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調味品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調味品生產線。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很多調味品生產線都將物料處理設備輸出的物料直接輸出至物料輸送裝置的物料承載部上,再由物料輸送裝置將物料輸送至下一工序。例如醬油釀造行業中廣泛使用的連蒸生產線中連蒸設備和風冷機的風冷傳送裝置之間即是采用了前述直接輸出物料的方式。以連蒸生產線為例,物料在連蒸設備進行蒸煮后直接輸出到并緩存于風冷機的風冷傳送裝置上,會導致物料對風冷傳送裝置的壓力大,增加風冷機的負載。另外,落在物料承載部上的物料直接被風冷傳送裝置帶走,使得物料承載部上的物料分配不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調味品生產線,以減小對物料輸送裝置的壓力。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調味品生產線,包括物料處理設備和設于物料處理設備下游的物料輸送設備,調味品生產線還包括下料斗裝置,下料斗裝置設于物料處理設備與物料輸送設備之間,下料斗裝置包括料斗,料斗包括存料空間和與存料空間連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料斗的入料口用于接收來自物料處理設備的物料,存料空間用于存儲物料,料斗的出料口與物料輸送設備的物料承載部間隔設置并將物料輸送至物料承載部上。
進一步地,入料口設于料斗的頂部,出料口設于料斗的底部,物料從入料口進入存料空間并從出料口輸出到物料承載部上,下料斗裝置還包括調節裝置,調節裝置用于調節出料口的豎直高度以調節出料口與物料承載部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地,調節裝置包括用于支撐料斗的支撐結構,支撐結構能夠調節料斗的高度以調節出料口的豎直高度。
進一步地,支撐結構包括支撐部、調節部和連接部,支撐部相對于物料輸送裝置固定地設置,連接部與料斗連接,調節部設于支撐部與連接部之間并能夠調節連接部到支撐部之間的距離以調節料斗的出料口的豎直高度。
進一步地,支撐部包括支撐柱,調節部包括設置于支撐柱上的調節螺栓和與調節螺栓配合的調節螺母,連接部包括與調節螺栓配合的安裝孔,調節螺栓穿過安裝孔并通過調節螺母與連接部固定連接,支撐結構通過改變調節螺栓與調節螺母的配合位置改變連接部到支撐柱的距離。
進一步地,料斗包括儲料部和連接于儲料部下方的出料部,入料口設于儲料部的頂部,出料口設于出料部的底部,其中,
調節裝置能使出料部在豎直方向上位置可調節地設置于儲料部的下方;和/或,
出料部包括第一出料部和第二出料部,第一出料部連接于儲料部的下方,調節裝置能使第二出料部在豎直方向上位置可調節地連接于第一出料部的下方,出料口設于第二出料部的底部。
進一步地,調節裝置包括調節驅動機構,其中,
儲料部包括第一殼體,出料部包括第二殼體,第二殼體的頂部套設于第一殼體的底部的內側或外側,出料口設置于第二殼體的底部,調節驅動機構與第二殼體驅動連接以驅動第二殼體沿第一殼體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上下運動;和/或,
儲料部包括第一殼體,出料部包括第一出料部和第二出料部,第一出料部包括第二殼體,第二出料部包括第三殼體,第二殼體的頂部連接于第一殼體的底部,第三殼體的頂部套設于第二殼體的底部的內側或外側,出料口設置于第三殼體的底部,調節驅動機構與第三殼體驅動連接以驅動第三殼體沿第二殼體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上下運動。
進一步地,料斗包括至少兩個出料口,至少兩個出料口中至少兩個出料口沿料斗的縱向分布于料斗的底部。
進一步地,至少兩個出料口包括多組出料口,每組中的各出料口在料斗的橫向方向上的投影長度之和大于等于物料承載部的橫向長度。
進一步地,多組出料口中至少兩組出料口相同或者至少兩組出料口不同。
進一步地,每組出料口包括橫向位置不同的至少兩個出料口。
進一步地,多組出料口中至少一組出料口包括三個出料口,三個出料口包括設置于料斗的橫向第一側的第一側出料口、設置于料斗的橫向第二側的第二側出料口和設置于料斗的橫向中部的中部出料口。
進一步地,第一側出料口與第二側出料口在料斗的縱向位置相同,中部出料口在縱向上位于第一側出料口和第二側出料口的前方或者后方;或者,第一側出料口、第二側出料口和中部出料口縱向位置不同,中部出料口在縱向上位于第一側出料口和第二側出料口的前方、后方或者中部。
進一步地,第一側出料口和第二側出料口對稱設于料斗的橫向兩側。
進一步地,料斗包括至少兩個出料口,料斗包括主箱體和連接于主箱體底部且相互分隔的至少兩個倒錐體,入料口設置于主箱體的頂部,至少兩個出料口分別位于至少兩個倒錐體的底端。
進一步地,至少兩個出料口與至少兩個倒錐體一一對應地設置。
進一步地,主箱體為方形筒體,至少兩個倒錐體設于方形筒體的底端,至少兩個倒錐體均具有方形上開口,方形筒體的下開口與至少兩個倒錐體的方形上開口分別連通。
進一步地,方形筒體的下開口的面積與至少兩個倒錐體的方形上開口的總面積相等。
進一步地,下料斗裝置還包括推平裝置,推平裝置能夠在料斗內部運動以將存料空間內的物料推平。
進一步地,推平裝置包括設置于存料空間內的推平部和與推平部驅動連接的驅動機構。
進一步地,推平部包括框形結構,驅動機構驅動框形結構在料斗內運動。
進一步地,物料處理設備包括至少兩個物料處理設備出料口,料斗包括與至少兩個物料處理出料口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入料口。
進一步地,至少兩個入料口包括第一入料口和第二入料口,第一入料口和第二入料口沿物料輸送設備的輸送方向布置。
進一步地,下料斗裝置還包括用于連接物料設備出料口和對應設置的入料口的入料連接裝置,入料連接裝置分別與物料設備出料口與對應設置的入料口連通,入料連接裝置與料斗連接。
進一步地,料斗還包括抽氣口,抽氣口設于料斗的頂部
進一步地,調味品生產線為連蒸生產線,物料處理設備為連蒸設備,物料輸送設備為風冷傳送裝置,下料斗裝置設置于連蒸設備與風冷傳送裝置之間,下料斗裝置的入料口與連蒸設備的連蒸出料口連接,下料斗裝置的出料口位于風冷傳送裝置的物料承載部的上方以將連蒸設備輸出的物料傳送至物料承載部上。
基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調味品生產線,包括物料處理設備和設于物料處理設備下游的物料輸送設備,調味品生產線還包括下料斗裝置,下料斗裝置設于物料處理設備與物料輸送設備之間,下料斗裝置包括料斗,料斗包括存料空間和與存料空間連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料斗的入料口用于接收來自物料處理設備的物料,存料空間用于存儲物料,料斗的出料口與物料輸送設備的物料承載部間隔設置并將物料輸送到物料承載部上。與現有技術相比,在物料處理設備與物料輸送設備之間設置下料斗裝置,且下料斗裝置能夠接收并存儲物料,因此當物料從物料處理設備輸出后沒有直接存放于物料輸送設備上,因此減小對物料輸送設備的壓力。物料輸送裝置的載荷減小,因此可以延長物料輸送設備的使用壽命。另外,下料斗裝置的出料口與物料輸送設備的物料承載部間隔設置,在下料過程中,當物料承載部上的物料高度與出料口平齊時,物料停止下料,當物料繼續向前輸送,出料口又繼續下料。因此下料斗裝置的設置可以實現物料的定量輸送。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優點將會變得清楚。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蒸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下料斗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的下料斗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的支撐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的料斗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的料斗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5中的料斗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各附圖標記分別代表:
1-連蒸設備的連蒸出料口;2-下料斗裝置;21-料斗;MI-入料口;MI1-第一入料口;MI2-第二入料口;SO-抽氣口;211-倒錐體;212-方形筒體;MO-出料口;MO1-第一側出料口;MO2-第二側出料口;MO3-中部出料口;22-支撐結構;221-支撐柱;222-調節螺栓;223-連接板;224-螺母;23-推平裝置;24-入料連接裝置;3-物料輸送設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同時,應當明白,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所示出的各個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實際的比例關系繪制的。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授權說明書的一部分。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討論。
在以下描述中,所稱的“前”指的是物料在物料輸送裝置的物料承載部上輸送時的上游方向;“后”指的是與“前”相對的一側。“縱向”指的是與物料輸送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橫向指的是水平面上與“縱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調味品生產線,包括物料處理設備(圖中未示出)和設于所述物料處理設備下游的物料輸送設備3。調味品生產線還包括下料斗裝置2,下料斗裝置2設于物料處理設備與物料輸送設備之間。如圖6所示,下料斗裝置2包括料斗21,料斗21包括存料空間和與存料空間連通的入料口MI和出料口MO。料斗21的入料口用于接收來自物料處理設備的物料,存料空間用于存儲物料,料斗21的出料口與物料輸送設備3的物料承載部間隔設置并將物料輸送至物料承載部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與現有技術相比,在物料處理設備與物料輸送設備3之間設置下料斗裝置2,且下料斗裝置2能夠接收并存儲物料,因此當物料從物料處理設備輸出后沒有直接存放于物料輸送設備3上,因此減小對物料輸送設備3的壓力。另外,下料斗裝置2的出料口與物料輸送設備3的物料承載部間隔設置,在下料過程中,當物料承載部上的物料高度與出料口平齊時,物料停止下料,當物料繼續向前輸送,出料口又繼續下料。因此下料斗裝置2的設置可以實現物料的定量輸送。
在本實施例中,調味品生產線包括連蒸生產線。物料處理設備為連蒸設備,物料輸送設備3為風冷傳送裝置,下料斗裝置2設置于連蒸設備與風冷傳送裝置之間。下料斗裝置2的入料口與連蒸設備的連蒸出料口1連接,下料斗裝置2的出料口設于風冷傳送裝置的物料承載部的上方以將連蒸設備輸出的物料傳送到物料承載部上。
下面將根據圖2至圖7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調味品生產線中的下料斗裝置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下料斗裝置2包括料斗21,料斗21包括存料空間和與存料空間連通的入料口MI和出料口MO。入料口MI設于料斗21的頂部,出料口MO設于料斗21的底部,物料從入料口MI進入存料空間并從出料口MO輸出到物料承載部上。下料斗裝置2還包括調節裝置,調節裝置用于調節出料口MO的豎直高度以調節出料口MO與物料承載部之間的距離。
在下料過程中,當物料承載部上的物料高度與出料口MO平齊時,物料停止下料,當物料繼續向前輸送,出料口MO又繼續下料。因此調節裝置調節出料MO與物料承載部之間的距離就可以調節物料輸送量。
如圖2所示,調節裝置包括用于支撐料斗21的支撐結構22。支撐結構22能夠調節料斗21到物料承載部的豎直高度。
如圖3所示,支撐結構22可以對稱設于料斗21的橫向兩側。支撐結構22也可以設于料斗21的縱向兩端。多個支撐結構22共同作用來調節料斗21到物料承載部的豎直高度。
優選地,支撐結構22包括支撐部、調節部和連接部。支撐部相對于物料輸送裝置固定地設置,連接部與料斗21連接,調節部設于支撐部與連接部之間并能夠調節連接部到支撐部之間的距離以調節料斗21的出料口MO的豎直高度。
如圖4所示,具體在本實施例中,支撐部包括支撐柱221。調節部包括設置于支撐柱上的調節螺栓222和與調節螺栓222配合的調節螺母224,連接部包括與調節螺栓222配合的安裝孔,調節螺栓222穿過安裝孔并通過調節螺母224與連接部固定連接。支撐結構22通過改變調節螺栓222與調節螺母224的配合位置改變連接部到支撐部之間的距離。
當需要調節料斗21的出料口MO的豎直高度時,通過改變螺母224與調節螺栓222配合的位置以調節連接板223的豎直高度,由于連接板223與料斗21連接,因而也就調節了出料口MO的豎直高度,調節過程簡單方便。
出料口MO的豎直高度可以根據實際生產中所需的流量進行調節。
在一個附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料斗包括儲料部和連接于儲料部下方的出料部,入料口設于儲料部的頂部,出料口設于出料部的底部。其中,調節裝置能使出料部在豎直方向上位置可調節地設置于儲料部的下方。例如,儲料部包括第一殼體,出料部包括第二殼體。第二殼體的頂部套設于第一殼體的底部的外側,調節裝置包括調節驅動機構,調節驅動機構驅動第二殼體沿第一殼體的外側面上下運動。當然第二殼體的頂部也可以套設于第一殼體的底部的內側,調節驅動機構與第二殼體驅動連接以驅動第二殼體沿第一殼體的內側面上下運動。
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可以為組成料斗的能形成存料空間的任何形狀,比如,第一殼體為圓形筒體,第二殼體可以為圓形筒體或者為錐體。
在另一個附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出料部包括第一出料部和第二出料部。調節裝置能使第二出料部在豎直方向上位置可調節地連接于第一出料部的下方,出料口設于第二出料部的底部。例如,儲料部包括第一殼體,出料部包括第一出料部和第二出料部,第一出料部包括第二殼體,第二出料部包括第三殼體,第二殼體的頂部連接于第一殼體的底部,第三殼體的頂部套設于第二殼體的底部的內側或外側,出料口設于第三殼體的底部,調節驅動機構與第三殼體驅動連接以驅動第三殼體沿第二殼體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上下運動。
為了防止物料在物料承載部上堆積影響下料,料斗21包括至少兩個出料口。至少兩個出料口中至少兩個出料口沿料斗21的縱向分布于料斗21的底部。物料從入料口進入出料口后,物料可以從不同的出料口出料進而可輸出到物料承載部的縱向的不同位置上,因此可防止堆積,實現物料的順利輸出。
優選地,至少兩個出料口包括多組出料口。每組中的各出料口在料斗21的橫向方向上的投影長度之和大于等于物料承載部的橫向長度。例如可以使每組出料口包括橫向位置不同的至少兩個出料口。至少兩個出料口的橫向位置不同可以使出料口在料斗21的橫向方向上覆蓋物料承載部,從而使物料承載部的橫向上都鋪設有物料,提高物料輸送裝置的輸送效率。
更優地,如圖7所示,多組出料口中至少一組出料口包括三個出料口。三個出料口包括設置于料斗21的橫向第一側的第一側出料口MO1、設置于料斗21的橫向第二側的第二側出料口MO2和設置于料斗21的橫向中部的中部出料口MO3。
例如,第一側出料口MO1和第二側出料口MO2在料斗21的縱向位置相同,中部出料口MO3在縱向上位于第一側出料口MO1和第二側出料口MO2的前方或后方。再例如,第一側出料口MO1、第二側出料口MO2和中部出料口MO3的縱向位置不同,中部出料口MO3在縱向上位于第一側出料口MO1和第二側出料口MO2的前方、后方或者中部。
第一側出料口MO1、第二側出料口MO2和中部出料口MO3在橫向方向上可以覆蓋物料承載部,因此物料在下料時在縱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可以從不同出料口出料,因此減少物料的堆積,可以實現物料的順利輸出。并且,物料在下料時可以從處于不同位置的出料口下料,因此減少了物料之間的擠壓,從而減少了物料的破碎。
優選地,第一側出料口MO1和第二側出料口MO2對稱設于料斗21的橫向兩側。第一側出料口MO1和第二側出料口MO2對稱設置可使得處于料斗21中的物料可以從料斗21的橫向兩側均勻下料。
在一個附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側出料口、第二側出料口和中部出料口的橫向位置和縱向位置均不同。
優選地,多組出料口中至少兩組出料口的結構相同或者至少兩組出料口的結構不同。
在一個附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至少兩個出料口也可以沿料斗的橫向分布于料斗的底部。
上述實施例中的出料口的大小可以根據物料的需求量進行設計,只要保證出料口的物料輸出量大于物料需求量且不能過大即可。而出料口的形狀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圓形等其它形狀。
如圖5和圖6所示,料斗21包括主箱體和連接于主箱體底部且相互分隔的至少兩個倒錐體211。入料口設置于主箱體的頂部,至少兩個出料口分別位于至少兩個倒錐體211的底端。
優選地,兩個出料口與兩個倒錐體211一一對應設置。
如圖6所示,主箱體為方形筒體212。多個倒錐體211設于方形筒體212的底端,多個倒錐體211均具有方形上開口。方形筒體212的下開口與倒錐體211的方向上開口分別連通。
優選地,方形筒體212的下開口的面積與多個倒錐體211的方形上開口的總面積相等。該設置利于物料從料斗21中順利流出。
由于物料下料容易堆積而影響出料,為了使物料能夠均勻出料,如圖2所示,下料斗裝置2還包括推平裝置23。本實施例中,推平裝置23能夠在料斗21的內部運動以將存料空間內的物料推平。物料從入料口進入存料空間后堆積于入料口的下方,通過推平裝置23將物料推平,物料從設于料斗21的底部的出料口下料,實現均勻下料。
推平裝置23包括設置于存料空間內的推平部和與推平部驅動連接的驅動機構。在下料斗裝置2下料的過程中,驅動機構以一定的頻率驅動推平部在料斗21的內部往復運動以推平物料。
優選地,推平裝置23在料斗21的內部沿料斗21的縱向方向運動。
優選地,推平部包括框形結構。驅動機構驅動框形結構沿料斗21的縱向運動。框形結構包括中空部以及設于中空部的前方的前推平結構和設于中空部的后方的后推平結構。在框形結構沿料斗21的縱向向前運動時,前推平結構和后推平結構同時推平物料;同樣地,在框形結構沿料斗21的縱向向后運動時,前推平結構和后推平結構也同時在推平物料,因此框形結構能夠同時推平處于不同縱向位置上的物料,提高了推平物料的效率,減小了推平部所需的移動距離,節約了推平物料所需的能量。
本實施例中,料斗21的上部為矩形截面,與料斗21的結構適應地,框形結構為方框。
如圖1所示,連蒸設備包括至少兩個連蒸出料口1,相應地,如圖2和圖3所示,料斗21包括與至少兩個連蒸出料口1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入料口。
如圖3所示,至少兩個入料口包括第一入料口MI1和第二入料口MI2。第一入料口MI1和第二入料口MI2分別設于料斗21的縱向兩側。第一入料口MI1和第二入料口MI2的設置可以使下料斗裝置從兩個入料口交替入料。例如,連蒸設備具有第一連蒸出料口和第二連蒸出料口,第一連蒸出料口與第二連蒸出料口間歇出料,將連蒸設備的第一連蒸出料口與料斗21的第一入料口MI1連通,將第二連蒸出料口與料斗21的第二入料口MI2連通,因此第一入料口MI1和第二入料口MI2可以分別切換工作,使下料斗裝置2間歇入料,持續出料,實現了連蒸設備與風冷設備之間的對接。
如圖2所示,為了方便下料斗裝置2的入料口與處于其上游的連蒸設備之間的連接,下料斗裝置2還包括用于連接連蒸出料口和對應設置的入料口的入料連接裝置24。入料連接裝置24分別與連蒸出料口與對應設置的入料口連通,入料連接裝置24與料斗21連接。
如圖3所示,當入料口為圓形開口時,入料連接裝置24為圓形筒體結構。
優選地,如圖3所示,料斗21還包括抽氣口SO。抽氣口SO設于料斗21的頂部。抽氣口SO用于將料斗21中的氣體抽出,可以將從連蒸設備隨物料進入料斗21內的蒸汽抽出,防止連蒸設備里的蒸汽從料斗21擴散至風冷設備。
再如圖3所示,下料斗裝置2還包括設于料斗21的上方的蓋板結構。蓋板結構上設有上述入料口。且蓋板結構與料斗21之間可拆卸地連接。
優選地,蓋板結構包括多個與料斗21連接的子蓋板結構,方便裝拆。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