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烘干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茶葉吹風烘干裝置。
背景技術:
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茗,荈。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
烘干,是指用某種方式去除溶劑保留固體含量的工藝過程。通常是指通入熱空氣將物料中水分蒸發并帶走的過程。
現有的茶葉烘干裝置存在烘干量小、烘干效率不高、耗時久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一種烘干量大、烘干效率高、耗時短的茶葉吹風烘干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茶葉烘干裝置存在烘干量小、烘干效率不高、耗時久的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烘干量大、烘干效率高、耗時短的茶葉吹風烘干裝置。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這樣一種茶葉吹風烘干裝置,包括有電控閥Ⅰ、出料管、單向閥、出氣管、右架、管道、電控閥Ⅱ、進料斗、錐齒輪Ⅰ、錐齒輪Ⅱ、頂板、旋轉電機、轉桿Ⅰ、軸承座Ⅰ、軸承座Ⅱ、葉片、轉桿Ⅱ、皮帶輪Ⅰ、平皮帶、皮帶輪Ⅱ、左架、錐齒輪Ⅲ、轉桿Ⅲ、錐齒輪Ⅳ、軸承座Ⅲ和轉桿Ⅳ,左架頂部連接有頂板,左架下部右側連接有軸承座Ⅲ,頂板底部左側連接有旋轉電機,旋轉電機底部連接有轉桿Ⅱ,轉桿Ⅱ底端連接有皮帶輪Ⅰ,軸承座Ⅲ上設有轉桿Ⅳ,轉桿Ⅳ上設有皮帶輪Ⅱ,皮帶輪Ⅱ位于軸承座Ⅲ上方,皮帶輪Ⅰ和皮帶輪Ⅱ上繞有平皮帶,轉桿Ⅳ底端連接有錐齒輪Ⅲ,轉桿Ⅳ頂端連接有錐齒輪Ⅱ,右架左側連接有管道,管道底部連接有出料管,出料管上設有電控閥Ⅰ,管道頂部連接有進料斗,進料斗上設有電控閥Ⅱ,管道右側中部設有出氣管,出氣管上設有單向閥,管道左側下部連接有軸承座Ⅱ,軸承座Ⅱ上設有轉桿Ⅲ,轉桿Ⅲ左端連接有錐齒輪Ⅳ,錐齒輪Ⅲ和錐齒輪Ⅳ嚙合,頂板底部右側連接有軸承座Ⅰ,軸承座Ⅰ上設有轉桿Ⅰ,轉桿Ⅰ左端連接有錐齒輪Ⅰ,錐齒輪Ⅰ與錐齒輪Ⅱ嚙合,轉桿Ⅰ和轉桿Ⅲ均穿過管道,轉桿Ⅰ和轉桿Ⅲ右端均連接有葉片,葉片位于管道內。
優選地,還包括有激振器,進料斗右側設有激振器。
優選地,還包括有濾網,管道內設有濾網,濾網位于葉片右側。
工作原理:當需要進行茶葉烘干時,打開電控閥Ⅱ,將茶葉倒入進料斗,茶葉通過進料斗進入管道,啟動旋轉電機,旋轉電機轉動帶動轉桿Ⅱ轉動,轉桿Ⅱ轉動帶動皮帶輪Ⅰ轉動,皮帶輪Ⅰ通過平皮帶帶動皮帶輪Ⅱ轉動,皮帶輪Ⅱ轉動帶動轉桿Ⅳ轉動,轉桿Ⅳ轉動帶動錐齒輪Ⅱ和錐齒輪Ⅲ轉動,錐齒輪Ⅱ轉動帶動錐齒輪Ⅰ轉動,錐齒輪Ⅲ轉動帶動錐齒輪Ⅳ轉動,錐齒輪Ⅰ轉動帶動轉桿Ⅰ轉動,錐齒輪Ⅳ轉動帶動轉桿Ⅲ轉動,轉桿Ⅰ和轉桿Ⅲ轉動帶動葉片轉動,葉片轉動從而吹風對茶葉進行烘干,茶葉的濕氣通過出氣管排出管道。當茶葉烘干完成時,關閉旋轉電機,打開電控閥Ⅰ,烘干的茶葉通過出料管取出。
因為還包括有激振器,進料斗右側設有激振器,激振器振動防止茶葉堵塞進料斗,方便茶葉的烘干。
因為還包括有濾網,管道內設有濾網,濾網位于葉片右側,濾網可以防止茶葉被葉片攪碎,也很好的防止茶葉影響葉片轉動。
(3)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達到了烘干量大、烘干效率高、耗時短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電控閥Ⅰ,2-出料管,3-單向閥,4-出氣管,5-右架,6-管道,7-電控閥Ⅱ,8-進料斗,9-錐齒輪Ⅰ,10-錐齒輪Ⅱ,11-頂板,12-旋轉電機,13-轉桿Ⅰ,14-軸承座Ⅰ,15-軸承座Ⅱ,16-葉片,17-轉桿Ⅱ,18-皮帶輪Ⅰ,19-平皮帶,20-皮帶輪Ⅱ,21-左架,22-錐齒輪Ⅲ,23-錐齒輪Ⅳ,24-轉桿Ⅲ,25-軸承座Ⅲ,26-轉桿Ⅳ,27-激振器,28-濾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茶葉吹風烘干裝置,如圖1-3所示,包括有電控閥Ⅰ1、出料管2、單向閥3、出氣管4、右架5、管道6、電控閥Ⅱ7、進料斗8、錐齒輪Ⅰ9、錐齒輪Ⅱ10、頂板11、旋轉電機12、轉桿Ⅰ13、軸承座Ⅰ14、軸承座Ⅱ15、葉片16、轉桿Ⅱ17、皮帶輪Ⅰ18、平皮帶19、皮帶輪Ⅱ20、左架21、錐齒輪Ⅲ22、轉桿Ⅲ24、錐齒輪Ⅳ23、軸承座Ⅲ25和轉桿Ⅳ26,左架21頂部連接有頂板11,左架21下部右側連接有軸承座Ⅲ25,頂板11底部左側連接有旋轉電機12,旋轉電機12底部連接有轉桿Ⅱ17,轉桿Ⅱ17底端連接有皮帶輪Ⅰ18,軸承座Ⅲ25上設有轉桿Ⅳ26,轉桿Ⅳ26上設有皮帶輪Ⅱ20,皮帶輪Ⅱ20位于軸承座Ⅲ25上方,皮帶輪Ⅰ18和皮帶輪Ⅱ20上繞有平皮帶19,轉桿Ⅳ26底端連接有錐齒輪Ⅲ22,轉桿Ⅳ26頂端連接有錐齒輪Ⅱ10,右架5左側連接有管道6,管道6底部連接有出料管2,出料管2上設有電控閥Ⅰ1,管道6頂部連接有進料斗8,進料斗8上設有電控閥Ⅱ7,管道6右側中部設有出氣管4,出氣管4上設有單向閥3,管道6左側下部連接有軸承座Ⅱ15,軸承座Ⅱ15上設有轉桿Ⅲ24,轉桿Ⅲ24左端連接有錐齒輪Ⅳ23,錐齒輪Ⅲ22和錐齒輪Ⅳ23嚙合,頂板11底部右側連接有軸承座Ⅰ14,軸承座Ⅰ14上設有轉桿Ⅰ13,轉桿Ⅰ13左端連接有錐齒輪Ⅰ9,錐齒輪Ⅰ9與錐齒輪Ⅱ10嚙合,轉桿Ⅰ13和轉桿Ⅲ24均穿過管道6,轉桿Ⅰ13和轉桿Ⅲ24右端均連接有葉片16,葉片16位于管道6內。
還包括有激振器27,進料斗8右側設有激振器27。
還包括有濾網28,管道6內設有濾網28,濾網28位于葉片16右側。
工作原理:當需要進行茶葉烘干時,打開電控閥Ⅱ7,將茶葉倒入進料斗8,茶葉通過進料斗8進入管道6,啟動旋轉電機12,旋轉電機12轉動帶動轉桿Ⅱ17轉動,轉桿Ⅱ17轉動帶動皮帶輪Ⅰ18轉動,皮帶輪Ⅰ18通過平皮帶19帶動皮帶輪Ⅱ20轉動,皮帶輪Ⅱ20轉動帶動轉桿Ⅳ26轉動,轉桿Ⅳ26轉動帶動錐齒輪Ⅱ10和錐齒輪Ⅲ22轉動,錐齒輪Ⅱ10轉動帶動錐齒輪Ⅰ9轉動,錐齒輪Ⅲ22轉動帶動錐齒輪Ⅳ23轉動,錐齒輪Ⅰ9轉動帶動轉桿Ⅰ13轉動,錐齒輪Ⅳ23轉動帶動轉桿Ⅲ24轉動,轉桿Ⅰ13和轉桿Ⅲ24轉動帶動葉片16轉動,葉片16轉動從而吹風對茶葉進行烘干,茶葉的濕氣通過出氣管4排出管道6。當茶葉烘干完成時,關閉旋轉電機12,打開電控閥Ⅰ1,烘干的茶葉通過出料管2取出。
因為還包括有激振器27,進料斗8右側設有激振器27,激振器27振動防止茶葉堵塞進料斗8,方便茶葉的烘干。
因為還包括有濾網28,管道6內設有濾網28,濾網28位于葉片16右側,濾網28可以防止茶葉被葉片16攪碎,也很好的防止茶葉影響葉片16轉動。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