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肉牛的生態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牛屬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染色體數為56的野牛、60的黃牛和58染色體的大額牛,雜交有可育后代,為哺乳動物,容易發生羅伯遜易位(絲粒融合)改變染色體數降低生育率,草食性,部分種類為家畜(包含家牛、黃牛、水牛和牦牛)。體型粗壯,部分公牛頭部長有一對角。牛能幫助人類進行農業生產。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養牛戶并沒有形成正規一體化的養殖方法,一些養牛戶的飼喂方法并沒有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化,甚至還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最終,肉牛出欄后不僅產量不高,而且易得病,并不能給養殖戶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人們一旦把這種牛作為食物,還會對人們的身體帶來造成不良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肉牛的生態養殖方法。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肉牛的生態養殖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A.建造牛舍:牛舍的建造采用磚瓦結構,水泥地板;
B.牧場管理:選擇年平均日照時間為8-10小時/天的山區作為牧場,種植合歡、含羞草、野茅、甜象草、大麥、三葉草,作為牛的運動場地,并搭建;
C.放養管理:每日8:00-11:30、14:00-15:30將牛置于牧場進行放養;
D.飼養管理:在放養的同時,每日放養歸巢后飼喂日糧;
E.疾病預防:每隔15天對牛舍消毒一次;每隔2個月注射一次預防疫苗,并飼喂驅蟲藥物;
F.將牛的糞便進行發酵處理,制得的肥料施用到牧場的土壤中。
進一步,選擇魯西黃牛與南陽牛的雜交牛作為養殖牛,該養殖牛中魯西黃牛血統占75%以上。
進一步,所述雜交牛的培育方法為:
G.用魯西黃牛公牛與南陽牛母牛進行雜交,產生F1代雜交牛;
H.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1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2代雜交牛;
I.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2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3代雜交牛;
J.用F3代雜交母牛與F3代雜交公牛進行橫交,得到橫交后代;
K.將橫交后代經3-4次選育固定,即可培育出所述雜交牛。
進一步,步驟A中,所述地板呈15-25°的傾斜角。
進一步,步驟D所述日糧由青貯飼料和精飼料按照4:6的質量比組成;所述精飼料由玉米、大麥、米糠、棉籽餅、胡蘿卜、酒糟、豆腐渣、貝殼粉、磷酸氫鈣、食鹽和飼料添加劑按照25:10:6:5:15:3:2:2:0.6:1:0.4的質量比組成。
進一步,所述飼料添加劑由維生素、礦物質、賴氨酸、蛋氨酸、碳酸氫鈉、淀粉酶、蛋白酶、維生素分解酶、乳酸菌、酵母菌和五倍子酸按照1:3:0.4:0.3:0.6:0.2:0.4:0.5:0.1:0.1:0.05的質量比組成。
進一步,步驟E所述發消毒用的是草木灰。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所述方法完全使用自然資源,不含任何化學合成物質。該方法提高了牛的生產性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視為限定本發明的范圍。優選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
實施例1
肉牛的生態養殖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A.選擇魯西黃牛與南陽牛的雜交牛作為養殖牛,該養殖牛中魯西黃牛血統占75%以上,所述雜交牛的培育方法為:
A1.用魯西黃牛公牛與南陽牛母牛進行雜交,產生F1代雜交牛;
A2.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1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2代雜交牛;
A3.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2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3代雜交牛;
A4.用F3代雜交母牛與F3代雜交公牛進行橫交,得到橫交后代;
A5.將橫交后代經3-4次選育固定,即可培育出所述雜交牛;
B.建造牛舍:牛舍的建造采用磚瓦結構,水泥地板(呈15°的傾斜角);
C.牧場管理:選擇年平均日照時間為8-10小時/天的山區作為牧場,種植合歡、含羞草、野茅、甜象草、大麥、三葉草,作為牛的運動場地,并搭建;
D.放養管理:每日8:00-11:30、14:00-15:30將牛置于牧場進行放養;
E.飼養管理:在放養的同時,每日放養歸巢后飼喂日糧(由青貯飼料和精飼料按照4:6的質量比組成;所述精飼料由玉米、大麥、米糠、棉籽餅、胡蘿卜、酒糟、豆腐渣、貝殼粉、磷酸氫鈣、食鹽和飼料添加劑按照25:10:6:5:15:3:2:2:0.6:1:0.4的質量比組成;所述飼料添加劑由維生素、礦物質、賴氨酸、蛋氨酸、碳酸氫鈉、淀粉酶、蛋白酶、維生素分解酶、乳酸菌、酵母菌和五倍子酸按照1:3:0.4:0.3:0.6:0.2:0.4:0.5:0.1:0.1:0.05的質量比組成);
F.疾病預防:每隔15天對用草木灰對牛舍消毒一次;每隔2個月注射一次預防疫苗,并飼喂驅蟲藥物;
G.將牛的糞便進行發酵處理,制得的肥料施用到牧場的土壤中。
實施例2
肉牛的生態養殖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A.選擇魯西黃牛與南陽牛的雜交牛作為養殖牛,該養殖牛中魯西黃牛血統占75%以上,所述雜交牛的培育方法為:
A1.用魯西黃牛公牛與南陽牛母牛進行雜交,產生F1代雜交牛;
A2.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1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2代雜交牛;
A3.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2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3代雜交牛;
A4.用F3代雜交母牛與F3代雜交公牛進行橫交,得到橫交后代;
A5.將橫交后代經3-4次選育固定,即可培育出所述雜交牛;
B.建造牛舍:牛舍的建造采用磚瓦結構,水泥地板(呈25°的傾斜角);
C.牧場管理:選擇年平均日照時間為8-10小時/天的山區作為牧場,種植合歡、含羞草、野茅、甜象草、大麥、三葉草,作為牛的運動場地,并搭建;
D.放養管理:每日8:00-11:30、14:00-15:30將牛置于牧場進行放養;
E.飼養管理:在放養的同時,每日放養歸巢后飼喂日糧(由青貯飼料和精飼料按照4:6的質量比組成;所述精飼料由玉米、大麥、米糠、棉籽餅、胡蘿卜、酒糟、豆腐渣、貝殼粉、磷酸氫鈣、食鹽和飼料添加劑按照25:10:6:5:15:3:2:2:0.6:1:0.4的質量比組成;所述飼料添加劑由維生素、礦物質、賴氨酸、蛋氨酸、碳酸氫鈉、淀粉酶、蛋白酶、維生素分解酶、乳酸菌、酵母菌和五倍子酸按照1:3:0.4:0.3:0.6:0.2:0.4:0.5:0.1:0.1:0.05的質量比組成);
F.疾病預防:每隔15天對用草木灰對牛舍消毒一次;每隔2個月注射一次預防疫苗,并飼喂驅蟲藥物;
G.將牛的糞便進行發酵處理,制得的肥料施用到牧場的土壤中。
實施例3
肉牛的生態養殖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A.選擇魯西黃牛與南陽牛的雜交牛作為養殖牛,該養殖牛中魯西黃牛血統占75%以上,所述雜交牛的培育方法為:
A1.用魯西黃牛公牛與南陽牛母牛進行雜交,產生F1代雜交牛;
A2.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1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2代雜交牛;
A3.用魯西黃牛公牛與F2代雜交母牛進行雜交,得到F3代雜交牛;
A4.用F3代雜交母牛與F3代雜交公牛進行橫交,得到橫交后代;
A5.將橫交后代經3-4次選育固定,即可培育出所述雜交牛;
B.建造牛舍:牛舍的建造采用磚瓦結構,水泥地板(呈20°的傾斜角);
C.牧場管理:選擇年平均日照時間為8-10小時/天的山區作為牧場,種植合歡、含羞草、野茅、甜象草、大麥、三葉草,作為牛的運動場地,并搭建;
D.放養管理:每日8:00-11:30、14:00-15:30將牛置于牧場進行放養;
E.飼養管理:在放養的同時,每日放養歸巢后飼喂日糧(由青貯飼料和精飼料按照4:6的質量比組成;所述精飼料由玉米、大麥、米糠、棉籽餅、胡蘿卜、酒糟、豆腐渣、貝殼粉、磷酸氫鈣、食鹽和飼料添加劑按照25:10:6:5:15:3:2:2:0.6:1:0.4的質量比組成;所述飼料添加劑由維生素、礦物質、賴氨酸、蛋氨酸、碳酸氫鈉、淀粉酶、蛋白酶、維生素分解酶、乳酸菌、酵母菌和五倍子酸按照1:3:0.4:0.3:0.6:0.2:0.4:0.5:0.1:0.1:0.05的質量比組成);
F.疾病預防:每隔15天對用草木灰對牛舍消毒一次;每隔2個月注射一次預防疫苗,并飼喂驅蟲藥物;
G.將牛的糞便進行發酵處理,制得的肥料施用到牧場的土壤中。
在重慶市巫溪縣勝利鄉龍獅村一社,分別按照實施例1-3所述方法養殖3個月月齡牛(每個組別養殖50只牛,公牛、母牛各一半),一年后,統計公牛和母牛的平均體高、體長、體重,在此期間,其他管理方式相同,結果如下表所示: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