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糧食機械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面團軋制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面制食品的加工過程中,有很多是需要將面團進行軋制成形的,而目前比較常用的面團軋制成形設備有以下幾種:1.簡易半自動面團軋制成型機,在操作使用過程中需要有人工輔助進行,面團成形好后,需要人工進行輸送到下一工序,這樣就造成勞動強度大,操作安全性能差且食品衛生安全不易保證;2.自動連續45度折疊軋制成形機,在操作使用過程中,面片只進行45度扭轉折疊,折疊層次少,面片壓縮比小,面筋網絡形成不充分,且進出面需要人工輔助操作,勞動強度大,不利于自動化連續生產;3.自動連續180度往返折疊軋制成型機,在使用過程中,雖然實現了面片180度往返折疊,但在自動連續軋制過程中,面片越軋越寬,因此在軋輥兩端面必須要設置擋邊,但面團在大的壓縮比下軋制擠壓,擋邊很容易磨損且容易造成擠出廢面屑,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面團軋制成型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面團軋制成型裝置,包括減速電機和機架,機架上端的左部設置有進面口,進面口上端口的右側設置有向右上方傾斜的進面導板,進面導板上安裝有若干相互平行的進面導輥;進面口的下方設置有上軋面輥組,上軋面輥組的左下方設置有出面換向板,出面換向板的下端與機架轉動連接,出面換向板可通過轉動至豎直或向右上方傾斜,用于控制經過上軋面輥組拋出的面片沿豎直方向或沿左下方移動;出面換向板下部的左側設置有出面軋輥組,出面軋輥組的左下方至機架的左側安裝有水平的出面導板,出面導板上安裝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出面導輥;出面換向板的下方設置有折疊換向輸送裝置,折疊換向輸送裝置的右方設置有下軋面輥組,折疊換向輸送裝置的下方至下軋面輥組之間設置有第二輸送機構,下軋面輥組的左上方至上軋面輥組之間設置有第三輸送機構,第三輸送機構的上方設置有撒粉通道;
所述上軋面輥組包括第一輥軸及第二輥軸,所述第一輥軸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第二輥軸位于第一輥軸的左上方,且第二輥軸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所述出面軋輥組包括第三輥軸及第四輥軸,所述第三輥軸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第四輥軸位于第三輥軸的左上方,且第四輥軸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第三輥軸與第四輥軸之間的間距不大于第一輥軸與第二輥軸之間的間距;
所述折疊換向輸送裝置包括從下至上順次安裝的左右往返機構、90度旋轉機構及第一輸送機構,所述第一輸送機構沿水平方向輸送,所述90度旋轉機構用于使第一輸送機構進行90度轉動,所述左右往返機構用于使第一輸送機構左右往返運動,第一輸送機構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擋板;
所述下軋面輥組包括第五輥軸、第六輥軸及第七輥軸,所述第五輥軸順時針轉動,第六輥軸位于第五輥軸的左上方且逆時針轉動,第七輥軸位于第五輥軸的上方且第七輥軸位于第六輥軸的右側,第七輥軸順時針轉動;
所述第二輸送機構包括向右上方輸送的第二輸送帶,所述第三輸送機構包括向左上方輸送的第三輸送帶,所述上軋面輥組、出面輥組、折疊換向輸送裝置、第二輸送機構、下軋面輥組及第三輸送機構均通過減速電機驅動,所述進面導輥、出面導輥、第一輥軸、第二輥軸、第三輥軸、第四輥軸、第五輥軸、第六輥軸及第七輥軸均相互平行。
優選地,第二輥軸的左側設置有用于調節第二輥軸與第一輥軸之間距離的間隙調整機構,所述間隙調整機構包括前后對應的兩個第一齒輪及兩個第二齒輪,兩個第一齒輪分別位于第二輥軸的前、后兩側并與第二輥軸轉動連接,第一齒輪的軸向中心線與第二輥軸的軸向中心線相互平行且不重合,前、后兩個第二齒輪同軸安裝并分別與前、后兩個第一齒輪相嚙合,第二齒輪通過減速電機驅動。
優選地,所述左右往返機構包括兩條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滑軌,兩條滑軌上均滑動連接有滑塊,兩個滑塊的左側或右側均連接有用于帶動兩個滑塊同步左右滑動的氣缸;所述90度旋轉機構包括安裝于兩個滑塊之間的回轉氣缸,回轉氣缸上安裝有支撐架;所述第一輸送機構包括電動輥軸、張緊輥軸及第一輸送帶,所述電動輥軸及張緊輥軸均水平且相互平行,電動輥軸及張緊輥軸的兩端均安裝于支撐架上,第一輸送帶繞設于電動輥軸及張緊輥軸上,所述回轉氣缸通過支撐架帶動第一輸送機構轉動。
優選地,進面口的上端口設置有防護罩,所述防護罩的左側與機架鉸接,防護罩上連接有斷電防護裝置,以使防護罩向左轉動時即刻斷電。
優選地,撒粉通道內設置有筒狀的面粉刷。
優選地,第六輥軸的線速度等于第五輥軸的線速度,第七輥軸的線速度大于第五輥軸及第六輥軸的線速度。
本實用新型用于面團連續軋制成型,首先初步軋制成面片,將面片自動180度往返折疊成多層,然后將折疊好的面片進行90度旋轉換向后再進行下一遍的軋制處理,這樣在每一次的軋制過程中,面片就可以將上一遍軋寬的面片折疊變窄,并90度換向再進行軋制,從而實現了面片軋寬→變窄→再軋寬→再變窄的自動循環動作,充分形成面筋網絡,節省了軋輥兩端的擋邊,也避免了有廢面屑擠出的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 是圖1中折疊換向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左視圖;
圖4是圖2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面團軋制成型裝置,包括減速電機1和機架2,機架2上端的左部設置有進面口3,進面口3的縱截面為倒梯形,進面口3上端口的右側設置有沿倒梯形右側斜邊向右上方傾斜的進面導板4,進面導板4上安裝有若干相互平行的進面導輥5;進面口3的下方設置有上軋面輥組,上軋面輥組的左下方設置有出面換向板11,出面換向板11的下端與機架2轉動連接,出面換向板11可通過轉動至豎直或向右上方傾斜,用于控制經過上軋面輥組拋出的面片19沿豎直方向或沿左下方移動;出面換向板11下部的左側設置有出面軋輥組,出面軋輥組的左下方至機架2的左側安裝有水平的出面導板14,出面導板14上安裝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出面導輥32;出面換向板11的下方設置有折疊換向輸送裝置,折疊換向輸送裝置的右方設置有下軋面輥組,折疊換向輸送裝置的下方至下軋面輥組之間設置有第二輸送機構,下軋面輥組的左上方至上軋面輥組之間設置有第三輸送機構,第三輸送機構的上方設置有撒粉通道30。
所述上軋面輥組包括直徑相同的第一輥軸7及第二輥軸8,所述第一輥軸7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第二輥軸8位于第一輥軸7的左上方,且第二輥軸8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出面軋輥組包括直徑相同的第三輥軸12及第四輥軸13,所述第三輥軸12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第三輥軸12的直徑小于第一輥軸7,所述第四輥軸13位于第三輥軸12的左上方,且第四輥軸13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第三輥軸12與第四輥軸13之間的間距不大于第一輥軸7與第二輥軸8之間的間距;所述折疊換向輸送裝置包括從下至上順次安裝的左右往返機構18、90度旋轉機構17及第一輸送機構15,所述第一輸送機構15沿水平方向輸送,所述90度旋轉機構17用于使第一輸送機構15進行90度轉動,所述左右往返機構18用于使第一輸送機構15左右往返運動,第一輸送機構15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擋板16;所述下軋面輥組包括第五輥軸20、第六輥軸21及第七輥軸22,所述第五輥軸20順時針轉動,第六輥軸21位于第五輥軸20的左上方且逆時針轉動,第七輥軸22位于第五輥軸20的上方且第七輥軸22位于第六輥軸21的右側,第七輥軸22順時針轉動,第五輥軸20的直徑與第六輥軸21的直徑相同且第五輥軸20及第六輥軸21的直徑均大于第七輥軸22的直徑,第六輥軸21的線速度等于第五輥軸20的線速度,第七輥軸22的線速度大于第五輥軸20及第六輥軸21的線速度;所述第二輸送機構包括第二主動輪23、第二從動輪24及第二輸送帶25,第二主動輪23與第二從動輪24與第二輸送帶25頂接,通過調整第二從動輪24可調節第二輸送帶25的張緊度,第二主動輪23在減速電機1驅動下使第二輸送帶25向右上方輸送;所述第三輸送機構包括第三主動輪26、第三從動輪27、第三張緊輪29及第三輸送帶28,第三主動輪26、第三從動輪27、第三張緊輪29均與第三輸送帶28相頂接,第三主動輪26在減速電機1驅動下使第三輸送帶28向左上方輸送。
為了便于調整上軋面輥組的軋制效果,第二輥軸8的左側設置有用于調節第二輥軸8與第一輥軸7之間距離的間隙調整機構,所述間隙調整機構包括前后對應的兩個第一齒輪9及兩個第二齒輪10,兩個第一齒輪9分別位于第二輥軸8的前、后兩側并與第二輥軸8轉動連接,第一齒輪9的軸向中心線與第二輥軸8的軸向中心線相互平行且不重合,前、后兩個第二齒輪10同軸安裝并分別與前、后兩個第一齒輪9相嚙合,第二齒輪10通過減速電機1驅動。進一步,為了保證本實用新型的運作安全,進面口3的上端口設置有防護罩6,防護罩6的左側與機架2鉸接,防護罩6罩于進面口3處,且防護罩6上連接有斷電防護裝置,當防護罩6被向左轉動時即刻斷電。為了撒粉更加均勻,撒粉通道30內設置有筒狀的面粉刷31。
其中,所述上軋面輥組、出面輥組、折疊換向輸送裝置及下軋面輥組均通過減速電機1驅動,所述進面導輥5、出面導輥32、第一輥軸7、第二輥軸8、第三輥軸12、第四輥軸13、第五輥軸20、第六輥軸21及第七輥軸22均相互平行。
所述左右往返機構18包括兩條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滑軌37,兩條滑軌37上均滑動連接有滑塊38,兩個滑塊38之間固定有連接架39,兩個滑塊38的右側均設置有氣缸40,氣缸40活塞桿向左伸出且活塞桿的左端與滑塊38緊固連接,兩個氣缸40的活塞桿沿水平方向同步運動;所述90度旋轉機構17包括位于兩個滑塊38之間的回轉氣缸36,所述回轉氣缸36安裝于連接架39上,并通過連接架39隨滑塊38左右滑動,回轉氣缸36上安裝有支撐架35;所述第一輸送機構15包括電動輥軸34、張緊輥軸41及第一輸送帶33,所述電動輥軸34及張緊輥軸41均水平且相互平行,電動輥軸34及張緊輥軸41的兩端均安裝于支撐架35上,第一輸送帶33繞設于電動輥軸34及張緊輥軸41上,所述回轉氣缸36通過支撐架35帶動第一輸送機構15轉動。擋板16固定于支撐架35上,隨第一輸送機構15同時轉動;滑軌37及氣缸40與機架2安裝連接。
使用時,面團通過進面導輥5進入進面口3,經過上軋面輥組的軋制形成面片19,此時出面換向板11處于豎直狀態,面片19在重力作用下落于第一輸送帶33上,同時,在左右往返機構18的帶動下,面片19被折疊起來,當一個面團形成的面片19被折疊完后,90度旋轉機構17帶動第一輸送機構15旋轉90度,折疊好的面片19隨之旋轉90度,然后第一輸送帶15開始向右側輸送,折疊好的面片19落于第二輸送帶25上,并隨第二輸送帶25向下軋面輥組移動,經過下軋面輥組的軋制,在第三輸送帶28的輸送下,又運至上軋面輥組;此時,可以選擇出面換向板11處于豎直狀態,面片19再經過折疊、旋轉及軋制;也可控制出面換向板11向右上方傾斜,從上軋面輥組軋制出來的面片19沿著出面換向板11移動至出面軋輥組,最后在出面導輥32上移出機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