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釣魚用的器具,具體涉及一種海釣專用魚線輪的放線裝置。
背景技術:
魚線輪是安裝在釣桿上用于收納魚線的裝置,傳統魚線輪一般包括輪座,輪座上設有用于繞置魚線的線輪,傳統魚線輪的繞線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線輪外圍的繞線機構進行繞線,如專利文件zl:02233447.5公開了一種魚線輪,其主要包括線輪19、塔座17和滾子20和線鉤18,其中線輪19沿軸向往復運動設置,塔座17轉動設置,滾子20和線鉤18鉸接在塔座上,收線時線輪往復運動,同時滾子20壓著魚線繞線輪旋轉即可將魚線繞置在線輪上,拋鉤時只需將線鉤18和滾子20翻起,此時魚線就不會受到阻擋,進而從線輪上自由拋出,該繞線機構的缺陷在于,由于魚線是由滾子引導進入線輪的,然而魚線拋出時又是自由狀態拋出,這樣反復收線、放線會使魚線產生自捻現象,另外,由于線鉤18和滾子20是鉸接在塔座17上,因此當拋桿力量過大時可能會導致線鉤18和滾子20翻下,壓住魚線進而導致拋桿失敗;
另一種繞線方式如專利文件zl:98250364.4公開的一種魚線輪,其主要包括卷線輪9以及用于驅動卷線輪9旋轉的傳動機構,其特點是卷線輪9的軸線方向與魚桿長度方向垂直,且卷線輪9兩端固定,繞線時直接驅動卷線輪9轉動即可,這種繞線機構的缺陷在于:由于卷線輪兩端固定,因此放線時只能讓卷線輪旋轉,但由于卷線輪與傳動機構聯動,因此阻力較大,無法快速放線,因此不能用于快速拋桿。
現有的海釣魚線輪大多采用人為的進行放線,但是,由于每個人的技術的差異,從而放線技術一直是很多海釣愛好者難以掌握的一門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現提供一種能夠在拋桿后實現自行放線,并且可以通過調節中心軸與鎖緊裝置在滑槽上的間距,來滿足不同的放線長度和不同重量的重力球在放線上的要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海釣專用魚線輪的放線裝置,其創新點在于:包括繞線輪本體、鎖齒和鎖緊裝置,所述鎖齒固定安裝在繞線輪本體的四周,所述鎖齒與繞線輪本體為一體成型結構,所述鎖緊裝置在繞線輪本體的側端部。
進一步的,所述繞線輪本體中心位置處貫穿連接有一中心軸,所述繞線輪本體的中心軸通過連接桿與鎖緊裝置進行連接,所述連接桿為長方體結構,所述長方體結構的連接桿中間位置處豎直方向開設有一滑槽,所述中心軸與鎖緊裝置通過滑槽進行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鎖緊裝置包括“┓”型支桿、重力球和鎖扣,所述“┓”型支桿的一端固定安裝在滑槽內,所述“┓”型支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重力球,所述鎖扣固定安裝在“┓”型支桿的側端部,所述鎖扣與繞線輪本體外表面的鎖齒相配合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鎖齒為三角形結構或者梯形結構,所述相鄰的鎖齒的隔間距為0.2-0.6mm。
進一步的,所述鎖扣為三角形結構或者梯形結構,所述鎖扣與鎖齒結構相一致。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明通過設置鎖齒與鎖扣的相配合使用,實現鎖緊裝置的鎖緊與松開的自動化,減少了海釣時拋桿后的人為放線,實現了放線的自動化。
(2)本發明通過將中心軸與鎖緊裝置放置在滑槽中,實現了中心軸與鎖緊裝置間距的可調節性,從而來滿足不同的放線長度和不同重量的重力球在放線上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一種海釣專用魚線輪的放線裝置,包括繞線輪本體1、鎖齒2和鎖緊裝置3,鎖齒2固定安裝在繞線輪本體1的四周,鎖齒2與繞線輪本體1為一體成型結構,鎖緊裝置3在繞線輪本體1的側端部。
繞線輪本體1中心位置處貫穿連接有一中心軸11,繞線輪本體1的中心軸11通過連接桿4與鎖緊裝置3進行連接,連接桿4為長方體結構,長方體結構的連接桿4中間位置處豎直方向開設有一滑槽41,中心軸11與鎖緊裝置3通過滑槽41進行連接,鎖緊裝置3通過轉軸與滑槽41進行連接,鎖緊裝置3可以通過轉軸實現左右擺動,本發明通過將中心軸11與鎖緊裝置3放置在滑槽41中,實現了中心軸11與鎖緊裝置3間距的可調節性,從而來滿足不同的放線長度和不同重量的重力球32在放線上的要求。
鎖緊裝置3包括“┓”型支桿31、重力球32和鎖扣33,“┓”型支桿31的一端固定安裝在滑槽41內,“┓”型支桿31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重力球32,鎖扣33固定安裝在“┓”型支桿31的側端部,鎖扣33與繞線輪本體1外表面的鎖齒2相配合使用。
鎖齒2為三角形結構或者梯形結構,相鄰的鎖齒2的隔間距為0.2-0.6mm,鎖扣33為三角形結構或者梯形結構,鎖扣33與鎖齒2結構相一致。本發明通過設置鎖齒2與鎖扣33的相配合使用,實現鎖緊裝置3的鎖緊與松開的自動化,減少了海釣時拋桿后的人為放線,實現了放線的自動化。
工作原理:使用時,鎖緊裝置3與鎖齒2本來為鎖緊狀態,拋桿達到一定角度時,重力球32帶動“┓”型支桿31進行大角度的轉動,使鎖扣33與鎖齒2進行分離,繼而實現魚線輪中的魚線的放線任務,避免了人為放線的不準確性。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發明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