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紅薯漂燙裝置,具體的說,涉及了一種切片紅薯漂燙裝置。
背景技術:
紅薯以其高營養價值和口感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人們對食品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傳統的紅薯的食用方法以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紅薯加工行業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多采用紅薯作為原料進行紅薯全粉的加工,紅薯全粉的加工工程中,需要對切片后的紅薯進行蒸煮加工,蒸煮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全粉的質量和口感,如何保證大量切片紅薯的快速蒸煮和避免營養價值的流失是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設計科學、實用性強、生產效率高、生產質量可靠的切片紅薯漂燙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切片紅薯漂燙裝置,它包括機架、固定在所述機架上的漂燙桶和冷卻機構,所述漂燙桶內貫穿轉動設置有輸送絞龍,所述漂燙桶的兩端分別開設有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漂燙桶的桶身分別設置有進水口、出水口和蒸汽進口,所述出料口連通所述冷卻機構。
基于上述,所述冷卻機構包括桶體和設置在所述桶體內的提升絞龍,所述桶體的兩端分別開設有進口和出口,所述桶體的桶身分別開設有冷卻水進口和冷卻水出口,所述出料口通過所述進口連通所述桶體。
基于上述,所述機架上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驅動所述輸送絞龍,所述機架對應所述輸送絞龍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轉動軸承。
基于上述,所述機架上固定有循環泵,所述進水口外接水源,所述循環泵的兩端分別連通所述進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進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處分別安裝有篩網。
基于上述,它還包括蒸汽發生裝置,所述蒸汽發生裝置通過控制器連通所述蒸汽進口,所述漂燙桶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溫度傳感器用于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息判斷是否輸送蒸汽。
本實用新型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具體的說,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漂燙桶對切片紅薯進行快速漂燙,然后經過所述冷卻機構快速冷卻,以此達到鎖住紅薯營養價值的目的;進一步說設置所述桶體和所述提升絞龍,便于冷卻后的切片紅薯快速輸送進入下游設備;其具有設計科學、實用性強、生產效率高、生產質量可靠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 漂燙桶;2. 桶體;3. 電機;4. 輸送絞龍;11. 進料口;12.出料口;13. 進水口;14.出水口;15蒸汽進口;21. 進口;22. 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切片紅薯漂燙裝置,它包括機架、固定在所述機架上的漂燙桶1和冷卻機構,所述機架用于提供安裝位置固定所述漂燙桶1和所述冷卻機構,所述漂燙桶1對切片后的紅薯進行初步加熱,加熱溫度和時長根據需要設置,然后速度經過冷卻機構迅速冷卻,以此避免紅薯營養成分的流失。
本實施例中,所述漂燙桶1內貫穿轉動設置有輸送絞龍4,所述漂燙桶1的兩端分別開設有進料口11和出料口12,所述漂燙桶1的桶身分別設置有進水口13、出水口14和蒸汽進口15,所述出料口12連通所述冷卻機構。切片后的紅薯經過所述進料口11進入所述漂燙桶1,所述進水口13和所述蒸汽進口15向所述漂燙桶1輸入清潔水源和高溫蒸汽,以此保證所述漂燙桶1內的漂燙環境,并根據需要適時開啟所述出水口14進排水,滿足加熱時長后利用所述輸送絞龍4將切片后的紅薯經過所述出料口12輸送進入所述冷卻機構進行冷卻,冷卻后供下游加工設備使用。
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機構包括桶體2和設置在所述桶體2內的提升絞龍,所述桶體2的兩端分別開設有進口21和出口22,所述桶體2的桶身分別開設有冷卻水進口和冷卻水出口,所述出料口12通過所述進口21連通所述桶體2。采用上述冷卻機構既能夠完成漂燙紅薯的冷卻,同時又能夠直接將冷卻后的紅薯輸送進入下游設備,利用所述冷卻水進口和所述冷卻水出口進行冷卻水循環保證冷卻質量。
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上安裝有電機3,所述電機3驅動所述輸送絞龍4,為了保證所述輸送絞龍4轉動順利,所述機架對應所述輸送絞龍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轉動軸承。
為了節約用水和保證漂燙質量,所述機架上固定有循環泵,所述進水口13外接水源,所述循環泵的兩端分別連通所述進水口13和所述出水口14,以此形成水循環保證漂燙質量;所述進水口13和所述出水口14處分別安裝有篩網,防止水循環時切片紅薯進入所述循環泵。
為了保證蒸汽的供應,該切片紅薯漂燙裝置還包括蒸汽發生裝置,所述蒸汽發生裝置通過控制器連通所述蒸汽進口15,所述漂燙桶1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溫度傳感器用于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息判斷是否輸送蒸汽,以此實現所述漂燙桶1內溫度的自動化控制。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蒸汽進口15的個數可根據所述漂燙桶1的長度均勻開設多個,以此保證所述漂燙桶1內溫度均勻,進而保證漂燙質量。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