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炒茶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炒茶流水線。
背景技術:
目前茶葉的制作包含很多道工序,其中炒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而且炒茶工序需要分多次進行,每次炒茶之前都需要將茶葉降溫,不同的炒茶工序之間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重復降溫動作,浪費時間和精力,炒茶工序之間無法做到有序銜接、連貫加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炒茶流水線,解決目前炒茶工序時間花費多、連續性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炒茶流水線,包括炒茶機,炒茶機依次間隔排列,炒茶機之間設有斜向上的傳送帶,傳送帶首端位于炒茶機的出口處下方,傳送帶尾端與下一臺炒茶機的入口處相配合,傳送帶上設有若干傳送單元,傳送帶為網格材料一體結構,傳送帶上固定有若干風扇。這樣設置后,各個炒茶機之間由傳送帶連接,傳送帶將前一個炒茶機出來的茶葉輸送到下一個炒茶機的進料口,而且傳送帶上的各個傳送單元將茶葉均勻分配,各個傳送單元內茶葉量保持一致,傳送單元的移動速度受到精確控制,既一個傳送單元從底部到頂部的時間剛好滿足一個炒茶周期,在傳送單元移動過程中通過風扇使茶葉快速降溫,節約茶葉降溫時間,整個流水線做到連續工作。
進一步改善,傳送單元為傳送格,傳送格由若干垂直立于傳送帶上的擋板分隔而成。傳送格由擋板組成,這樣就與傳送帶連為一體,傳送格在傳送帶移動過程中逐漸向上移動到指定位置并循環往復。
進一步改善,傳送單元為傳送框,傳送框首尾銜接設置,傳送框端面上分風扇位于布有透氣孔。傳送框作為傳送單元,既可以單個獨立使用,也可以多個首尾銜接使用,增加了實用性,而且傳送框上的透氣孔利于散熱,使用效果好。
進一步改善,風扇位于傳送帶之間,風扇出風口對著傳送單元底部。風扇位于傳送帶之間,從傳送單元底部出風,最大速度降低茶葉的溫度。
進一步改善,風扇位于傳送帶側端,風扇出風口對著傳送單元側端。風扇位于傳送帶側端,從側端對著傳送單元出風,加快散熱。
進一步改善,傳送帶由金屬網一體制成結構。金屬網不僅結構牢固而且其上布滿小孔,小孔有利于通風換氣,加快茶葉散熱,避免茶葉發生回潮。
進一步改善,傳送單元寬度大于炒茶機寬度。傳送單元寬度大于炒茶機,這樣可以確保炒茶機出來的茶葉都掉落到傳送單元內,避免茶葉掉落到外部造成浪費。
進一步改善,傳送帶通過傳送輥與電機相連。這樣設置后,傳送帶就能實現自動化運轉,提高傳送帶的傳送效率。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合理、緊湊,通過傳送帶將各個炒茶機連接起來用于傳輸茶葉,傳送帶上的傳送單元移動速度與炒茶速度配合,使炒茶機做到連續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適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炒茶機1,傳送帶2,擋板3,傳送單元4,風扇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照附圖:本實施例中的這種炒茶流水線,包括炒茶機1,炒茶機1依次間隔排列,炒茶機1之間設有斜向上的傳送帶2,傳送帶2首端位于炒茶機的出口處下方,傳送帶2尾端與下一臺炒茶機的入口處相配合,傳送帶2上設有若干傳送單元4,傳送帶2為網格材料一體結構,傳送帶2上固定有若干風扇5。
傳送帶2由金屬網一體制成結構。
傳送單元4寬度大于炒茶機1寬度。
傳送帶2通過傳送輥與電機相連。
實施例一:傳送單元4為傳送格,傳送格由若干垂直立于傳送帶2上的擋板3分隔而成。
實施例二:傳送單元4為傳送框,傳送框首尾銜接設置,傳送框端面上分布有透氣孔。
實施例三:風扇5位于傳送帶2之間,風扇5出風口對著傳送單元4底部。
實施例四:風扇5位于傳送帶2側端,風扇5出風口對著傳送單元4側端。
實施例五:風扇5位于傳送帶2之間,風扇5出風口對著傳送單元4底部,傳送帶2側端也設有風扇,風扇5出風口對著傳送單元4側端。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通過參考優選的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作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各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