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態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生態養殖池。
背景技術:
植物與水產物共養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淡水養殖的方式之一。目前,植物與水產物共養大多是通過利用稻田淺水環境,在種植水稻的同時,也養殖魚、蝦等水產品,它投資少、見效快、無公害、效益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這種共生養殖模式備受人們關注。
但目前的共生養殖模式存在如下問題:當稻田到達需要曬田的程序的時候,水產物的遷移問題成為一大難題,通常需要人為將水產物全部遷移,非常不便,只能將水產物的養殖習性適配種植物的生長習性,導致水產物的健康、成本問題均受到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技術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態養殖池,使用該養殖池的共生養殖模式,植物與水產物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影響,曬田無需遷移水產物,達到省水省時省力效果,而且水產物的免疫力成活率和繁殖率得到提升。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包括池體,所述池體中部設置有漏斗狀的深水區域,其外部為淺水區域,所述池體的淺水區域設置有限位水管;在所述深水區域上方設置有種植槽,所述種植槽的最底面高于所述限位水管頂面,所述種植槽底面設置有通槽,通槽上固定有引水棉,所述引水棉的自由端伸向所述池體的深水區域。
具體的,所述限位水管上方還卷設有格柵網。
作為優選的,所述種植槽的槽體為方形,其對稱兩邊形成卡沿并分別架設在所述池體的兩邊上。
作為優選的,所述種植槽的為多個長條的槽體,其橫截面為圓弧形,其對稱兩邊形成卡沿,并列架設在所述池體的兩邊上。
具體的,所述池體設置有增氧泵。
本發明創造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生態養殖池設置了深水區域和淺水區域,滿足了水產物的生活習性,漏斗形的水深區域能夠很好的實現排泄物的清理。
2.在養殖池上設置了種植槽,植物與水產物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影響,曬田無需遷移水產物,并且種植槽形成了水產物遮擋的平臺,適應水產物的生活習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生態養殖池其中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生態養殖池另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中零件名稱和序號:
池體1、深水區域2、淺水區域3、限位水管4、種植槽5、通槽6、引水棉7、格柵網8、卡沿9、增氧泵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如附圖1所示,本發明一種生態養殖池,包括池體1,池體1中部設置有漏斗狀的深水區域2,其外部為淺水區域3,池體1的淺水區域3設置有限位水管4;在深水區域2上方設置有種植槽5,種植槽5的最底面高于限位水管4最端面,種植槽5底面設置有通槽6,通槽6上固定有引水棉7,引水棉7的自由端伸向池體1的深水區域2;限位水管4上方還卷設有格柵網8;種植槽5的槽體為方形,其對稱兩邊形成卡沿9并分別架設在池體1的兩邊上;池體1設置有增氧泵10。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作為另一種優選方式,種植槽5為多個長條的槽體,其橫截面為圓弧形,其對稱兩邊形成卡沿9,并列架設在池體1的兩邊上。
養殖人員只需要將水源引入池體1內,當水到達限位水管4最頂端時,水從限位水管流出,因為水管4上方還卷設有格柵網8,防止了水產物被吸入限位水管4中;上方的種植槽5形成了水產物遮陰、躲避的場所,深水區域2和淺水區域3以適應不同的水產物的生活習性;水槽5的水一部分被引水棉7引入種植槽5中,達到了吸取水分和水產物的養分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