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再生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由于環境的污染或是病毒代代的累積,現在的植物中已經沉積了大量的病毒,導致植物病變影響產品的質量與數量;若是食用性植物,將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其中,屬于無性繁殖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極易受到病毒的感染,例如,侵染馬鈴薯病毒多達30多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一代一代的遺傳,侵染馬鈴薯病毒種類會越來越多,現在馬鈴薯病毒已經成為全球普遍性的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的發展。
目前,人們通用的化學類藥劑僅僅對細菌或真菌導致的病害有效,但是對病毒浸染的植物作用極小,因此,培養無病毒植物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常用的防治病毒方法為物理法,即通過X射線、紫外線和高溫等進行處理,達到鈍化病毒的目的,但是,物理法在防治病毒中屬于小概率殺毒,而且同時也對植株造成了傷害,例如:基因突變或是組織受損等。還有化學法殺毒,使用抑制病毒復制的藥物進行殺毒,但是同時會對寄主組織造成了傷害,推廣性差。工業中常用的方法為生物學方法,即對種子、愈傷組織或是莖尖進行培養,但是種子培養只針對有性繁殖有效,愈傷組織培養易變異,因此,常用的手段為莖尖脫毒培養,而且周期短、成活率高等優點。
莖尖培養的脫毒原理是由于莖尖是新生長組織,或是激素含量的不同,導致病毒感染的幾率小,含量低,因此,莖尖培養已經成為解決馬鈴薯病毒的主要途徑,但是,莖尖培養技術需要進一步改進。
公開號為105532479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馬鈴薯莖尖分化培養基及制備方法。所述培養基的配方中含有L-半胱胺酸鹽酸鹽,以1L培養基計算,所述L-半胱胺酸鹽酸鹽的含量為0.1mg。所述配方為①或②,①:MS培養基+吲哚乙酸0.1mg/L+6-芐基嘌呤0.1mg/L+赤霉酸0.1mg/L+L-半胱胺酸鹽酸鹽0.1mg/L+30g/L蔗糖+5-7g/L瓊脂粉;②:MS培養基+NAA 0.1mg/L+6-芐基嘌呤0.1mg/L+赤霉酸0.1mg/L+L-半胱胺酸鹽酸鹽0.1mg/L+30g/L蔗糖+5-7g/L瓊脂粉。該發明在馬鈴薯組培用培養基(MS培養基)中添加L-半胱氨酸鹽酸鹽,作為抗氧劑,減少褐化現象,以增加馬鈴薯莖尖分生組織的成苗率。但是在莖尖培養過程中使用1個濃度的MS培養基銨態氮含量過高,而且還加入了其他營養物質,會使莖尖培養中生長速度慢,而且L-半胱氨酸鹽酸鹽在光照條件下易分解,破壞培養基的電解質平衡,不僅如此,分解產生的物質不確定,可能會影響植物的發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進一步改進現有技術,促進莖尖培養的生長速度與出苗率,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及其應用。本發明是對MS培養基的進一步改良,使之更適應馬鈴薯莖尖的培養。
本發明技術方案如下所示:
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所述的培養基配方為:0.8MS培養基、150-250mg/L KNO3、40-100mg/L Ca(H2PO4)2·H2O、0.1-0.3mg/L龍葵堿、0.2-0.4mg/L吲哚乙酸、0.2-0.5mg/L 6-芐基嘌呤、0.05-0.2mg/L赤霉酸、0.5-1mg/L谷胱甘肽、25-35g/L蔗糖和8-10g/L瓊脂。。
進一步的,所述的培養基配方為:0.8MS培養基、210mg/L KNO3、65mg/L Ca(H2PO4)2·H2O、0.15mg/L龍葵堿、0.3mg/L吲哚乙酸、0.3mg/L 6-芐基嘌呤、0.12mg/L赤霉酸、0.7mg/L谷胱甘肽、32g/L蔗糖和9g/L瓊脂。
其中MS培養基的配比為:大量元素為:NH4NO31650,KNO31900,CaCl2·2H2O 440,MgSO4·7H2O 370,KH2PO4170微量元素:KI 0.83,H3BO36.2,MnSO4·4H2O 22.3,ZnSO4·7H2O 8.6,Na2MoO4·2H2O 0.25,CuSO4·5H2O 0.025,CoCl2·6H2O 0.025,鐵鹽:FeSO4·7H2O(27.8),Na2-EDTA·2H2O(37.3),有機物質:肌醇100,煙酸0.5,鹽酸吡哆醇(維生素B6)0.5,鹽酸硫胺素(維生素B1)0.1,甘氨酸2.0,單位為mg/L。
進一步的,本發明提供了所述的馬鈴薯莖尖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步驟為
S1:將MS培養基稀釋至濃度為原來的0.8倍,然后加入KNO3、Ca(H2PO4)2·H2O、龍葵堿、吲哚乙酸、6-芐基嘌呤、赤霉酸、谷胱甘肽,攪拌均勻,得液體A;
S2:取1/3步驟S1制得的液體A倒人小鋁鍋中煮沸,再將蔗糖、瓊脂傾人小鋁鍋中,邊加熱邊攪拌,直至瓊脂全部融化即清澈見底為止,然后倒入余下的液體A,攪拌均勻,得膠狀物B;
S3:使用1M的NaOH或HCl溶液調節步驟S2得到的膠狀物B的pH值至5.8,115-125℃蒸汽滅菌,滅菌15-25分鐘,降至室溫,即得。
進一步的,步驟S1和S2中的攪拌速度為45-60r/min。
進一步的,所述的馬鈴薯莖尖培養基在馬鈴薯莖尖誘導組織培養中的應用。
培養方法為:在無菌環境下,從消毒后的馬鈴薯莖尖上剝去生長在錐外圍的幼葉和葉原基,直至露出圓滑的生長錐。切取0.2-0.4mm帶有1-2片葉原基的生長錐,接種在所述的培養基上,置于22-25℃,光照強度2200-2800LX,12-16h/d的光照條件下培養。
磷酸二氫鈣:被稱為重過磷酸鈣,為灰白色粉末,含有效P4O10高達30%~45%,為普通過磷酸鈣的兩倍以上。重過磷酸鈣主要用作酸性磷肥。將磷酸二氫鈣應用到供給植物磷、鈣等元素,可用作基肥、根外追肥、葉面噴灑。與氮肥混合使用,有固氮作用,減少氮的損失。能促進植物的發芽、長根、分枝、結實及成熟,可用作生產復混肥的原料。本發明將Ca(H2PO4)2·H2O應用到培養基中,發現添加適量濃度的Ca(H2PO4)2·H2O,可以促進莖尖的發育,提高生長速度。
龍葵堿:廣泛存在于馬鈴薯、番茄及茄子等茄科植物中。在番茄青綠色未成熟時,里面含有龍葵堿。馬鈴薯發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龍葵堿含量高達0.3%~0.5%。
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結合,含有巰基的的三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谷胱甘肽參與生物轉化作用,其中植物生長會使機體代謝產生的過多自由基會損傷生物膜,加快機體衰老,尤其是培養基中植物,抵抗力弱,加入谷胱甘肽可以提高馬鈴薯的成活率。
本發明是在MS培養基的基礎上將其稀釋,然后添加了KNO3、Ca(H2PO4)2·H2O、龍葵堿、吲哚乙酸、6-芐基嘌呤、赤霉酸、谷胱甘肽、蔗糖和瓊脂。其中稀釋MS基礎培養基的目的是減少氮源中氨鹽的含量,減少銨態氮的含量,有利于培養物的生長,成苗率高;加入的KNO3一方面是為了補充硝態氮元素,另一方面是為了補充鉀元素,適當的提高鉀元素的含量,有利于發芽率;加入的Ca(H2PO4)2·H2O與氮源混合使用,有固氮作用,減少氮的損失,而且促進植物的生長;本發明還加入了少量的龍葵堿,廣泛存在于馬鈴薯的幼芽中,試驗證明加入少量的龍葵堿可以促進馬鈴薯的出苗率;添加的谷胱甘肽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抵抗力,保持植物旺盛生命力,并且減少愈傷組織的褐化。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提供的馬鈴薯莖尖培養基是在MS基礎培養基的改良,豐富了培養基的營養物質,提高了馬鈴薯的質量。
2、本發明提供的培養基對馬鈴薯的脫毒具有良好的效果,進一步的改進了馬鈴薯苗的品質。
3、本發明培養基促進了馬鈴薯的生長速度,減少了育苗周期,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提高脫毒效率。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以下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培養基購自北京拜爾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供應的Sigma的MS培養基。
實施例1
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所述的培養基配方為:0.8MS培養基、210mg/L KNO3、65mg/L Ca(H2PO4)2·H2O、0.15mg/L龍葵堿、0.3mg/L吲哚乙酸、0.3mg/L 6-芐基嘌呤、0.12mg/L赤霉酸、0.7mg/L谷胱甘肽、32g/L蔗糖和9g/L瓊脂。
所述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為,步驟為:
S1:將MS培養基稀釋至濃度為原來的0.8倍,然后加入KNO3、Ca(H2PO4)2·H2O、龍葵堿、吲哚乙酸、6-芐基嘌呤、赤霉酸、谷胱甘肽,攪拌均勻,攪拌速度為50r/min,得液體A;
S2:取1/3步驟S1制得的液體A倒人小鋁鍋中煮沸,再將蔗糖、瓊脂傾人小鋁鍋中,邊加熱邊攪拌,攪拌速度為50r/min,直至瓊脂全部融化即清澈見底為止,然后倒入余下的液體A,攪拌均勻,得膠狀物B;
S3:使用1M的NaOH或HCl溶液調節步驟S2得到的膠狀物B的pH值至5.8,120℃蒸汽滅菌,滅菌20分鐘,降至室溫,即得。
實施例2
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所述的培養基配方為:0.8MS培養基、150mg/L KNO3、40mg/L Ca(H2PO4)2·H2O、0.3mg/L龍葵堿、0.2mg/L吲哚乙酸、0.5mg/L 6-芐基嘌呤、0.05mg/L赤霉酸、1mg/L谷胱甘肽、25g/L蔗糖和10g/L瓊脂。
所述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類似。
實施例3
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所述的培養基配方為:0.8MS培養基、250mg/L KNO3、100mg/L Ca(H2PO4)2·H2O、0.1mg/L龍葵堿、0.4mg/L吲哚乙酸、0.2mg/L 6-芐基嘌呤、0.2mg/L赤霉酸、0.5mg/L谷胱甘肽、35g/L蔗糖和8g/L瓊脂。
所述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類似。
對比例1
一種馬鈴薯莖尖培養基,所述的培養基配方為:0.8MS培養基、210mg/L KNO3、65mg/L Ca(H2PO4)2·H2O、0.15mg/L龍葵堿、0.3mg/L吲哚乙酸、0.3mg/L 6-芐基嘌呤、0.12mg/L赤霉酸、0.85mg/L L-半胱胺酸鹽酸鹽、32g/L蔗糖和9g/L瓊脂。
與實施例1相比,區別是將谷胱甘肽替換為L-半胱胺酸鹽酸鹽。
所述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類似。
試驗例1
培養基:實施例1-3、對比例1制得的馬鈴薯莖尖培養基。
在無菌環境下,從消毒后的馬鈴薯(中薯5號)莖尖上剝去生長在錐外圍的幼葉和葉原基,直至露出圓滑的生長錐。切取0.3mm帶有2片葉原基的生長錐,接種在所述的培養基上,置于24℃,光照強度2500LX,14h/d的光照條件下培養,3天換一次培養基,每個試驗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50個莖尖,培養50天觀察成苗率和芽的生長表現,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莖尖生長狀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1-3培養基培養的出苗率達到了93%以上,成苗時間28.5-32天,移栽成活率在91%以上,幼苗葉片深綠、莖部健壯、無黃化現象,移栽后植株健壯、根系質量好,說明經過改良后的MS培養基有利于馬鈴薯的莖尖培養,而與對比例1相比,將谷胱甘肽替換為L-半胱胺酸鹽酸鹽,成苗時間稍短,而且移栽成活率略低于本發明,植株質量也稍差,原因可能是L-半胱胺酸鹽酸鹽的光不穩定。
綜上所述,本發明豐富了培養基的營養物質,提高了馬鈴薯植株的質量,促進了馬鈴薯的生長速度,減少了育苗周期,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提高脫毒效率。
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