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黃淮海地區的藜麥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藜麥源于南美洲大陸的安第斯山脈,屬于全營養的健康食糧,是唯一的植物界全蛋白谷物,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藜麥低脂、低升糖、低淀粉和易消化,是難得的營養美食。
藜麥屬于高海拔作物,通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農業邊緣區域進行種植,種植面積有增加的趨勢,而對于黃淮海地區,種植戶對于藜麥的了解比較少,栽培管理上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導致藜麥倒伏嚴重,易遭受金龜子等病蟲害的侵襲,從而影響產量,且種植的藜麥品質較差,黃淮海地區種植的藜麥尤其是山東地區大多為三級藜麥,一級、二級藜麥所占比例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黃淮海地區的藜麥種植方法。
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用于黃淮海地區的藜麥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播前整地:土地耕翻,施基肥,播前土壤封閉及整地,整地前每公頃用乙草胺混合液30-40kg,均勻灑在土壤表面,隨后進行耙磨整地;每畝施生物菌有機肥100kg、尿素5 kg、磷酸二胺10 kg,整地一次性施入;
(2)將啤酒糟中加入甘油、碳酸乙烯酯,攪拌2h后擠壓過濾,得濾液及濾渣備用;
(3)種子篩選與處理:選擇早熟大粒,植株矮小品種的藜麥種子,將種子在濾液中浸泡2-3h,取出后晾干;
(4)在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后進行開溝播種,開溝深度為2-3cm,溝內灑入藥土,每畝灑入藥土30kg,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4-0.5kg;
所述藥土是由步驟(2)中的濾渣、商陸果粉及細土組成;
(5)田間管理:在藜麥幼苗3-4葉期,間苗至兩株穴,5-6葉期定苗至1株穴,藜麥進入分支期后,兩溝間挖溝,溝深5-8cm,寬3-4cm,將挖溝土進行根部培土;主穗顯現后,及時去掉側枝上營養枝即可。
進一步的,所述乙草胺混合液是由90%乙草胺100g、皂角粉2kg、魔芋粉1.5kg、聚乙二醇40g及余量水。
進一步的,所述啤酒糟、甘油、碳酸乙烯酯的質量比為5:2:0.5。
進一步的,步驟(4)中,所述播種的行距為60~80cm、株距為20~30cm。
進一步的,所述藥土是由濾渣5kg、預處理商陸果2kg,余量為土組成。
本發明所使用的商陸果粉采用的預處理方法為:將新鮮的商陸果中加入羧甲基纖維素,乙醇,研磨成泥后晾干后碎成粉末即可;所述商陸果、羧甲基纖維素及乙醇的質量比為1:0.12:8。
進一步的,步驟(5)中,去掉側枝上的營養枝時需去枝留葉。
本發明在前期整地過程中,通過噴灑乙草胺混合液,能夠有效的抑制后期雜草的生長,且前期灑入的混合液同后期藥土協同作用,能夠起到保水持水,且啤酒渣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能夠促進藜麥種子發芽,增強后期生長勢。本發明所述的去枝留葉,是指去葉枝留主莖葉,它既促進主莖穗灌漿,能夠提高產量;又能通風透光,防止倒伏。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通過本發明提供的種植方法,在黃淮海地區能夠使藜麥出苗率高,生長勢好,產量高且藜麥品質好;
(2)拔節期期間進行挖溝,能夠促進生長旺盛階段根系發育,控制基部經節的生長,是莖干粗壯,協同培土處理,促進頸部經節的生長,增強植株的支持能力,能夠防止后期倒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的突出特點和顯著進步,下述實施例僅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限制本發明。
實施例1
1.1播前整地:土地耕翻,施基肥,播前土壤封閉及整地,整地前每公頃使用乙草胺混合液30kg,均勻灑在土壤表面,隨后進行耙磨整地;每畝施生物菌有機肥100kg、尿素5 kg、磷酸二胺10 kg,整地一次性施入;
所述每30kg乙草胺混合物是由90%乙草胺100g、皂角粉2kg、魔芋粉1.5kg、聚乙二醇40g及余量水;
1.2將啤酒糟中按照質量比5:2:0.2加入甘油、碳酸乙烯酯,攪拌2h后擠壓過濾,得濾液及濾渣備用;
1.3種子篩選與處理:選擇早熟大粒,植株矮小品種的藜麥種子,將種子在濾液中浸泡2h,濾液沒過種子2-3cm即可,取出后晾干;
1.4在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后進行開溝播種,開溝深度為2-3cm,行距為60cm,株距為30cm,溝內灑入藥土,每畝灑入藥土30kg,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4-0.5kg;
所述藥土是由步驟(2)中的濾渣5kg、商陸果粉2kg及細土23kg按照質量比組成;
所述商陸果粉采用的預處理方法為:將新鮮的商陸果中加入羧甲基纖維素,乙醇,研磨成泥后晾干后碎成粉末即可;所述商陸果、羧甲基纖維素及乙醇的質量比為1:0.12:8;
1.5田間管理:在藜麥幼苗3-4葉期,間苗至兩株穴,5-6葉期定苗至1株穴,藜麥進入分支期后,兩溝間挖溝,溝深5-8cm,寬3-4cm,將挖溝土進行根部培土;主穗顯現后,及時去掉側枝上營養枝即可,去掉側枝上的營養枝時需去枝留葉。
實施例2
2.1播前整地:土地耕翻,施基肥,播前土壤封閉及整地,整地前每公頃使用乙草胺混合液(組成同上)36kg,均勻灑在土壤表面,隨后進行耙磨整地;每畝施生物菌有機肥100kg、尿素5 kg、磷酸二胺10 kg,整地一次性施入;
2.2將啤酒糟中按照質量比5:2:0.2加入甘油、碳酸乙烯酯,攪拌2h后擠壓過濾,得濾液及濾渣備用;
2.3種子篩選與處理:選擇早熟大粒,植株矮小品種的藜麥種子,將種子在濾液中浸泡3h,濾液沒過種子2-3cm即可,取出后晾干;
2.4在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后進行開溝播種,開溝深度為2-3cm,行距為80cm,株距為20cm,溝內灑入藥土,每畝灑入藥土(組成及制備同實施例1)30kg,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4-0.5kg;
2.5田間管理:在藜麥幼苗3-4葉期,間苗至兩株穴,5-6葉期定苗至1株穴,藜麥進入分支期后,兩溝間挖溝,溝深5-8cm,寬3-4cm,將挖溝土進行根部培土;主穗顯現后,及時去掉側枝上營養枝即可,去掉側枝上的營養枝時需去枝留葉。
實施例3
3.1播前整地:土地耕翻,施基肥,播前土壤封閉及整地,整地前每公頃使用乙草胺混合液(組成同上)40kg,均勻灑在土壤表面,隨后進行耙磨整地;每畝施生物菌有機肥100kg、尿素5 kg、磷酸二胺10 kg,整地一次性施入;
3.2將啤酒糟中按照質量比5:2:0.2加入甘油、碳酸乙烯酯,攪拌2h后擠壓過濾,得濾液及濾渣備用;
3.3種子篩選與處理:選擇早熟大粒,植株矮小品種的藜麥種子,將種子在濾液中浸泡2h,濾液沒過種子2-3cm即可,取出后晾干;
3.4在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后進行開溝播種,開溝深度為2-3cm,行距為60cm,株距為25cm,溝內灑入藥土,每畝灑入藥土(組成及制備同實施例1)30kg,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4-0.5kg;
3.5田間管理:在藜麥幼苗3-4葉期,間苗至兩株穴,5-6葉期定苗至1株穴,藜麥進入分支期后,兩溝間挖溝,溝深5-8cm,寬3-4cm,將挖溝土進行根部培土;主穗顯現后,及時去掉側枝上營養枝即可,去掉側枝上的營養枝時需去枝留葉。
對比例1
1.1播前整地:土地耕翻,施基肥,播前土壤封閉及整地,整地前每公頃乙草胺30kg,均勻灑在土壤表面,隨后進行耙磨整地;每畝施生物菌有機肥100kg、尿素5 kg、磷酸二胺10 kg,整地一次性施入;
所述每30kg乙草胺由90%乙草胺100g及余量水;
1.2將啤酒糟中按照質量比5:2:0.2加入甘油、碳酸乙烯酯,攪拌2h后擠壓過濾,得濾液及濾渣備用;
1.3種子篩選與處理:選擇早熟大粒,植株矮小品種的藜麥種子;
1.4在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后進行開溝播種,開溝深度為2-3cm,行距為60cm,株距為30cm,溝內灑入藥土,每畝灑入藥土30kg,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4-0.5kg;
所述藥土組成為:50%辛硫磷乳油100g,拌入細土29.9kg即可;
1.5田間管理:在藜麥幼苗3-4葉期,間苗至兩株穴,5-6葉期定苗至1株穴,藜麥進入拔節期后,兩溝間挖溝,溝深5-8cm,寬3-4cm,將挖溝土進行根部培土;主穗顯現后,及時去掉側枝上營養枝即可,去掉側枝上的營養枝時需去枝留葉。
對比例2
2.1播前整地:土地耕翻,施基肥,播前土壤封閉及整地,整地前每公頃乙草胺30kg,均勻灑在土壤表面,隨后進行耙磨整地;每畝施生物菌有機肥100kg、尿素5 kg、磷酸二胺10 kg,整地一次性施入;
所述每30kg乙草胺由90%乙草胺100g及余量水;
2.2將啤酒糟中按照質量比5:2:0.2加入甘油、碳酸乙烯酯,攪拌2h后擠壓過濾,得濾液及濾渣備用;
2.3種子篩選與處理:選擇早熟大粒,植株矮小品種的藜麥種子;
2.4在播種層的土溫穩定在10℃以上后進行開溝播種,開溝深度為2-3cm,行距為60cm,株距為30cm,溝內灑入藥土,每畝灑入藥土30kg,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4-0.5kg;
所述藥土組成為:50%辛硫磷乳油100g,拌入細土29.9kg即可;
2.5田間管理:在藜麥幼苗3-4葉期,間苗至兩株穴,5-6葉期定苗至1株穴,進入分支期后,進行根部培土;主穗顯現后,及時去掉側枝上營養枝即可,去掉側枝上的營養枝時需去枝留葉。
效果試驗:
1、選取德州市德城區進行藜麥的種植,將試驗田平均分為6塊,每塊一畝,編號S1-S6,其中,S1-S3分別采用實施例1-3提供的種植方法進行藜麥的種植;S4-S5采用對比例1-2提供的種植方法進行藜麥的種植;S6采用傳統的藜麥種植方法進行藜麥的種植,將藜麥的畝產量、一級藜麥、二級藜麥及三級藜麥所占比率進行統計,具體結果見表1;
藜麥的分級標準為:
一級藜麥:每千粒重大于3.5g小于等于4.5g;
二級藜麥:每千粒重大于2.5g小于等于3.5g;
二級藜麥:每千粒重小于于2.5g;
表1
2、將實施例1及對比例1收獲的藜麥隨機取樣后進行營養成分的分析,具體的成分為蛋白質、淀粉、灰分、粗纖維,具體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3、在種植過程中,對于試驗田S1及S4-S6的出苗率、發芽勢及倒伏率進行統計,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注:數字后右上標不同字母代表差異顯著(P<0.05)。
從表中可以看出,利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藜麥種子的發芽率及發芽勢均明顯高于對比例,且出苗整齊,苗株粗壯,另外,僅使用乙草胺的對比例中,生長的雜草較本發明提供的噴灑乙草胺混合液的多且需另外噴灑除草劑亦或人工除草,增加了人力物力。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實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做的改變、修飾、組合、替代、簡化均應為等效替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