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水產養殖的太陽能蓄熱系統。
背景技術:
水溫是魚類養殖中最重要的一個調控因素。在適溫環境內,魚類生長加快,繁殖力增強。為達到魚類合適的養殖溫度,經常需要對養殖溫室進行加溫,養殖溫室的溫度調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目前養殖單位普遍采用鍋爐進行供熱加溫,對常規能源消耗大,而且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開發和利用高效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供熱是設施水產養殖的發展趨勢。而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可持續能源,利用太陽能供熱加溫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環境污染,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太陽能電池板供電的適用于水產養殖的太陽能集熱系統,利用太陽能電池供給電能,采用強制循環的方式盡可能多的將白天太陽輻射所產生的熱量蓄積起來,用于養殖溫室供熱。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水產養殖的太陽能集熱系統,包括太陽能供電裝置和太陽能集熱裝置。
所述的太陽能供電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控制器及蓄電池;
所述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進水管、吸熱層、保溫層、出水管、支架、閥門、水泵;進水管下端經由閥門、水泵與蓄水池相連,進水管上端水平且末端封閉,所述的吸熱層為由一塊吸熱膜繞搭于進水管水平端形成的雙層膜,雙層膜間具有空隙,吸熱層固定于支架上,左右兩端封閉,在吸熱層背面緊貼有保溫層,包于吸熱層內的進水管水平端開有漏水口,吸熱層下端連接出水管,出水管直接通入蓄水池中;
所述的太陽能控制器與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水泵分別連接,用于控制水泵的啟停及防止蓄電池過放、過充及過載。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保溫層為聚氨酯板。
所述的出水管由方形集水槽和圓形下水管連接組成。
所述的漏水口為孔狀或縫隙狀。
所述的吸熱層采用黑色PE塑料膜、金屬板或黑色無紡布。
所述的太陽能控制器中可包括單片機、用于采集光強信息的光控模塊、用于防止蓄電池過充、過放、過載的蓄電池檢測控制模塊,光控模塊將采集的光強信息傳輸至單片機,當光強低于預設值時單片機控制關停水泵。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集熱系統采用強制循環方式實現集熱器和蓄水池之間換熱介質的循環,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采用自然循環方式進行換熱介質循環時存在的循環速度慢、換熱效果差的問題。以太陽能為熱源,安全無污染。以水為蓄熱介質,介質在水產養殖中可方便取用。使用太陽能電池板這類光電轉換裝置為水泵提供電能,具有節能環保的優點,可避免產品使用過程中系統停電等影響產品使用性能的問題。結構簡單,便于實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太陽能集熱系統正向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側向示意圖;
圖中:1.蓄水池;2.水泵;3.閥門;4.進水管;5.吸熱層;6.出水管;7.保溫層;8.支架;9.太陽能電池板;10.太陽能控制器;11.蓄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述。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水產養殖的太陽能集熱系統包括太陽能供電裝置和太陽能集熱裝置。
太陽能供電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板9、太陽能控制器10、蓄電池11。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水泵分別連接太陽能控制器。
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進水管4、吸熱層5、保溫層7、出水管6、支架8、閥門2、水泵3。集熱裝置進水管經由閥門、水泵與蓄水池相連,進水管4上端水平且末端封閉,所述的吸熱層5為由一塊黑色PE塑料吸熱膜繞搭于進水管水平端形成的雙層膜,雙層膜間具有空隙,吸熱層利用壓條固定于支架8上,左右兩端封閉,在吸熱層背面緊貼有保溫層7,包于吸熱層內的進水管水平端開有孔狀的漏水口,吸熱層下端連接出水管6,出水管直接通入蓄水池中。
太陽能集熱系統集熱過程為:
白天利用太陽能電池板9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經控制器傳送到在蓄電池11中,蓄電池11將直流電供給水泵2,水泵2抽取蓄水池1中的冷水流進太陽能集熱裝置上端的進水管4,并從進水管4上的毛細孔流出,均勻地流向吸熱層5,從吸熱層的兩層黑色塑料薄膜中間流過,吸收太陽輻射使水溫升高,升溫后的水流進通過出水管6回流到蓄水池1,如此循環往復,使蓄水池1里的水不斷升溫,實現熱量的收集。
所述的太陽能控制器10中包括單片機、用于采集光強信息的光控模塊、用于防止蓄電池過充、過放、過載的蓄電池檢測控制模塊,光控模塊將采集的光強信息傳輸至單片機,當光強低于預設值(用于區分光照狀態,如區分白天和黑夜)時單片機控制關停水泵2。
在上述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板應與水泵功率、電壓相匹配。蓄電池的容量應根據水泵工作情況具體選擇。
在上述實施例中,進水管上的漏水口為圓孔狀,但也可采用其它的形狀,如縫隙狀等。在上述實施例中,水幕簾的吸熱內層所用材料為黑色PE塑料膜,但也可采用金屬板、黑色無紡布等其它吸熱性能較好的材料。
在上述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水幕簾集放熱裝置應用于水產養殖,但并不限于此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