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播種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均勻播種機。
背景技術:
播種是農業生產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些作物的發芽率較低,每一個栽種穴需要定量播種多個種子才能提高該穴位的發芽率,目前人工操作的時候,多采用目測的方法進行播種,使得播種不夠均勻,影響畝產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均勻播種機,解決了現有人工播種不均勻,不利于作物生長,影響畝產量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均勻播種機,它包括儲料筒和播種桿;所述儲料筒上端開口設置有筒蓋,所述儲料筒下端開口處設置有筒口,所述筒蓋設置有播種桿伸縮孔;所述播種桿穿過播種桿伸縮孔伸入儲料筒內部,所述播種桿從下至上依次設置有第一定量片、第二定量片、第一定位環及第二定位環,所述第一定量片與第二定量片的距離小于或等于筒口的長度,所述第一定量片與第一定位環的距離大于或等于筒蓋頂部內壁到儲料筒下端開口的距離;所述第二定位環與第二定量片的距離小于或等于筒蓋頂部內壁到筒口下端開口的距離。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播種桿上端設置有把手。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儲料筒、播種桿、第一定量片、第二定量片、第一定位環、第二定位環均為金屬結構。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播種桿上設置有螺紋結構,所述第二定量片、第二定位環與播種桿均為螺紋連接,所述第一定量片、第一定位環與播種桿均為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結構簡單,便于制造,且能實現種子的定量種植,有利于保證播種的均勻度,有利于作物生長,提高產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中的標號為:1、儲料筒;11、筒蓋;111、播種桿伸縮孔;12、筒口;2、播種桿;21、第一定量片;22、第二定量片;23、第一定位環;24、第二定位環;3、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
一種均勻播種機,它包括儲料筒1和播種桿2;所述儲料筒1上端開口設置有筒蓋11,所述儲料筒1下端開口處設置有筒口12,所述筒蓋11設置有播種桿伸縮孔111;所述播種桿2穿過播種桿伸縮孔111伸入儲料筒1內部,所述播種桿2從下至上依次設置有第一定量片21、第二定量片22、第一定位環23及第二定位環24,所述第一定量片21與第二定量片22的距離小于或等于筒口12的長度,所述第一定量片21與第一定位環23的距離大于或等于筒蓋11頂部內壁到儲料筒1下端開口的距離;所述第二定位環24與第二定量片22的距離小于或等于筒蓋11頂部內壁到筒口12下端開口的距離。
所述的播種桿2上端設置有把手3。
所述的儲料筒1、播種桿2、第一定量片21、第二定量片22、第一定位環23、第二定位環24均為金屬結構,提高了本實施例的牢固性,延長了使用壽命。
所述的播種桿2上設置有螺紋結構,所述第二定量片22、第二定位環24與播種桿2均為螺紋連接,所述第一定量片21、第一定位環23與播種桿2均為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將種子放入儲料筒1內,然后拉起播種桿2,接著將筒口12對準播種穴位,然后推下播種桿2,即可進行播種。本實施例第二定量片22、第二定位環24與播種桿2均為螺紋連接,這樣可以調整第一定量片21、第二定量片22的距離,同時根據第一定量片21、第二定量片22的距離來調整第一定位環23、第二定位環24,從而使得本實施例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播種量。
本發明結構簡單,便于制造,且能實現種子的定量種植,有利于保證播種的均勻度,有利于作物生長,提高產率。
如上所述即為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發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