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加工設備,具體是一種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
背景技術:
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炒青,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現有的炒茶機普遍存在炒茶不充分、不均勻的現象,且能耗高,不符合節能環保的需求,另外在炒茶過程中會產生粉塵和少許碎茶,如果不對其進行收集,不僅造成了粉塵污染,還浪費了原材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包括機體,所述機體外側設有外殼,機體與外殼之前設有電加熱層,機體上側右端設有進料斗,進料斗底端通過下料管與機體上側的進料口連接,在下料管內部設有除鐵機構,除鐵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除鐵轉軸、設置在除鐵轉軸外壁上永磁鐵片和與除鐵轉軸相連接的小型電機,機體上側外壁上由左至右一次設有風機和空氣壓縮機,機體上與風機相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通風口,空氣壓縮機的底部安裝有氣動攪拌機構,氣動攪拌裝置包括第一氣動桿,第一氣動桿的頂端穿過機體與空氣壓縮機相連,第一氣動桿的側壁安裝有攪拌葉,且攪拌葉通過第二電機與第一氣動桿相連,第一氣動桿的內腔安裝有第二氣動桿,第二氣動桿的底部設置第一電機,第一電機 的轉子貫穿旋轉板,所述機體左側設有發電裝置,發電裝置包括底座,底座內部設置供能裝置,底座的頂部設置固定桿,固定桿的頂部設置太陽能電池板,固定桿從上到下依次設置風機控制器、風力發電機和光伏控制器,光伏控制器分別與太陽能電池板和供能裝置電性連接,風力發電機與風機控制器和供能裝置電性連接,在機體左側外壁上還設有控制器,供能裝置分別與電加熱層和控制器電性連接,在機體下側四周都設有滾輪,機體左右兩側外壁上都固定設有固定裝置,固定裝置包括定位樁、滑套和調節螺釘,滑套固定安裝在機體的外側壁上,定位樁滑動設置在滑套內部,調節螺釘螺旋連接在滑套的側壁上,所述機體右側底端連接有出料管,出料管另一端連接有除塵箱,出料管上設有抽料機,除塵箱內部右側設有吸塵器,在吸塵器上安裝除塵管,所述除塵管由若干根U型管連接而成,所述除塵管底端安裝有閘板,除塵箱內部靠近底端設有網篩,網篩從內向外向下傾斜設置,在除塵箱下方的支架上安裝有振動器,在除塵箱下方安裝用于收集除去的雜質的集料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電阻加熱層為電阻加熱絲。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轉板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扇葉。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供能裝置為鋰電池。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樁底端呈倒圓錐狀。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網篩的網孔大小小于茶葉的大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炒茶機工作時,茶葉由進料斗進入機體內部,由于設置除鐵機構,能夠對下落的茶葉進行除鐵,除鐵充分有效,保證了物料的質量,電加熱層對機體內部的茶葉進行加熱炒茶,空氣壓縮機為氣動攪拌裝置通過壓縮空氣,使其第二氣動桿沿著第一氣動桿的內壁上下伸縮,通過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 帶攪拌葉和旋轉板轉動,在炒制茶葉時,可以把茶葉分散的更加均勻,增加了茶葉質量,提高了炒茶效果和工作效率;發電裝置能夠進行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并將電能儲存在供能裝置中,發電效果好、效率高,由控制器控制為炒茶機供電,替代了傳統電加熱或明火加熱,不但節省能源,而且還環保,同時保障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且自動化程度高,滾輪使得炒茶機便于移動,無需人工搬運,便捷性高,使用炒茶機時,通過調整定位樁的高度,使其底端能夠插在地面后旋緊相應的調節螺釘,即可使定位樁的位置得以固定,有效的防止了炒茶機出現滑動的情況,便于固定,保證了炒茶機的穩定工作;抽料機工作將茶葉抽入除塵箱內部,茶葉進入除塵箱,在振動器振動處理的情況下,能夠將茶葉中的細小雜質和茶葉分離,再通過吸塵器的吸附作用將細小雜質吸附,從而實現了除雜的作用,而吸塵器吸附的雜質經過吸塵器先進行處理后,再通過U型管沉降處理,最終排放到空氣中的氣體不含塵,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而較大的雜質則從網篩的孔中掉落到除塵箱中,從而徹底的除去茶葉中的雜質,有利于后續的加工,提高茶葉的品質和成品率。
附圖說明
圖1為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中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包括機體1,所述機體1外側設有外殼2,機體1與外殼2之前設有電加熱層3,所述電阻加熱層3為電阻加熱絲,機體1上側右端設有進料斗8,進料斗8底端通過下料管9與機體1上側的進料口連接,在下料管9內部設有除鐵機構,除鐵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除鐵轉軸、設置在除鐵轉軸外壁上永磁鐵片和與除鐵轉軸相連接的小型電機,機體1上側外壁上由左至右一次設有風機6和空氣壓縮機7,機體1上與風機6相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通風口,空氣壓縮機7的底部安裝有氣動攪拌機構5,氣動攪拌裝置5包括第一氣動桿501,第一氣動桿501的頂端穿過機體1與空氣壓縮機7相連,第一氣動桿501的側壁安裝有攪拌葉502,且攪拌葉502通過第二電機507與第一氣動桿501相連,第一氣動桿501的內腔安裝有第二氣動桿503,第二氣動桿503的底部設置第一電機504,第一電機 504的轉子貫穿旋轉板505,所述旋轉板505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扇葉506,炒茶機工作時,茶葉由進料斗8進入機體1內部,由于設置除鐵機構,能夠對下落的茶葉進行除鐵,除鐵充分有效,保證了物料的質量,電加熱層3對機體1內部的茶葉進行加熱炒茶,空氣壓縮機7為氣動攪拌裝置5通過壓縮空氣,使其第二氣動桿503沿著第一氣動桿501的內壁上下伸縮,通過第一電機 504和第二電機 507帶攪拌葉502和旋轉板505轉動,在炒制茶葉時,可以把茶葉分散的更加均勻,增加了茶葉質量,提高了炒茶效果和工作效率;所述機體1左側設有發電裝置10,發電裝置10包括底座102,底座102內部設置供能裝置101,所述供能裝置101為鋰電池,底座102的頂部設置固定桿107,固定桿107的頂部設置太陽能電池板106,固定桿107從上到下依次設置風機控制器105、風力發電機104和光伏控制器103,光伏控制器103分別與太陽能電池板106和供能裝置101電性連接,風力發電機104與風機控制器105和供能裝置101電性連接,在機體1左側外壁上還設有控制器108,供能裝置101分別與電加熱層2和控制器108電性連接,在機體1下側四周都設有滾輪15,機體1左右兩側外壁上都固定設有固定裝置16,固定裝置16包括定位樁161、滑套162和調節螺釘163,滑套162固定安裝在機體1的外側壁上,定位樁161滑動設置在滑套162內部,調節螺釘163螺旋連接在滑套162的側壁上,所述定位樁161底端呈倒圓錐狀,發電裝置10能夠進行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并將電能儲存在供能裝置101中,發電效果好、效率高,由控制器108控制為炒茶機供電,替代了傳統電加熱或明火加熱,不但節省能源,而且還環保,同時保障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且自動化程度高,滾輪18使得炒茶機便于移動,無需人工搬運,便捷性高,使用炒茶機時,通過調整定位樁161的高度,使其底端能夠插在地面后旋緊相應的調節螺釘163,即可使定位樁161的位置得以固定,有效的防止了炒茶機出現滑動的情況,便于固定,保證了炒茶機的穩定工作;所述機體1右側底端連接有出料管17,出料管17另一端連接有除塵箱19,出料管17上設有抽料機18,除塵箱19內部右側設有吸塵器20,在吸塵器20上安裝除塵管21,所述除塵管21由若干根U型管連接而成,所述除塵管21底端安裝有閘板,除塵箱19內部靠近底端設有網篩22,所述網篩22的網孔大小小于茶葉的大小,網篩22從內向外向下傾斜設置,在除塵箱19下方的支架24上安裝有振動器25,在除塵箱19下方安裝用于收集除去的雜質的集料槽26,抽料機18工作將茶葉抽入除塵箱19內部,茶葉進入除塵箱19,在振動器25振動處理的情況下,能夠將茶葉中的細小雜質和茶葉分離,再通過吸塵器20的吸附作用將細小雜質吸附,從而實現了除雜的作用,而吸塵器20吸附的雜質經過吸塵器20先進行處理后,再通過U型管沉降處理,最終排放到空氣中的氣體不含塵,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而較大的雜質則從網篩的孔中掉落到除塵箱中,從而徹底的除去茶葉中的雜質,有利于后續的加工,提高茶葉的品質和成品率;本實用新型茶葉加工用帶有除鐵裝置的炒茶機,能夠對茶葉進行除鐵,采用氣動炒茶裝置,在炒制茶葉時,可以把茶葉分散的更加均勻,提高了炒茶效果和工作效率,發電裝置替代了傳統電加熱或明火加熱,節省環保,保障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便于進行移動和固定,便捷性高,另外可對茶葉進行除雜,有利于后續的加工,提高茶葉的品質和成品率。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