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施肥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屬于生物施肥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市場上公知的水溶性肥料,是一種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復合肥料,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較之傳統化肥更容易被農作物吸收,而且其吸收利用率相對較高,更為關鍵的是它可以應用于噴滴灌等設施農業,實現水肥一體化,達到省水省肥省人工的效能。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方法十分簡便,它可以隨著灌溉系統,包括噴灌、滴灌等方式進行灌溉時施肥,既節約了水,又節約了肥料,而且還節約了勞動力,這在勞動力成本日益高漲的今天使用水溶性肥料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目前,水溶肥的施肥裝置,在使用時不能夠精確控制水溶肥的流量,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在使用時還不能精確檢測出水溶肥的液位高度,因此給人們的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通過液位傳感器,能夠將貯肥罐內部的液位高度傳遞到微控制器,然后微控制器能夠將液位高度顯示在顯示屏上,便于人們查看,同時通過渦輪流量計,能夠將水溶肥流量傳遞到微控制器,然后微控制器通過調控渦輪流量計來改變水溶肥的流量,節約資源,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包括過濾網、液位顯示區、貯肥罐、進水管、回水管、蓋子、液位傳感器、控制箱、顯示屏、加壓泵、底座、渦輪流量計、出水管和追肥槍,所述貯肥罐一側設有用于顯示液位高度的液位顯示區,所述貯肥罐頂部設有蓋子,且進水管和回水管一端穿過蓋子設置在貯肥罐內部,所述貯肥罐內部設有液位傳感器,所述回水管一端與過濾網連接,所述進水管和回水管另一端與加壓泵連接,所述加壓泵底部設有底座,所述底座上還設有控制箱且控制箱上設有顯示屏,所述加壓泵通過出水管與追肥槍連接且出水管上設有用于顯示液體流量的渦輪流量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箱內部還設有開關、工作指示燈和微控制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液位傳感器、加壓泵和渦輪流量計通過導線均與控制箱內部的微控制器電性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貯肥罐由透明塑料材質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顯示屏為LED顯示屏。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通過液位傳感器,能夠將貯肥罐內部的液位高度傳遞到微控制器,然后微控制器能夠將液位高度顯示在顯示屏上,便于人們查看,同時通過渦輪流量計,能夠將水溶肥流量傳遞到微控制器,然后微控制器通過調控渦輪流量計來改變水溶肥的流量,節約資源。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過濾網;2、液位顯示區;3、貯肥罐;4、進水管;5、回水管;6、蓋子;7、液位傳感器;8、控制箱;9、顯示屏;10、加壓泵;11、底座;12、渦輪流量計;13、出水管;14、追肥槍。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包括過濾網1、液位顯示區2、貯肥罐3、進水管4、回水管5、蓋子6、液位傳感器7、控制箱8、顯示屏9、加壓泵10、底座11、渦輪流量計12、出水管13和追肥槍14,所述貯肥罐3一側設有用于顯示液位高度的液位顯示區2,所述貯肥罐3頂部設有蓋子6,且進水管4和回水管5一端穿過蓋子6設置在貯肥罐3內部,所述貯肥罐3內部設有液位傳感器7,所述回水管5一端與過濾網1連接,所述進水管4和回水管5另一端與加壓泵10連接,所述加壓泵10底部設有底座11,所述底座11上還設有控制箱8且控制箱8上設有顯示屏9,所述加壓泵10通過出水管13與追肥槍14連接且出水管13上設有用于顯示液體流量的渦輪流量計12。
所述控制箱8內部還設有開關、工作指示燈和微控制器,所述液位傳感器7、加壓泵10和渦輪流量計12通過導線均與控制箱8內部的微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貯肥罐3由透明塑料材質制成,可以方便觀察貯肥罐3內部的液位高度,所述顯示屏9為LED顯示屏,可以節約電能。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生物肥料高效施肥裝置,工作時,通過液位傳感器,能夠將貯肥罐內部的液位高度傳遞到微控制器,然后微控制器能夠將液位高度顯示在顯示屏上,便于人們查看,同時通過渦輪流量計,能夠將水溶肥流量傳遞到微控制器,然后微控制器通過調控渦輪流量計來改變水溶肥的流量,節約資源。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