循環裝置96)的配置,有助于組裝作業性的提高和維護性的提高。另外,易于在排氣系統構件和進氣系統構件的周圍以盡量短的長度整齊地環繞排氣系統配管(排氣出口管82等)和進氣系統配管(供氣管108等),從而能以低成本制造進氣排氣系統的配管結構等。

另外,將排氣支承板115以朝后突出的方式用螺栓緊固在左支腳體113上,該左支腳體113用螺栓緊固在缸蓋91的左側表面上,另一方面將板狀的出口管支架116焊接固定在排氣出口管82的后端側。并且,將出口管支架116用螺栓緊固在排氣支承板115的后端側,利用設在出口管支架116的上緣的壓曲部接受排氣出口管82的出口側。即,借助出口管支架116將排氣出口管82支承在缸蓋91的左側表面側的排氣支承板115的后端側。

當這樣構成時,由于使排氣出口管82與將排氣凈化箱體50支承在柴油發動機20上的左支腳體113相連結,所以能將用于支承排氣凈化箱體50的左支腳體113兼用作排氣出口管82的支承構件,將排氣凈化箱體50和排氣出口管82支承為一體,能以低成本制造排氣出口管82的支承結構。也能幫助提高排氣出口管82的支承剛性。

另外,由于使排氣出口管82的一端側(前端側)與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出側(排氣出口側)相連結,并使排氣出口管的另一端側(后端側)與支承排氣凈化箱體50的排氣引進側(排氣入口側)的左支腳體113相連結,所以能沿排氣凈化箱體50的長度方向將排氣出口管82形成為長條,使排氣的溫度下降至排出到機外,并且能夠提高消聲功能。

在根據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基礎上,如圖17所示,在發動機室43內,也可以在空氣濾清器49與排氣出口管82之間配置阻熱板491。即,在阻熱板491的上側配置空氣濾清器49,在阻熱板491的下側配置排氣凈化箱體50以及排氣出口管82。因而,能夠利用阻熱板491遮擋來自排氣凈化箱體50以及排氣出口管82的排熱,所以能夠進一步抑制對空氣濾清器49的由來自排氣凈化箱體50以及排氣出口管82的排熱導致的影響。阻熱板491自發動機室蓋44向發動機室43內延伸設置。另外,在圖17的實施方式中,將阻熱板491的一端固定在輔助蓋體440上,配置為利用阻熱板491覆蓋空氣濾清器49的前方以及下方。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形成為將離合器工作機構151配置在脫粒滾筒帶輪86的左側下方的結構,但如圖18所示,也可以使離合器工作機構151與收割架臺133相連結而配置在行駛機體1側。即,將離合器工作機構151固定在收割架臺133的背面而配置在比收割輸入管130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使一端與扇形齒輪151相連接的連桿機構152延伸設置在上方,并使連桿機構152的另一端與注入離合器131相連結。在圖18的結構中,通過將離合器工作機構151配置在與柴油發動機20的飛輪94(參照圖5)同等的高度位置,使離合器工作機構151不易受到來自發動機室43的排熱的影響。

即,在圖18的實施方式中,利用與脫粒滾筒帶輪86一起旋轉的旋轉葉片90,使在發動機室43內通過而被加熱了的空氣流到上方,所以能夠抑制將位于與收割架臺133同等的高度的離合器工作機構151加熱。結果,能夠防止對離合器工作機構151的過度的加熱,從而能夠防止基于加熱引發的馬達140的故障。另外,通過如圖18那樣將離合器工作機構151配置在行駛機體1側,能以與發動機室43的排氣側分開的方式配置離合器工作機構151,所以形成為省略了旋轉葉片90的結構,能夠減少零件件數。

另外,本發明中的各部分的結構并不限定于圖示的實施方式,能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附圖標記說明

1、行駛機體;3、收割裝置;5、脫粒裝置;20、柴油發動機;20a、輸出軸;43、發動機室;44、發動機室蓋;49、空氣濾清器;50、排氣凈化箱體;82、排氣出口管;84、排氣尾管;113、114、支腳體。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哈| 荥阳市| 涿州市| 阿合奇县| 福鼎市| 巴彦淖尔市| 太和县| 四会市| 上虞市| 丹东市| 贵德县| 综艺| 平潭县| 台东市| 琼海市| 祁门县| 北辰区| 池州市| 花垣县| 大埔区| 阿克苏市| 鹤庆县| 时尚| 黔南| 灵石县| 常宁市| 永城市| 宁德市| 青河县| 阿荣旗| 南投县| 安远县| 内乡县| 彩票| 满城县| 礼泉县| 茂名市| 神木县| 临沧市| 建平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