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振動式的茶葉提香機。
背景技術:
茶葉在生產過程中,一般包括殺青和提香兩道工序,其中殺青是對茶葉進行水分去除和初步造形,而提香則是對殺青后的綠茶進一步整形和炒干。現有炒茶機可模擬手工炒制的動作完成殺青工序,用現有的炒茶機進行提香雖提高生產效率,但炒制出來的茶葉外形不佳,葉頭開叉,表面光潔度不高。
目前的提香機在工作時容易出現茶葉集堆,受熱不均,或炒制過程中茶葉的翻轉、碰撞、磨擦不夠等問題,導致成品茶葉條形扁平不一、茸毛脫落不光滑、色澤不均勻。所以,目前仍需熟練炒茶工人手工操作完成提香工序,而手工操作存在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品質不統一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振動式的茶葉提香機,以解決現有提香機對茶葉進行提香時所存在的茶葉變形嚴重、葉頭開叉、表面光潔度不高、茶葉容易集堆的問題。
本方案中的一種振動式的茶葉提香機,包括機箱,所述機箱分為上層和下層,所述機箱上層設有散熱管,所述散熱管上均設有若干個托盤,所述托盤為中空長方體狀,所述托盤上部設有若干個濾網,所述托盤與所述散熱管相接處均設有若干個導風孔,所述散熱管下部兩側設有兩個風機,所述兩個風機相對設置;所述機箱下層設有用于引導茶葉的導入管,所述導入管連接所述存儲箱。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將茶葉投入到機箱時,茶葉落入到托盤上的濾網上,并插入濾網的網孔內,再啟動風機,由于兩個風機相對設置,其產生相斥的熱風,進而形成熱風流,熱風流在整個散熱管內循環,從導風孔流入到托盤內,對托盤濾網上的茶葉進行熱化,將茶葉內的芳香物質擴散到茶葉表面,讓茶葉更香,兩個風機產生的熱風流使散熱管產生振動,將加熱后的茶葉從濾網上振動下來,落入到導入管內,由導入管引導茶葉進入存儲箱。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風機設置在散熱管上,產生的熱風流除了對托盤濾網上的茶葉進行加熱,還能震落托盤濾網上的茶葉;為了保持茶葉的完整性,將茶葉插入濾網的網孔內,進一步讓茶葉受熱均勻,不會相互堆積。
進一步,所述托盤為三個,分別為第一托盤、第二托盤和第三托盤,所述第一托盤上部設有第一濾網,所述第二托盤上部設有第二濾網,所述第三托盤上部設有第三濾網,所述第一濾網網孔孔徑小于所述第二濾網網孔孔徑,所述第二濾網網孔孔徑小于第三濾網網孔孔徑。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當茶葉落入到機箱內時,由于第一濾網的網孔比較大,比較大的茶葉插入第一濾網網孔內,第二濾網的網孔比第一濾網的網孔小,第二濾網網孔插入比較中等的茶葉,第三濾網的網孔比第二濾網的網孔小,第三濾網網孔插入比較小的茶葉,將大小不一的茶葉分類固定,其受熱均勻。
進一步,所述導風孔為三組導風孔,分別為第一導風孔、第二導風孔和第三導風孔,所述第一導風孔設置在所述第一托盤與所述散熱管相接處的兩側,所述第二導風孔設置在所述第二托盤與所述散熱管相接處的兩側,所述第三導風孔設置在所述第三托盤與所述散熱管相接處的兩側。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導風孔設置在托盤與散熱管相接處,是為了將熱風流更好的引導到托盤內。
進一步,還包括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和所述第二驅動電機安裝在所述機箱外側,所述風機分為兩個風機,分別為第一風機第二風機,所述第一風機一側設有轉軸,所述轉軸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第二風機一側設有轉軸,所述轉軸連接所述第二驅動電機。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轉軸設置在機箱內,當加熱后的茶葉振動下來時,轉軸在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帶動下轉動,同時帶動落下的茶葉再一次溫熱,讓茶葉的香氣更加濃。
進一步,所述機箱上部設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為一喇叭形狀。為了不讓茶葉四處散落。
進一步,所述機箱內設有擋板,所述擋板將所述機箱分為上層和下層,所述擋板上設置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導入管分為三個,分別為第一導入管、第二導入管和第三導入管,所述第一導入管連接所述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導入管傾斜設置,所述第二導入管連接所述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導入管傾斜設置,所述第一導入管、所述第二導入管和所述第三導入管相互連接,所述第三導入管連接所述存儲箱。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當茶葉從濾網上振動下來時,落入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一出料口連接的第一導入管將引導茶葉落入到第三導入管;第二出料口連接的第二引導管引導茶葉落入到第三導入管,第三導入管再將茶葉進行收集,落入到存儲箱內,由于第一導入管和第二導入管設置為傾斜,因此茶葉落入到第一導入管和第二導入管時,速度會加快,進而存儲箱能夠快速的收集提香后的茶葉,節約時間。
進一步,所述第一濾網的網孔、所述第二濾網的網孔和所述第三濾網的網孔孔徑比例為1:2:3。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較大的茶葉插入第一濾網網孔內,由于第一濾網的振動較小,加熱時間會增長;較小的茶葉插入第三濾網網孔內,由于第三濾網離風機最近,其振動最大,加熱時間最短。
進一步,所述第一導入管、所述第二導入管和所述第三導入管連接形成“Y”型。為了更好的引導茶葉落入到存儲箱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進料口1、機箱2、第一驅動電機3、第二驅動電機4、第一風機5、第二風機6、散熱管7、第一托盤8、第二托盤9、第三托盤10,第一濾網11、第一導風孔101、第二濾網12、第二導風孔102、第三濾網13、第三導風孔103、第一出料口14、第二出料口15、第一導入管16、第二導入管17、第三導入管18、存儲箱19。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包括機箱2,機箱2上部設置有進料口1,進料口1為一喇叭形狀,在機箱2內設置有兩層,分別為上層和下層,機箱2上層設置有散熱管7,第一托盤8、第二托盤9和第三托盤10均等距離的設置在散熱管7上,為了讓第一托盤8、第二托盤9和第三托盤10受熱,將第一托盤8、第二托盤9和第三托盤10設置為中空的托盤。
為了讓茶葉受熱均勻,保證茶葉的完整性,如圖1所示,在第一托盤8上端粘粘第一濾網11,第二托盤9上端粘粘第二濾網12,第三托盤10上端粘粘第三濾網13,第一濾網11上的網孔孔徑小于第二濾網12上的網孔孔徑,第二濾網12上的網孔孔徑小于第三濾網13上的網孔的孔徑,第一濾網11的網孔、第二濾網12的網孔和第三濾網13的網孔孔徑比例為:1:2:3,當茶葉從進料口1投入到機箱2內時,由于茶葉的大小不一,茶葉比較大的會落入在第一濾網11上,插入第一濾網11上的網孔內;茶葉比較中等的會落入在第二濾網12上,插入第二濾網12上的網孔內;茶葉比較小的會落入在第三濾網13上,插入第三濾網13上的網孔內,在對茶葉進行加熱時,由于茶葉固定在濾網上,分散均勻,因此受熱也均勻,而且在加熱時,不會破壞茶葉的完整性。
進一步,為了散熱管能夠振動,再如圖1所示,將第一導風孔101設置在散熱管7與第一托盤8相接處的兩側,第二導風孔102設置在散熱管7與第二托盤9相接處的兩側,第三導風孔103設置在散熱管7與第三托盤10相接處的兩側,在第三托盤10下方的散熱管7兩側設置有通孔,通孔內安裝有第一風機5和第二風機6,第一風機5和第二風機6相對設置,第一風機5一側連接轉軸,轉軸再連接第一驅動電機3,第一驅動電機3設置在機箱2外側,第一驅動電機3帶動第一風機5轉動,第一風機5對散熱管7內吹熱風;第二風機6一側連接轉軸,轉軸再連接第二驅動電機4,第二驅動電機4設置在機箱2外側,第二驅動電機4帶動第二風機6轉動,第二風機6對散熱管7內吹熱風,由于第一風機5和第二風機6相對吹熱風,因此,兩對的熱風形成相斥的熱風流,在散熱管7內循環,從第一導風孔101、第二導風孔102和第三導風孔103流出,并對第一托盤8、第二托盤9和第三托盤10上的茶葉進行加熱,第一風機5和第二風機6的轉動會帶動整個散熱管7的振動,進一步的帶動了第一托盤8、第二托盤9和第三托盤10的振動,使其濾網上的茶葉振動下來,落入在第一出料口14和第二出料口15中。
進一步,由于第一驅動電機3和第二驅動電機4連接的轉軸設置在機箱2內,轉軸會帶動從第一濾網11、第二濾網12和第三濾網13落下的茶葉旋轉,再一次進行了溫熱,讓茶葉內的芳香物質擴散到茶葉的表面,讓茶葉更香。
為了讓提香后的茶葉更方便收集,如圖1所示,將機箱2分為上層和下層的擋板上設置有第一出料口14和第二出料口15,第一出料口14連接第一導入管16,第一導入管16為傾斜設置,第二出料口15連接第二導入管17,第二導入管17為傾斜設置,第一導入管16和第二導入管17的相連,且同時連接第三導入管18,形成“Y”型,是為了讓提香后的茶葉快速運動,第三導入管18連接存儲箱19,將提香后的茶葉存儲在存儲箱19內。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