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現代觀光農業植物栽培技術,具體是一種觀賞型番茄的栽培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觀賞型番茄一般是矮化型的櫻桃番茄(小果型番茄),多為盆栽自封頂型,且植株高度多在20cm左右,不能長成壯觀的樹狀造型;而樹型番茄,也叫番茄樹,雖然生長旺盛、植株龐大、樹型壯觀,但均是單一品種單一顏色的,觀賞性都不強。通過嫁接手段可以解決番茄栽培形式存在的問題,在同一株番茄的樹型化基礎上就果實的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豐富化,賦予樹型番茄更強的觀賞性,也使觀賞番茄不僅僅局限于盆栽微型化,樹型番茄果實不再單一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一種既可以成倍或數十百倍發揮番茄單株增產潛力,又在同一植株上長有不同顏色、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番茄果實,具有很強觀賞性的番茄栽培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觀賞型番茄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樹型番茄是經過嫁接方法實現的,接穗嫁接在砧木的主莖上或者側枝上,接穗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砧木可以是栽培型番茄品種,也可以是野生型茄科植物;接穗為果實不同形狀、不同大小、成熟時不同顏色的多個番茄品種。所用的栽培形式在基質栽培和水培中選擇一種。通過嫁接手段有效的解決了番茄栽培形式的單一品種單一顏色問題,在同一株番茄的樹型化基礎上就果實的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豐富化,賦予了樹型番茄更強的觀賞性,也使觀賞番茄不僅僅局限于盆栽微型化。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株觀賞型番茄會有成百上千個生長點,在側枝基部用繩牽引上浮網(栽培架),浮網上的枝條要按不同的果實形狀、顏色有順序地均勻分布,互不遮壓。觀賞型樹型番茄可陸續留花座果,即在植株在達到預定冠幅前(生長點在500個左右前)開的花全部摘除。之后開的花全部留下,為保證坐果率,可用番茄靈噴花或電子授粉器授粉。座果后按果實大小和外觀品質進行疏果。果實轉色后即成本發明預期的效果,從樹下觀賞,可見茂密的枝葉下,番茄果實五彩繽紛,猶如串串五顏六色的葡萄。該種觀賞型樹型番茄單株面積可以達到4平米以上,最大的可以達到100平米以上,生長期可以達到6個月以上,最長的可以達到2年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1.該觀賞型番茄采用嫁接技術實現。應充分考慮砧木的抗病抗逆性、接穗的優良性和果實觀賞性以及兩者之間的親和力和生長同步性等條件。
砧木選擇與接穗有較高的嫁接親和力和良好的共生親和力,對接穗無不良影響,與接穗品種相比根系更發達、植株長勢更強,具有更強的耐病蟲,耐高溫強光、低溫弱光,耐濕,耐旱和較強的吸水肥能力的高抗、豐產、無限生長型番茄品種或野生茄科植物;接穗選用性狀優良,生產適應性廣,掛果期長的紅、黃、黑褐、青、彩紋、五彩等不同果實顏色的大果型番茄、中果型番茄、串番茄、櫻桃番茄等一個或多個無限生長型番茄品種。
2.嫁接技術:
2.1砧木育苗:砧木一般提前采用營養缽育苗,2葉1心時移入大營養缽或改為營養液水培。當砧木長到6至7葉1心時開始留側枝,根據接穗數量的多少確定側枝的數量及接穗的播種期。
2.2嫁接:嫁接一般采用劈接或斜切接(貼接)方法.
2.2.1劈接:嫁接方法一:當砧木一級側枝長有6~8片葉,莖稈半木質化時,進行劈接,選取砧木上較健壯的側枝保留2片葉,去掉上部,然后在砧木側枝莖中間垂直切入1~1.5厘米深,隨后將莖桿粗細與砧木側枝相當的接穗由植株上切下,在半木質化處去掉下端,保留2~3片真葉,削成楔形,楔形大小與砧木切口相當,隨即將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中,對齊后,用嫁接夾固定好,隨即放入提前扣好的塑料小拱棚內。
嫁接方法二:在成株或半成株的番茄的任一健壯側枝上采用劈接方法嫁接目標接穗。
2.2.2斜切接(貼接):嫁接方法一:當砧木一級側枝長到5~6片葉時進行嫁接,嫁接位置同劈接法。用刀片在砧木2片葉上方斜切,斜面長1~1.5厘米,角度30°~40°,去掉頂端;接穗保留2~3片真葉,削成一個與砧木相反的斜面(去掉下端),然后與砧木貼合在一起,用夾子固定好,立即放入塑料拱棚內。
嫁接方法二:在成株或半成株的樹型番茄的任一健壯側枝上采用斜切接方法嫁接目標接穗。
嫁接方法三:在所選砧木的主干,在成株、半成株的樹型番茄的主干或任一健壯側枝上從上至下螺旋狀選取切口采用劈接方法嫁接目標接穗。
2.3嫁接苗管理:
番茄接口愈合期約9~10天,這一階段主要是創造適宜的溫度、濕度及光照條件,促進接口快速愈合。
番茄嫁接多為斷根接法,其成活率與小環境內的溫度和空氣濕度關系極為密切。番茄嫁接苗愈合的適宜溫度,白天25~26℃,夜間20~22℃。溫度低于20℃或高于30℃均不利于接口愈合。嫁接后一周內空氣濕度要達到95%以上。夏季高溫季節嫁接,要采取辦法遮光降溫,如搭蔭棚,用黑色遮陽網覆蓋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秧苗,引起接穗萎蔫。嫁接后小拱棚內充分澆水,并蓋嚴小拱棚,3~4天要全部遮光,以后半遮光(兩側見光),逐漸撤掉覆蓋物及小拱棚塑料,10天以后恢復正常管理。如遇陰雨天可不用遮光。注意遮光時間不能過長、過度,否則會影響嫁接苗的生長。在此期間要逐漸增加通風時間與通風量,但仍應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每天中午噴霧一、二次,直至完全成活,才轉入正常的溫濕度管理。
由于嫁接時切除了砧木及一級側枝的生長點,這樣會促進砧木二級側芽萌發,特別是經過一段高溫、高濕、遮光的管理,側芽很快變會長成新葉,直接影響接穗的生長發育。所以在接口愈合后,應馬上摘除砧木萌葉,一定從葉子基部摘除,去除干凈徹底,避免再萌發。
3.植株栽培技術:
3.1觀賞型番茄栽培池設計
3.1.1基質栽培池:依植株生長周期內根群的分布面積與體量大小,栽培池體積多設置為1.0~1.5立方左右,徑寬、高度與形狀依觀賞型樹型番茄的展示或生產用途、個人喜好而定,但要遵循實用美觀便于操作原則。栽培池配套設施:(植株)空中浮網、頂部微噴裝置、營養液供液系統、底部地熱加溫系統、廢液排放回收系統等。栽培基質配比要遵循營養搭配合理、通透性強、供排水通暢、利于根群擴展、便于營養液濃度調控的原則。
3.1.2水耕栽培池:栽培池體積大小同3.1.1。栽培池配套設施:空中浮網、頂部微噴裝置、營養液供液系統、底部地熱加溫系統、營養液增氧系統、水位計、根系(支撐、固定)浮板、營養液排放回收循環系統、栽培池蓋等。
3.2植株養護管理
3.2.1適宜播期:七月中旬(或三月份)播種,進行嫁接管理,八月底定植于大營養缽或水培箱內,十月初定植于栽培池,一月底植株達到一定的冠幅面積即可以開始留花留果(此前摘花摘果,去除病弱枝條),四月份果實轉色(景觀溫室用觀賞型番茄翌年五一即可達景觀效果),成熟果實(硬皮品種)可在植株上懸掛月余。
3.2.2定植期:定植時植株主干1~2個,一級分枝3~5個,單株覆蓋面積2~4平米。定植密度:單株占地7~8m×7~8m(適宜的主干數量以植株到達浮網時有25~30個生長點,植株平展達2m為宜)。
3.2.3環境調控:該觀賞型樹型番茄生長期實行變溫管理,以利營養積累,增強植株抗性。(晴天)上午27~28℃左右,以光合作用為主;中午緩慢降溫,下午四五點時室溫約在15~18℃;晚上十至十一點半為9.5~10℃(冬季)或12~13℃(夏季);早七點與夜溫近似。濕度保持在白天60~80%左右。
3.2.4營養液管理:營養液ph值控制在6.5左右,營養液ec值控制在1.6~1.9ms/cm(夏季)、2.0~2.5ms/cm(冬季)內,營養液液溫控制在18~20℃內,營養液供應、循環時間(冬季)每天1~2次,(夏季)4~5次,基質栽培供液量以排液口見30%回液量為準(此時可監測基質ec值)。
3.2.5日常栽培管理:觀賞型番茄整枝與普通番茄整枝不同,普通番茄整枝為單干整枝,所有側枝要全部摘掉,而觀賞型番茄整枝采用連續多于整枝法,除一級分枝保留1~2個生長點外,二級及二級以上的強壯側枝全部保留,只摘除一些弱小側枝、花和老弱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