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黑茶是我國傳統的六大茶類之一,屬全發酵茶。黑茶中存在幾百種化學物質,例如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等,不僅能夠增加人體營養,還能預防疾病,并具有去膩、消化、降脂的功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保健茶飲。
黑茶的制作工藝主要包括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和烘焙。其中渥堆是黑茶生產的關鍵步驟。目前,在傳統工藝中,對黑茶進行渥堆時,因渥堆發酵工藝條件難以掌控,茶葉極易產生霉變,導致生產出的黑茶具有餿酸異味,湯色渾濁,茶香寡淡,降低了黑茶的加工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以提高黑茶的加工質量,使黑茶茶香濃郁,不具有霉味。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殺青,對茶葉進行殺青,殺青溫度為150-200℃;
b.揉捻,對殺青后的茶葉進行揉捻,時間為20-25分鐘;
c.冷凍預處理,將揉捻后的茶葉置于-5-0℃環境下進行低溫冷凍,冷凍時間為30-60分鐘;
d.紫外光渥堆,取帶皮的大蒜,在大蒜上劃口,將大蒜與冷凍后的茶葉按照體積比2-4:5的比例均勻混合后,制成茶坯,將茶坯包裹在曬干的粽葉內,并置于紫外光環境下加熱進行渥堆,渥堆溫度在40-50℃,渥堆時間為8-10小時;
e.高溫烘焙,用90-110℃熱風高溫烘焙20-40分鐘,攤涼至80-90℃;
f.二次烘焙,將高溫烘焙后的茶葉中的大蒜和蒜皮篩出,再用40-60℃熱風將茶葉低溫烘焙1-2小時,攤涼冷卻至室溫。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1、在對茶葉進行渥堆前,先對茶葉進行冷凍預處理,利用低溫抑制或直接殺死茶葉中的霉菌源,從而有效阻止渥堆過程中,茶葉的霉變;2、利用紫外光對茶葉加熱進行渥堆,一方面能夠通過控制紫外光的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對茶葉渥堆時的溫度直接進行調控,便于對渥堆程度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紫外光具有殺菌的作用,能夠將茶葉中產生的霉菌及時殺死,從而控制茶葉的正常發酵,便于茶香的正常散發;3、茶葉與大蒜混合進行渥堆,由于大蒜具有殺菌功能,它能夠保證茶葉的正常發酵,防止霉變,并且大蒜與茶葉混合后,茶葉沾染上大蒜的清香,有利于茶香的揮發,此外,蒜皮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性,不僅能夠防止茶葉在渥堆過程中被重程度氧化而嚴重失色,保護茶葉的烏黑色澤,還能使茶葉吸取其中的有益物質,并攝入人體后,對人體心血管進行強化,從而提升了茶葉的營養價值。4、蒜皮和曬干的粽葉在渥堆過程中,能夠及時吸收茶葉中產生的多余水分,從而利于茶葉的正常發酵,防止茶葉酸敗。
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步驟d中,茶葉渥堆過程中,每隔3-4小時對茶葉進行一次翻動。防止茶坯中心因水分過多或溫度過高或透氣不良而產生霉變,提升茶葉的渥堆效果。
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步驟d中,茶葉渥堆溫度呈階梯狀態逐漸上升至40-50℃。溫度的緩慢升高,使茶葉中多余的水分有足夠的時間被充分蒸發或被吸收,從而保證渥堆的濕度,防止茶葉酸敗。
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步驟a中,采用微波殺青機對茶葉進行殺青。微波殺青機能夠對茶葉進全方位殺青,從而利于茶葉的充分殺青,使殺青后的茶葉具有良好的色澤。
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步驟f中,大蒜和蒜皮篩出后,將茶葉進行分級篩選。如此,將茶葉按照級別分別進行加工,便于茶葉的后續質量劃分和分批包裝。
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步驟f后,還包括包裝步驟,使用皮紙包裝茶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如此,防止茶葉中的芳香氣味肆意揮發,從而保證茶葉上市前的質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殺青,用微波殺青機對茶葉進行殺青,殺青溫度為150℃;
b.揉捻,對殺青后的茶葉進行揉捻,時間為20分鐘;
c.冷凍預處理,將揉捻后的茶葉置于-5℃環境下進行低溫冷凍,冷凍時間為30分鐘;
d.紫外光渥堆,取帶皮的大蒜,在大蒜上劃口,將大蒜與冷凍后的茶葉按照體積比2:5的比例均勻混合后,制成茶坯,將茶坯包裹在曬干的粽葉內,并置于紫外光環境下加熱進行渥堆,渥堆時,采用第一階段:10℃渥堆、2小時,第二階段:20℃、3小時,第三階段:30℃、3小時,第四階段:40℃、2小時的階梯升溫方式,每隔4小時對茶葉進行一次翻動;
e.高溫烘焙,用110℃熱風高溫烘焙20分鐘,攤涼至80℃;
f.二次烘焙,將高溫烘焙后的茶葉中的大蒜和蒜皮篩出,將茶葉進行分級篩選,再用40℃熱風將不同批次的茶葉分別低溫烘焙2小時,攤涼冷卻至室溫。
g.包裝,使用皮紙包裝茶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
實施例2
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殺青,用微波殺青機對茶葉進行殺青,殺青溫度為180℃;
b.揉捻,對殺青后的茶葉進行揉捻,時間為24分鐘;
c.冷凍預處理,將揉捻后的茶葉置于-2℃環境下進行低溫冷凍,冷凍時間為45分鐘;
d.紫外光渥堆,取帶皮的大蒜,在大蒜上劃口,將大蒜與冷凍后的茶葉按照體積比3:5的比例均勻混合后,制成茶坯,將茶坯包裹在曬干的粽葉內,并置于紫外光環境下加熱進行渥堆,渥堆時,采用第一階段:15℃渥堆、1小時,第二階段:25℃、2.5小時,第三階段:35℃、3.5小時,第四階段:45℃、2小時的階梯升溫方式,每隔3.5小時對茶葉進行一次翻動;
e.高溫烘焙,用100℃熱風高溫烘焙30分鐘,攤涼至85℃;
f.二次烘焙,將高溫烘焙后的茶葉中的大蒜和蒜皮篩出,將茶葉進行分級篩選,再用45℃熱風將不同批次的茶葉分別低溫烘焙1.5小時,攤涼冷卻至室溫。
g.包裝,使用皮紙包裝茶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
實施例3
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殺青,用微波殺青機對茶葉進行殺青,殺青溫度為200℃;
b.揉捻,對殺青后的茶葉進行揉捻,時間為25分鐘;
c.冷凍預處理,將揉捻后的茶葉置于0℃環境下進行低溫冷凍,冷凍時間60分鐘;
d.紫外光渥堆,取帶皮的大蒜,在大蒜上劃口,將大蒜與冷凍后的茶葉按照體積比4:5的比例均勻混合后,制成茶坯,將茶坯包裹在曬干的粽葉內,并置于紫外光環境下加熱進行渥堆,渥堆時,采用第一階段:10℃渥堆、2小時,第二階段:25℃、2.5小時,第三階段:35℃、3小時,第四階段:50℃、2.5小時的階梯升溫方式,每隔3小時對茶葉進行一次翻動;
e.高溫烘焙,用90℃熱風高溫烘焙40分鐘,攤涼至890℃;
f.二次烘焙,將高溫烘焙后的茶葉中的大蒜和蒜皮篩出,將茶葉進行分級篩選,再用60℃熱風將不同批次的茶葉分別低溫烘焙1小時,攤涼冷卻至室溫。
g.包裝,使用皮紙包裝茶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
對比例1
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殺青,用微波殺青機對茶葉進行殺青,殺青溫度為150℃;
b.揉捻,對殺青后的茶葉進行揉捻,時間為20分鐘;
c.渥堆,將揉捻后的茶葉制成茶坯,并進行渥堆,渥堆溫度為55℃,時間10小時;
d.烘焙,將茶葉進行烘焙,烘焙溫度為100℃,烘焙時間50分鐘;
e.包裝,使用塑料袋包裝茶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
對比例2
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殺青,用微波殺青機對茶葉進行殺青,殺青溫度為200℃;
b.揉捻,對殺青后的茶葉進行揉捻,時間為25分鐘;
c.渥堆,將揉捻后的茶葉制成茶坯,并進行渥堆,渥堆溫度為60℃,時間10小時;
d.烘焙,將茶葉進行烘焙,烘焙溫度為110℃,烘焙時間1小時;
e.包裝,使用皮紙包裝茶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
按照上述實施例分別對茶葉進行加工,并將制成的茶葉分別泡制成5份茶飲,按照實施例的順序制得對應的茶飲的順序為①號、②號、③號、④號和⑤號,并隨機抽取10名大眾對各份茶飲進行品嘗,并對其進行6-10分的分數評價,評價項目包括a、茶色:6-10分代表茶色由淺至深;b、茶香:6-10分代表茶香由淡至濃;c、酸澀度:6-10分依次代表酸澀度由濃至淺;d、霉味:6-10分依次代表霉味由深至淺;e、茶形:6-10分依次代表由殘損至完整;規定同一評審對5份茶飲的同一評分項目給出的分數不得一致,例如:1號評審在茶色上給了1號茶飲10分,就不得再給②-⑤號中的任一茶飲的茶色10分。如此,將20位大眾的評分繪制成表,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①、②、③號茶飲在茶色、茶香、酸澀度、霉味上的得分均遠高于④號和⑤號,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本發明方法制得的黑茶,相比傳統方法制得的黑茶具有較大的優勢。使用本發明方法制得的黑茶,不僅外形完整,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濃醇澄明,氣味濃郁,而且茶味甘甜,有效克服了傳統加工方法產生的霉味和酸味。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