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鹵煮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豆干鹵煮箱。
背景技術:
傳統豆制品以大豆為原料,經過浸泡、磨漿、去渣、濾漿、點腦等工藝,制成后放入配好的天然調料中進行充分的鹵煮調味,使豆制品具有濃郁的香料味和適宜的口感。傳統的豆制品鹵煮調味工藝是在大鍋中加入水,并添加天然調味料,將豆制品放入鍋內直接進行加熱煮制。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也是將豆制品放入不銹鋼容器中,以蒸汽為傳熱介質進行鹵煮調制。操作人員采用手工操作,并且憑借經驗控制鹵煮時間和溫度。其突出存在的問題是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其工藝參數模糊,人為因素比較大,因此質量不穩定。另外,由于現有鹵煮設備的設計缺陷,致使豆制品在鹵汁中無法自動進行翻轉,均需要人工通過部件進行攪拌,無法使豆制品的每個部位均與鹵汁充分接觸,從而降低了豆制品表面的色澤與整體口感,還降低了豆制品的質量與品質。
中國專利CN201182173中公開了一種鹵煮箱,箱體由外箱與內箱構成,外箱內部設有螺旋式蒸汽管,蒸汽管的一端設有蒸汽輸入口與蒸汽輸出口,蒸汽管通過蒸汽直接對內部的鹵汁進行加熱;內箱的底部與內側表面分別設有空氣輸入口與空氣輸出口,空氣由輸入口注入內部的底部,并且由分布于底部上表面的輸出口向外側輸出,內箱中還設有由金屬網構成的鍋體;另外,箱體的表面還設有鹵料送出口,并且通過管道與衛生泵另一個箱體的鹵料送出口連接,使多余的鹵汁能夠流入另一個箱體內部。該專利解決了豆制品在鹵汁中自動翻轉的問題,解決了人工操作帶來的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利用該專利進行鹵煮時,當箱內物料數量多時,物料積壓堆疊使得物料在箱內的翻轉不均勻,容易造成鹵煮不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豆干鹵煮箱,使豆干在箱內充分翻滾、攪拌,避免食料積壓堆疊,使鹵煮更加均勻,豆制品與鹵汁的接觸更充分。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如下:
豆干鹵煮箱,包括箱體與支腳,所述箱體由外箱與內箱構成,所述內箱設置于所述外箱的內側,所述外箱底部固定設置有轉軸套,所述轉軸套為空腔結構,所述空腔結構底部設置有第一蒸汽進口,所述內箱底部固定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套在所述轉軸套內,所述內箱與外箱通過轉軸轉動連接,在所述外箱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蒸汽進口,在內箱內設置有攪拌棒,該攪拌棒上轉動連接有與攪拌棒垂直設置的旋葉,在外箱底部設置有第三蒸汽進口,所述第一蒸汽入口、第二蒸汽進口和第三蒸汽進口處均設置有密封罩,各密封罩之間設置有蒸汽管道,各密封罩通過蒸汽管道連通,所述蒸汽管道上設置有蒸汽輸入口與蒸汽輸出口,所述蒸汽輸出口密封連接有蒸汽發生器。
本發明的基礎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利用該豆干鹵煮箱進行鹵煮時,將物料加入內箱中,通過蒸汽發生器,向蒸汽管道中輸送蒸汽,蒸汽經由蒸汽輸出口、蒸汽進入口和密封罩,分別進入第一蒸汽進口、第二蒸汽進口和第三蒸汽進口,此時,第一蒸汽進口向空腔內持續輸送蒸汽,推動轉軸向上移動,因為轉軸與內箱固定連接,從而推動內箱向上運動;所述第二蒸汽進口從外箱側壁向內箱持續輸送蒸汽,由于所述內箱與外箱通過轉軸轉動連接,從而推動內箱相對外箱轉動,從而帶動內箱內的物料翻轉;所述第三蒸汽進口向所述攪拌棒持續輸送蒸汽,吹動攪拌棒的旋葉旋轉,實現攪拌物料的作用,進一步使得物料翻轉更充分,與鹵汁的接觸更全面,鹵煮更均均。
所述蒸汽輸送過程為密封連通設置,可以實現一體同步控制各蒸汽入口的蒸汽輸入量,操作簡單,避免多源頭控制的麻煩,隨著內箱里的物料不斷增加,通過單一源頭同時加大各個蒸汽入口的蒸汽量,使得由蒸汽產生的各驅動力協調一致,物料增加時,轉軸因為承重增加,帶動內箱下降從而增加了內箱的旋轉阻力,又由于內箱自身負重增加引起的轉速變慢和攪拌棒攪拌阻力變大,需要加大蒸汽輸入量,以保證均勻的旋轉速度和攪拌速度,從而保證物料始終能夠充分翻轉,進而保證鹵汁與物料的接觸充分,最終保證了鹵煮豆干的色澤與整體口感。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外箱的表面還設有鹵料進出口,所述鹵料進出口包括鹵料輸入口與鹵料輸出口,用于鹵料的添加和排出。
優選方案二: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內箱由金屬網構成,便于鹵汁由外箱滲透到內箱里。
優選方案三:作為優選方案一的優選方案,所述鹵料輸出口連接有鹵料收集箱,所述鹵料輸出口通過管道與鹵料收集箱相連接,用于收集鹵料殘渣。
優選方案四:作為優選方案三的優選方案,所述鹵料輸出口設置有閥門,用于控制鹵料輸出口的打開和關閉。
優選方案五: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外箱上設置有空氣排出口,以控制箱體內的氣壓,避免持續通入蒸汽后導致氣壓升高產生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豆干鹵煮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豆干鹵煮箱旋葉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外箱1、內箱2、支腳3、轉軸套4、第一蒸汽進口5、轉軸6、第二蒸汽進口7、攪拌棒8、旋葉9、第三蒸汽進口10、密封罩11、蒸汽管道12、蒸汽輸入口13、蒸汽輸出口14、蒸汽發生器15、鹵料輸入口16、鹵料輸出口17、鹵料收集箱18、管道19、閥門20、上蓋板21、空氣排出口22、把手23。
實施例
基本如附圖1所示:
豆干鹵煮箱,包括箱體與支腳3,所述箱體由外箱1與內箱2構成,所述內箱2由金屬網構成,便于鹵汁由外箱滲透到內箱里;所述內箱2設置于所述外箱1的內側,所述外箱1的底部焊接有轉軸套4,所述轉軸套4為空腔結構,所述空腔結構底部設置有第一蒸汽進口5,所述內箱2底部焊接有轉軸6,所述轉軸6套在所述轉軸套4內,所述內箱1與外箱2通過轉軸6轉動連接,轉軸可以在轉軸套內實現上下運動和相對外箱的轉動。
在所述外箱1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蒸汽進口7,在內箱2內設置有攪拌棒8,該攪拌棒上轉動連接有與攪拌棒8垂直設置的旋葉9,實現攪拌物料的作用,該旋葉9如附圖2所示,在外箱1底部設置有第三蒸汽進口10,所述第一蒸汽入口5、第二蒸汽進口7和第三蒸汽進口10處均設置有密封罩11,各密封罩11之間通過蒸汽管道12連通,所述蒸汽管道12上設置有蒸汽輸入口13與蒸汽輸出口14,所述蒸汽輸出口14密封連接有蒸汽發生器15,可以實現一體同步控制各蒸汽入口的蒸汽輸入量,操作簡單,避免多源頭控制的麻煩,隨著內箱里的物料不斷增加,通過單一源頭同時加大各個蒸汽入口的蒸汽量,使得由蒸汽產生的各驅動力協調一致。
所述外箱1的表面還設有鹵料進出口,所述鹵料進出口包括鹵料輸入口16與鹵料輸出口17,所述鹵料輸出口17連接有鹵料收集箱18,所述鹵料輸出口17通過管道19與鹵料收集箱18相連接,用于鹵料的添加、排出和收集;所述鹵料輸出口17設置有閥門20,用于控制鹵料輸出口的打開和關閉,所述外箱1上設置上蓋板21,用于使鹵制過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進行,減少食料的水分損失;所述外箱的側壁上設置有空氣排出口22,以控制箱體內的氣壓,避免持續通入蒸汽后導致氣壓升高產生安全隱患,所述內箱2上設置于把手23,便于將鹵制好的豆干或其他食料從鹵汁中于取出。
通過蒸汽發生器15,向蒸汽管道12中輸送蒸汽,蒸汽經由蒸汽輸出口、蒸汽進入口和密封罩11,分別進入第一蒸汽進口5、第二蒸汽進口7和第三蒸汽進口10,此時第一蒸汽進口5向空腔內持續輸送蒸汽,推動轉軸6向上移動,因為轉軸6與內箱2焊接接,從而推動內箱2向上運動;所述第二蒸汽進口7從外箱1的側壁向內箱2持續輸送蒸汽,由于所述內箱2與外箱1通過轉軸6轉動連接,所述蒸氣因而能推動內箱2相對外箱1轉動,從而帶動內箱內的物料翻轉;所述第三蒸汽進口7向所述攪拌棒8持續輸送蒸汽,吹動攪拌棒8的旋葉9旋轉,實現攪拌物料的作用,進一步使得物料翻轉更充分,與鹵汁的接觸更全面,鹵煮更均均。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