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機領域,特別是一種適用覆膜種植方式的膜上播種機。
背景技術:
膜上打孔播種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播種技術。由于播種過程中成穴部件在覆蓋好地膜的土壤上進行打穴播種,對土壤擾動小,利于抗旱、保墑,同時還可省去人工破膜環節,節省工時,避免燒苗。是抗旱、保墑和豐產的一種有效措施,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現有的膜上播種機具較少,尤其是適合大棚、小型田塊上作業的小型膜上播種機未見記載,且存在播種均勻性差,作業性能不穩定,播深、株距不便調節和穴孔與幼苗錯位和挑膜、撕膜嚴重等諸多問題。目前在實際生產中主要還是采用手工播種。
中國專利CN 202799622 U記載了一種機動鎬式膜上打孔播種機,包括機架1和設置在該機架1上的種肥箱2、地輪3,以及播種施肥鎬9,還包括曲柄搖桿驅動裝置,該曲柄搖桿驅動裝置由中間軸 5、曲柄軸 6、曲柄 7、支撐軸 8、連桿 10 組成,該支撐軸 8 可轉動地水平設置在該機架 1 下方,所述播種施肥鎬 9 的柄桿在其后部位置縱向傾斜夾裝固定在支撐軸 8 上,中間軸 5、曲柄軸 6 可轉動地水平設置在該機架 1 上方,該地輪 3的地輪軸 4 通過鏈條與中間軸 5 的一端連接,該中間軸 5 的另一端通過鏈條與曲柄軸 6 的外端連接,該曲柄軸 6 的內端設置曲柄 7,曲柄 7 上鉸接設置連桿 10,該連桿 10 的另一端與所述播種施肥鎬 9 的柄桿后端鉸接。采用該結構,即存在挑膜、撕膜和穴孔與幼苗錯位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膜上播種機,能夠抵消膜上播種機前進的速度,實現垂直入土和出土,對土壤擾動小,優選的方案中,能夠方便地調節穴孔與播種的距離、寬度和深度均可調節,扶手的高度也可以調節。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膜上播種機,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行走輪,機架上還設有排種器,排種器的出口通過軟管與開穴器組件的排種管連接,排種管的頂部設有滑桿,滑桿滑動安裝在同步框內;滑桿與升降機構連接,同步框與水平往復機構連接。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開穴器組件為并列的多個,排種器為相應地多個,排種器的出口分別通過軟管與開穴器組件的排種管連接;
多個開穴器組件的滑桿之間通過橫梁連接,升降機構與橫梁連接,各個滑桿滑動地安裝在同步框內,同步框與水平往復機構連接。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排種管底部成楔形,排種管的底部設有開口,蓋板與開啟桿固定連接,開啟桿與排種管鉸接,還設有扭簧,扭簧使默認狀態下蓋板蓋住排種管的底部開口;
在機架上設有播種碰桿,當開啟桿向下運動觸碰到播種碰桿,使蓋板開啟。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升降機構包括由驅動裝置驅動旋轉的曲軸,曲軸上設有曲柄,曲柄通過連桿與滑桿連接。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水平往復機構中包括由驅動裝置驅動旋轉的不完全齒輪,在同步框設有上齒條和下齒條,上齒條和下齒條兩端與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連接組成方框,不完全齒輪的齒與上齒條和下齒條嚙合連接。
優選的方案中,上齒條和下齒條通過長通槽與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連接;
所述的不完全齒輪為多個,每個不完全齒輪的直徑不同,多個不完全齒輪同軸布置成不完全齒輪組;
優選的方案中,在機架上設有水平的同步框導軌;
第一立柱與第三框板和第四框板總成連接,第三框板和第四框板總成的兩端位置設有用于連接滑桿的豎向滑套,還設有用于連接同步框導軌的水平滑套;
第二立柱與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總成連接,第一框板和第二框板總成上設有用于連接同步框導軌的水平滑套。
優選的方案中,同步框導軌的底座與機架上的長通槽連接;
第三框板與第四框板之間通過長通槽連接;第一框板與第二框板之間通過長通槽連接;
排種管的頂部與滑桿套接,并通過螺釘或銷固定。
優選的方案中,扶手由扶手主桿和扶手撐桿組成,扶手主桿的一端與機架鉸接,扶手撐桿一端連接扶手主桿,另一端連接機架,組成三角形結構;
扶手撐桿與機架上的長通槽連接;
扶手主桿和扶手撐桿均為套接結構,套接位置通過螺釘或銷固定。
優選的方案中,還設有驅動裝置,驅動裝置為電機或燃油機,電機或燃油機通過傳動機構與行走輪、排種器的窩眼輪、升降機構和水平往復機構連接;
或者至少一個行走輪設有第一鏈輪,第一鏈輪通過鏈條與第二鏈輪連接,第二鏈輪與第三鏈輪同軸,第三鏈輪通過鏈條與第四鏈輪連接,第四鏈輪與第五鏈輪同軸,第五鏈輪通過鏈條與第六鏈輪連接;
第四鏈輪與第五鏈輪的軸用于驅動同步框水平往復運動;
第六鏈輪的軸用于驅動升降機構升降往復運動。
對于挑膜、撕膜和穴孔與幼苗錯位的問題,經發明人分析,由于機具是處于行走狀態,而打孔器需要插入到土壤中,此時打孔器被土壤固定,即便時間較短,也會出現挑膜和撕膜的問題。而現有技術將打孔和播種的步驟分開,由于運行誤差的存在,造成了穴孔與種子的錯位問題。如何確保打孔器在插入土壤過程中保持與機具行走狀態同步,是一個技術難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膜上播種機,通過采用可升降的開穴器組件,配合同步框帶著開穴器組件與機架行走同步,從而實現了開穴器組件隨著機架行走同步移動,保持垂直的進入和拔出土壤,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挑膜、撕膜和穴孔與幼苗錯位的問題。在優選的方案中,實現扶手的高度可調、行走輪的寬度可調、播種深度可調,株距可調,行距可調的效果。降低勞動強度,大幅提高作業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傳動機構的簡圖。
圖3為本發明中輪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輪架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機架的立體圖。
圖6為本發明中第二鏈輪和第三鏈輪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開穴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中同步軸總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中同步框的俯視圖。
圖10為本發明中同步框的主視圖。
圖11為本發明中排種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機架1,輪支撐架101,排種器支撐架102,同步框導軌103,播種碰桿104,輪架2,輪支撐21,行走輪22,連接桿23,傳動裝置3,第一鏈輪31,第二鏈輪32,第三鏈輪33,第四鏈輪34,第五鏈輪35,第六鏈輪36,張緊輪37,傳動軸38,滑槽39,排種器4,窩眼輪41,排種器從動輪5,排種器主動輪6,曲柄7,曲軸8,連桿9,開穴器組件10,排種管1001,開啟桿1002,蓋板1003,滑桿1004,同步軸11,軸桿111,不完全齒輪組112,同步框12,上齒條1201,下齒條1202,第一框板1203,第二框板1204,第三框板1205,第四框板1206,豎向滑套1207,水平滑套1208,第一立柱1209,第二立柱1209',長通槽13,扶手14,扶手主桿141,扶手撐桿142。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中,一種膜上播種機,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行走輪22,機架1上還設有排種器4,排種器4的出口通過軟管與開穴器組件10的排種管1001連接,排種管1001的頂部設有滑桿1004,滑桿1004滑動安裝在同步框12內;滑桿1004與升降機構連接,同步框12與水平往復機構連接。由此結構,隨著行走輪22的行走,升降機構帶動滑桿1004升降,排種管1001插入到土壤中進行播種,同時同步框12帶著滑桿1004隨著機架1的行走而相應位移,從而實現排種管1001與行走輪22的行走同步,排種管1001得以大致垂直的插入土壤播種和從土壤中拔出,從而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挑膜、撕膜和穴孔與幼苗錯位的技術問題。
優選的方案如圖1、5、7中,所述的排種管1001底部成楔形,以便于插入到土中,優選的,排種管1001的水平截面為矩形,排種管1001的底部設有開口,蓋板1003與開啟桿1002固定連接,開啟桿1002與排種管1001鉸接,還設有扭簧,扭簧使默認狀態下蓋板1003蓋住排種管1001的底部開口;
在機架1上設有播種碰桿104,當開啟桿1002向下運動觸碰到播種碰桿104,使蓋板1003開啟。由此結構如圖1中,當排種管1001向下插入土壤,同時由同步框12帶著向后,即圖1中的左上方移動時,開啟桿1002被固定的播種碰桿104擋住,開啟桿1002帶著蓋板1003沿著鉸接位置旋轉,從而使蓋板1003開啟,排種管1001內的種子落入到土壤中,當升降機構帶動滑桿1004上升,開啟桿1002離開播種碰桿104,蓋板1003逐漸關閉,種子則留在土壤中。
優選的方案如圖1中,所述的升降機構包括由驅動裝置驅動旋轉的曲軸8,曲軸8上設有曲柄7,曲柄7通過連桿9與滑桿1004連接。曲柄7、連桿9與滑桿1004組成曲柄滑塊機構,從而帶動滑桿1004升降。
優選的方案如圖1、11中,曲軸8上設有排種器主動輪6,排種器主動輪6通過傳動件與排種器從動輪5連接,排種器從動輪5與排種器4的窩眼輪41通過軸連接。由此結構,曲軸8的旋轉也帶動了窩眼輪41的旋轉,使種子定量的從排種器4進入到開穴器組件10的排種管1001內。
優選的方案1、5、8~10中,所述的水平往復機構中包括由驅動裝置驅動旋轉的不完全齒輪,不完全齒輪固定安裝在軸桿111上,如圖8中,本例中的軸桿111為六角形橫截面的軸桿,相應地不完全齒輪上設有六角形的孔。不完全齒輪僅在圓周上的一部分設有齒,例如僅在90°的圓周范圍內設有齒。在同步框12設有上齒條1201和下齒條1202,上齒條1201和下齒條1202的齒相對布置,上齒條1201和下齒條1202兩端與第一立柱1209和第二立柱1209'連接組成方框,不完全齒輪的齒與上齒條1201和下齒條1202嚙合連接。如圖1、8中所示,當旋轉中的不完全齒輪的齒與上齒條1201嚙合連接,驅動同步框12向一個方向位移,直至脫離與上齒條1201的嚙合;繼續旋轉的不完全齒輪的齒與下齒條1202嚙合,驅動同步框12向另一個方向位移,從而帶動同步框12的往復運動,也帶動開穴器組件10往復運動。
優選的方案中,上齒條1201和下齒條1202通過長通槽與第一立柱1209和第二立柱1209'連接;此處所述的通過長通槽連接僅為簡述,以便于快速理解,實際是通過長通槽和螺栓連接,螺栓能夠在長通槽內進行調節,從而調節上齒條1201和下齒條1202之間的間距,以與不同直徑的不完全齒輪實現配合,從而改變開穴的行距。
優選的方案如圖8中,所述的不完全齒輪為多個,每個不完全齒輪的直徑不同,多個不完全齒輪同軸布置成不完全齒輪組112。由此結構,用于改變往復運動的距離,從而實現開穴行距的調節。
優選的方案如圖5、9中,在機架1上設有水平的同步框導軌103;
第一立柱1209與第三框板1205和第四框板1206總成連接,第三框板1205和第四框板1206總成的兩端位置設有用于連接滑桿1004的豎向滑套1207,還設有用于連接同步框導軌103的水平滑套1208;
第二立柱1209'與第一框板1203和第二框板1204總成連接,第一框板1203和第二框板1204總成上設有用于連接同步框導軌103的水平滑套1208。由此結構,用于引導同步框12的往復運動。
優選的方案如圖1中,所述的排種器4為一個或多個,相應的開穴器組件10也為一個或多個。
進一步優選的方案如圖1中,所述的開穴器組件10為并列的多個,排種器4為相應地多個,排種器4的出口分別通過軟管與開穴器組件10的排種管1001連接;
多個開穴器組件10的滑桿1004之間通過橫梁連接,升降機構與橫梁連接,各個滑桿1004滑動地安裝在同步框12內,同步框12與水平往復機構連接。由此結構,能夠并列的設置多個開穴器組件10,從而一次性完成多列的播種工作。
優選的方案如圖5中,同步框導軌103的底座與機架1上的長通槽連接;以便于調節多根同步框導軌103之間的間距,該結構與多個并列開穴器組件10的方案組合,實現株距的調節。
第三框板1205與第四框板1206之間通過長通槽連接;第一框板1203與第二框板1204之間通過長通槽連接。由此結構,適應同步框導軌103之間的間距變化。
優選的方案如圖7中,排種管1001的頂部與滑桿1004套接,并通過螺釘或銷固定。由此結構,便于調節排種管1001插入土壤的深度。
優選的方案如圖5中,播種碰桿104通過長通槽與“L”形桿件連接,“L”形桿件通過長通槽與機架1固定連接。由此結構,便于根據排種管1001的位置,進行相應的調節,以和排種管1001的開啟桿1002位置相配合。
優選的方案如圖1中,扶手14由扶手主桿141和扶手撐桿142組成,扶手主桿141的一端與機架1鉸接,扶手撐桿142一端連接扶手主桿141,另一端連接機架1,組成三角形結構。由此結構,實現扶手的可靠安裝。
優選的方案如圖1中,扶手撐桿142與機架1上的長通槽連接。由此結構,通過調節扶手撐桿142的安裝位置,即可調節扶手主桿141的高度位置。
優選的方案如圖1中,扶手主桿141和扶手撐桿142均為套接結構,套接位置通過螺釘或銷固定。由此結構,調節扶手主桿141和扶手撐桿142的套接深度均可方便地調節扶手主桿141的高度位置。
優選的方案中,還設有驅動裝置,驅動裝置為電機或燃油機,電機或燃油機通過傳動機構與行走輪22、排種器4的窩眼輪41、升降機構和水平往復機構連接。由此結構,實現自動化的行走、開穴和播種。具體的傳動結構參見圖2。例如驅動裝置通過驅動第二鏈輪32和第三鏈輪33的軸旋轉,即可通過鏈條和第一鏈輪31驅動行走輪22旋轉,實現行走。通過鏈條驅動第四鏈輪34和第五鏈輪35旋轉,即可驅動同步框12往復運動。通過鏈條驅動第六鏈輪36旋轉,即可驅動開穴器組件10上下運動,并驅動排種器4定量排種。
優選的方案如圖1~4中,至少一個行走輪22設有第一鏈輪31,第一鏈輪31通過鏈條與第二鏈輪32連接,第二鏈輪32與第三鏈輪33同軸,第三鏈輪33通過鏈條與第四鏈輪34連接,第四鏈輪34與第五鏈輪35同軸,第五鏈輪35通過鏈條與第六鏈輪36連接;
第四鏈輪34與第五鏈輪35的軸用于驅動同步框12水平往復運動;
第六鏈輪36的軸用于驅動升降機構升降往復運動。該結構為無外接動力的方案,體積小,重量輕,尤其適用于山區、丘陵的種植。
優選的方案如圖1、6中,第二鏈輪32與傳動軸38固定連接;
傳動軸38上設有滑槽39,第三鏈輪33通過滑鍵與滑槽39滑動連接。由此結構,便于跟隨行走輪22的寬度調節而相應地進行調節,以適應不同的壟寬。
優選的方案如圖6中,傳動軸38外壁設有螺紋,第三鏈輪33與傳動軸38套接,在第三鏈輪33的兩側設有鎖定螺母。由此結構,能夠方便地調節第三鏈輪33的位置并鎖緊。
優選的方案如圖1、5中,在第三鏈輪33與第四鏈輪34之間設有張緊輪37,張緊輪37與機架1上的長通槽固定連接。由此結構,能夠方便的張緊鏈條。
優選的方案如圖1、3~5中,行走輪22通過軸與輪架2連接,輪架2通過連接桿23或傳動軸與機架1套接連接,套接位置設有多個孔,通過螺釘或銷軸穿過孔將行走輪22固定,以便于調節行走輪之間的寬度,以適應不同的壟寬。
優選的方案如圖3中,所述的輪架2成“H”形,輪架2兩端的輪支撐21底部通過軸與行走輪22可轉動的連接;
輪支撐21頂部與連接桿23或傳動軸38與機架1套接連接,套接位置設有多個孔,通過螺釘或銷軸穿過孔將連接桿23固定,以便于調節輪架2之間的寬度。由此結構,便于安裝和拆卸,也便于調節行走輪之間的寬度,以適應不同的壟寬。與行走輪的寬度調節相組合,能夠在較寬的范圍內進行調節,從而能夠適應復雜的地形變化。
優選的方案如圖1、5中,所述的機架1中,用于連接輪架2的輪支撐架101上部設有排種器支撐架102,排種器4固定安裝在排種器支撐架102上,以使排種器4位于高位。由此結構,便于排種。
公知的,本例中的鏈輪鏈條傳動結構,也能夠用同步帶傳動機構或三角帶傳動機構所替代。
以圖1為例,簡要說明本發明的工作過程,種子放在排種器4內,人工推動扶手14,行走輪22旋轉,傳動裝置3中的第一鏈輪31旋轉,通過鏈條帶動第二鏈輪32旋轉,同軸的第三鏈輪33通過鏈條帶動第四鏈輪34旋轉,軸桿111旋轉,帶動不完全齒輪組112旋轉,同步框12往復運動,同軸的第五鏈輪35通過鏈條帶動第六鏈輪36旋轉,帶動曲軸8旋轉,曲軸8帶動曲柄7旋轉,曲柄7帶動開穴器組件10作升降運動,同時同步框12帶動開穴器組件10作水平往復運動,開穴器組件10大致垂直地破開薄膜插入土壤,開穴器組件10在下降到開啟桿1002觸碰播種碰桿104,蓋板1003開啟實現播種,在升起過程中蓋板1003關閉。第六鏈輪36帶動同軸的排種器主動輪6旋轉,排種器主動輪6通過鏈條帶動排種器從動輪5旋轉,排種器4的窩眼輪41旋轉,新的種子落入到開穴器組件10的排種管1001內。
上述的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而不應視為對于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包括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中技術特征的等同替換方案為保護范圍。即在此范圍內的等同替換改進,也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由于篇幅所限,本例中無法記載全部的組合方案,因此,特此聲明,本發明的方案還包括上述的各個不相沖突的技術特征之間的組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