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荔枝生物保鮮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保鮮劑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是一種荔枝生物保鮮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荔枝是我國的特色水果,其栽培面積與總產量居于世界首位,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優勢。荔枝采收后易軟化、腐爛、褐變。目前荔枝的采后貯藏保鮮技術主要采用低溫冷藏、低溫結合化學殺菌防腐劑處理、硫處理結合浸酸護色技術,還包括速凍、氣調、輻照、熱處理等方法,雖然這些技術在荔枝保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因存在一定的局限而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1).單獨使用低溫保鮮的保鮮期較短;2).化學殺菌劑處理不但會給對荔枝進行包裝、運輸、銷售的人員帶來一定的危害,而且殺菌劑可以通過荔枝果皮滲透到果肉內,造成藥物殘留,對食用者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出于對安全 因素的考慮,許多國家已明確禁止使用化學殺菌劑對采后水果進行保鮮處理;3).速凍保鮮的荔枝在解凍后果皮的褐變速度和腐爛速度更快,裂果率也高;4).氣調保鮮所需設備技術要求較高,日常的保養維護難度較大,成本也比較高;5).輻照保鮮存在殘留污染,而且基于具體操作與經濟兩個方面的考慮,目前荔枝的輻照保鮮技術也未能進入實用化和商業化運作;6).熱處理單獨使用的效果有限,而且溫度過高或熱處理時間過長等不當措施不僅不利于果蔬保鮮,反而會導致果皮結構嚴重受損,加速果蔬的衰老腐爛。總之,迄今為止尚沒有一種技術能完好地抑制荔枝的褐變和腐爛,從根本上解決荔枝的保鮮問題。隨著人們食品安全及環保意識的提高,安全有效并具有多種功能的保鮮劑的開發和應用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特別是微生物防腐和天然物質保鮮的生物技術具有強大的應用前景。生物保鮮劑直接來源于生物體自身組成成分或其代謝產物,具有無毒、無味、安全等特點,此外生物保鮮劑一般都可被生物降解,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不存在藥劑殘留和抗藥性問題,因此生物保鮮劑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彌補現有荔枝保鮮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荔枝生物保鮮劑。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該保鮮劑的制備方法。一種荔枝的生物保鮮劑,其特征在于該保鮮劑的組成為
枯草芽孢桿菌CF-3發酵上清液IOOkg ;
抗壞血酸O. 2-0. 4kg ;
谷胱甘肽O. 1-0. 3kg。—種制備上述的荔枝的生物保鮮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的具體步驟為
a.生防菌CF-3的活化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做試管斜面,將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桿菌CF-3轉接在斜面上進行活化培養;b.生防菌CF-3的發酵培養取步驟a所得活化后的CF-3置于種子培養基中振蕩培養,然后按5%的接種量將上述種子培養液接種至發酵培養基中進行發酵培養;
c.離心除菌體發酵結束后,用高速離心機對步驟b所得的發酵液進行離心后獲取發酵上清液;
d.利用荔枝病原菌炭疽菌測定步驟C所得發酵上清液對病原菌的孢子萌發抑制率;
e.復配將抗壞血酸和谷胱甘肽用極少量蒸餾水溶解后加入到步驟d所得的發酵上清液中,混合攪拌均勻即可。上述步驟a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鈉5g,瓊脂20g,蒸餾水IOOOmL, pH 7. O 7. 2 ;培養時間為24h。上述步驟b中的種子培養基為氯化鈉5g、蛋白胨,即魚粉顆粒10g、牛肉浸膏3g、酵母浸膏3克、水1000ml,PH 7. 2 7. 4,所用量為30_50ml,培養參數為搖床160rpm,30°C下培養72h。上述步驟b中的發酵培養基為甘露醇34. 64g/L,果糖10g/L,玉米漿粉20. 87g/L,硝酸鉀濃度為lg/L,硫酸亞鐵O. 13g/L,氯化鈣O. lg/L,pH 7. 2,培養參數為搖床160rpm,在23°C下培養7-8d。上述步驟c中所述的離心是在4°C下8000轉/分離心lOmin。上述步驟d中所述的樣品檢測利用的病原菌是荔枝中的炭疽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由生防菌CF-3和天然營養物質組成的荔枝生物保鮮劑。這種生物保鮮劑由I種微生物(枯草芽孢桿菌CF-3)和2種天然營養物質(抗壞血酸、谷胱甘肽)組成。本發明保鮮劑中的微生物對人體沒有毒副作用,屬有益微生物,它能拮抗多種腐敗菌,從而延緩荔枝的腐爛。本發明保鮮劑中的2種天然營養物質中,抗壞血酸和谷胱甘肽具有防止有機物氧化和修復細胞損傷的特殊功能,因而能明顯防止果蔬的變色和變味;2種天然營養物質還有促進和強化有益微生物對腐敗菌的拮抗作用。本發明的荔枝生物保鮮劑的優點是保鮮劑來源新,保鮮效果好。本發明是利用來源于食品中的枯草芽孢桿菌的代謝產物,不添加其他化學成分,具有綠色環保、安全、無化學污染,具有明顯減少荔枝腐爛、防治褐變、減緩軟化等多種功能,同時也可適用于其他果蔬的采后貯藏保鮮。
圖I 3 5°C下不同保鮮劑對荔枝褐變指數的影響。圖2 3 5°C下不同保鮮劑對荔枝好果率的影響。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保鮮劑的制備分二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CF-3無細胞濾液的制備,第二部分是保鮮劑的制備。無論是已制備的CF-3無細胞濾液,還是已制備的保鮮劑,在使用以前應盡可能密封、避光和陰涼保存。下面結合實施案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實施例一
I).生防菌CF-3的活化按牛肉膏3g,蛋白胨IOg,氯化鈉5g,瓊脂20g,蒸懼水IOOOmL, pH 7. O 7. 2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將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制成試管斜面,點接CF-3后于37°C條件下活化培養24h。2).生防菌CF-3的發酵培養按氯化鈉5g,蛋白胨(魚粉顆粒)10g,牛肉浸膏3g,酵母浸膏3克,水1000ml,PH 7. 2-7. 4配制種子培養基。取一環活化后的CF-3置于30-50ml種子培養基中搖床160rpm,30°C下振蕩培養72h ;按甘露醇34. 64g/L,果糖IOg/L,玉米漿粉20.87g/L,硝酸鉀濃度為lg/L,硫酸亞鐵O. 13g/L,氯化鈣O. lg/L, pH 7. 2配制發酵培養基,然后按5%的接種量將上述種子培養液接種至發酵培養基中在搖床160rpm,23°C下培養8d。3).離心除菌體發酵結束后,用高速離心機對發酵液進行離心(4°C,8000轉/分,IOmin)后獲取發酵上清液。4).樣品檢測利用荔枝病原菌炭疽菌測定發酵上清液對病原菌的孢子萌發抑制 率。5).復配將O. 2kg抗壞血酸和O. 3kg谷胱甘肽用極少量蒸餾水溶解后加入到檢測后的100kgCF-3發酵上清液中,混合攪拌均勻即可。6).包裝將復配好的液體按每瓶500ml的容量用塑料瓶進行包裝。實施例二
與實施例一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驟(2)縮短了發酵時間,將種子培養液接種至發酵培養基中在搖床160rpm,23°C下培養7d。縮短發酵時間可以達到同樣的抑菌效果,同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實施例三
與實施例二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驟(5)谷胱甘肽的用量降低了,將O. 2kg抗壞血酸和
O.2kg谷胱甘肽用極少量蒸餾水溶解后加入到檢測后的100kgCF-3發酵上清液中,混合攪拌均勻即可,降低谷胱甘肽的用量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同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以下為本發明與其它保鮮劑的保鮮效果。圖I和圖2分別為3 5°C下保鮮劑對荔枝褐變程度和好果率的影響,貯藏28天時,利用本發明保鮮劑(CF-3)處理的荔枝褐變指數為I. 98,好果率為80%,遠高于對照及其它保鮮劑。
權利要求
1.一種荔枝的生物保鮮劑,其特征在于該保鮮劑的組成為 枯草芽孢桿菌CF-3發酵上清液100份; 抗壞血酸O. 2-0. 4份; 谷胱甘肽O. 1-0. 3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制備荔枝的生物保鮮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的具體步驟為 a.生防菌CF-3的活化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做試管斜面,將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桿菌CF-3轉接在斜面上進行活化培養; b.生防菌CF-3的發酵培養取步驟a所得活化后的CF-3置于種子培養基中振蕩培養,然后按5%的接種量將上述種子培養液接種至發酵培養基中進行發酵培養; c.離心除菌體發酵結束后,用高速離心機對步驟b所得的發酵液進行離心后獲取發酵上清液; d.利用荔枝病原菌炭疽菌測定步驟C所得發酵上清液對病原菌的孢子萌發抑制率; e.復配將抗壞血酸和谷胱甘肽用極少量蒸餾水溶解后加入到步驟d所得的發酵上清液中,混合攪拌均勻即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鈉5g,瓊脂20g,蒸餾水lOOOmL,pH 7. O 7. 2 ;培養時間為24h。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中的種子培養基為氯化鈉5g、蛋白胨,即魚粉顆粒10g、牛肉浸膏3g、酵母浸膏3克、水1000ml,PH 7. 2 7. 4,所用量為30-50ml,培養參數為搖床160rpm,30°C下培養72h。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中的發酵培養基為甘露醇34.64g/L,果糖10g/L,玉米漿粉20.87g/L,硝酸鉀濃度為lg/L,硫酸亞鐵0. 13g/L,氯化鈣0. Ig/L,pH 7. 2,培養參數為搖床160rpm,在23°C下培養7-8d。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中所述的離心是在4°C下8000轉/分離心lOmin。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d中所述的樣品檢測利用的病原菌是荔枝中的炭疽菌。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荔枝生物保鮮劑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該保鮮劑的組成為枯草芽孢桿菌CF-3發酵上清液100kg;抗壞血酸 0.2-0.4kg;谷胱甘肽 0.1-0.3kg。本發明的荔枝生物保鮮劑的優點是保鮮劑來源新,保鮮效果好。本發明是利用來源于食品中的枯草芽孢桿菌的代謝產物,不添加其他化學成分,具有綠色環保、安全、無化學污染,具有明顯減少荔枝腐爛、防治褐變、減緩軟化等多種功能,同時也可適用于其他果蔬的采后貯藏保鮮。
文檔編號A23B7/155GK102860356SQ201210347010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9日
發明者高海燕, 周靈靈, 高瑩瑩, 尹京苑, 王一凡 申請人: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