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茶葉解塊裝置。
背景技術:
茶葉的加工可簡單地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揉捻是茶葉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茶葉完成揉捻后,茶葉就會揪解在一起,致使茶葉內部的溫度較高,多余的水汽排放不出去,茶葉容易出現悶味,潮濕度較大,甚至出現悶酸的現象,同時茶葉的顏色也會變黃,光澤度也較差。而且如果揉捻工藝結束后直接對茶葉進行干燥,會使茶葉干燥時受熱不均勻,影響干燥的效果。因此茶葉在揉捻后需要使用解塊機將茶葉打散,解塊才能進入下一道加工工藝。
現用的茶葉解塊機包括有頂端為進料口,底部為集料室的解塊倉,所述解塊倉內安裝有兩個相對轉動的分解軸,兩個所述分解軸上分布有多個相配合的葉齒。該茶葉解塊機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兩個分解軸上相配合的葉齒對茶葉進行解塊,容易損傷和擠斷茶葉,降低茶葉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種茶葉解塊裝置,對茶葉進行解塊不容易損傷和擠斷茶葉,而且在解塊的過程中還能干燥茶葉。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為:茶葉解塊裝置,包括機架、熱風發生裝置、開有第一出料口的篩柱和轉動連接在篩柱上的篩筒,篩筒的表面開有進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和多個第一風孔;所述熱風發生裝置位于篩筒下方,所述篩柱的一端固定在機架上,另一端位于篩筒內;所述篩柱為圓柱形空心結構,篩柱的上表面開有多個第一進料孔,下表面開有多個第二風孔;所述篩筒遠離篩柱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轉軸,轉軸轉動連接在機架上,轉軸上設有轉動葉片;所述篩筒內固定有轉動中心均與篩柱、篩筒相同的環形篩網,環形篩網位于篩柱的外部;所述環形篩網的上表面開有多個第二進料孔,下表面開有多個第三風孔,環形篩網的上、下表面的連接處設有與篩柱接觸的隔板,隔板上設有多個只能朝設有第三風孔一側打開的單向門;所述篩筒的內表面固定有多個的分解梳齒。
第一風孔、第二風孔、第三風孔的直徑均很小,在1-4mm之間,普通的茶葉不能穿過第一風孔、第二風孔、第三風孔;第一進料孔的直徑大于第二風孔,體積較大的茶葉不能進入而體積中等的茶葉能夠進入;第二進料孔的直徑小于第一進料孔的直徑,體積中等的茶葉不能進入而體積較小的茶葉能夠進入。
本基礎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通過進料口往將揉捻后的茶葉放入篩筒中,啟動熱風發生裝置,熱風發生裝置吹出熱風,在熱風的作用下轉動葉片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篩筒沿著篩柱轉動。篩筒中的茶葉隨著篩筒的轉動而不斷翻轉,使得成團的茶葉散開,同時篩筒上的分解梳齒對茶葉進行打散、梳理,使茶葉進一步散開。在茶葉翻轉的過程中,體積相對較小的茶葉從環形篩網的第一進料孔進入環形篩網內,茶葉通過單向門進一步進入開有第三風孔的環形篩網的一側內;由于第三風孔的孔徑較小以及單向門的作用,茶葉不能轉移到環形篩網外和開有第一進料孔的環形篩網的另一側。環形篩網、隔板也隨著篩筒的轉動而不斷轉動,與此同時帶動環形篩網內的茶葉隨著圍繞著篩柱轉動,在這個過程中,環形篩網內相對較小的茶葉通過第二進料孔進入篩柱內。在滾筒不斷翻轉的過程中,揉捻的茶葉不斷被打散、篩分,不同級別的茶葉也會進入篩筒內不同的位置。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利用滾筒的翻轉使得茶葉不斷翻轉,使得成團的茶葉散開,同時篩筒上的分解梳齒對茶葉進行打散、梳理,使茶葉進一步散開,解塊效果好,且相對與其他使用擠壓的方式使茶葉解塊,本裝置不易損傷和擠斷茶葉,提高茶葉的質量。
2、使用本裝置不但能對茶葉進行解塊,在解塊的過程中還能對茶葉進行分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由于不同大小的茶葉需要干燥的時間或者強度是不同,滾筒內設有不同的分區,不同體積大小的茶葉位于不同的分區,體積較大的茶葉位于最外面的分區內,大小中等的茶葉位于環形篩網設有第三風孔的一側,體積較小的茶葉位于篩柱內,風吹入滾筒內的不同分區,由于外部的阻擋,風吹進篩筒不同分區內的強度依次減少,根據茶葉的體積特征合理確定茶葉的干燥程度,使茶葉的失水率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不會導致體積小的茶葉干燥過度而體積大的茶葉干燥不夠,使得干燥的效果更好,最后加工得出的茶葉的品質也更佳。
3、利用風能不但能夠驅動轉動葉片轉動,帶動滾筒隨之翻轉,還能干燥滾筒中的茶葉,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有效節省能源。
4、在解塊的過程中,會有一小部分的茶葉發生粉碎,第一風孔、第二風孔、第三風孔的設置可以過濾這些粉末,而且第一風孔、第二風孔、第三風孔的設置還可以使得熱風能夠進入篩筒的內部,起到干燥茶葉的作用。第一風孔、第二風孔、第三風孔的孔徑較小,茶葉進入篩筒、環形篩網、篩柱內,就不能向外部出來,防止篩分后的茶葉在翻轉的過程中再次混合。
進一步,所述第一出料口設在篩柱的左側面下部,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依次設在篩筒的左側面下部,第二出料口和第三出料口分別位于環形篩網的兩側;所述機架與篩柱連接的一側設有通孔,篩柱上可拆卸的連接有與通孔匹配的插銷;所述篩筒下方的右側設置有氣缸。解塊完成后,茶葉分布在篩筒的各個部位,取下插銷,操作氣缸,氣缸的活塞桿將篩筒的右側頂起,篩筒傾斜。在重力的作用下,茶葉滑落至左側,在該側聚集,此時分別打開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可以容易地將不同體積大小的茶葉從篩筒內取出。取料后,操作氣缸,使篩筒恢復水平設置的狀態。
進一步,還包括外殼,外殼上開有排氣口和進氣口,熱風發生裝置與進氣口連通;所述機架、篩柱和篩筒均位于外殼內。熱風發生裝置吹出熱風,熱風不但用于驅動轉動葉片翻轉,同時也用于干燥篩筒內茶葉。熱風能夠傳遞一定的熱量,熱風使得外殼內的溫度相對較高,外殼的設置能有效降低外殼內的氣體與外界空氣的熱交換,使外殼內的溫度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進一步,所述轉軸遠離篩筒的一端設有電機。當需要使篩筒快速轉動的時候,可啟動電機,使轉軸帶動篩筒轉動,使得篩筒內的茶葉得到充分翻轉,篩分不同體積大小的茶葉。
進一步,所述環形篩網的外表面設有多個分解桿。分解桿可對茶葉進行打散、梳理,使茶葉進一步散開,使得解塊的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茶葉解塊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篩筒10、環形篩網11、篩柱12、分解梳齒13、分解桿14、隔板15、單向門16、轉軸20、轉動葉片21、電機22、外殼30、排氣口31、進氣口32、支架40、氣缸50、熱風發生裝置60。
如圖1、圖2所示,茶葉解塊裝置,包括外殼30、機架、熱風發生裝置60、篩柱12和篩筒10,機架、篩柱12和篩筒10均位于外殼30內。外殼30上開有排氣口31和進氣口32,進氣口32設置在外殼30的下部,熱風發生裝置60與進氣口32連通。篩筒10的表面開有進料口和多個第一風孔;篩筒10轉動連接在篩柱12上,篩筒10能夠沿篩柱12的表面轉動。篩柱12的左側可拆卸地連接在機架上,右側位于篩筒10內;篩柱12為圓柱形的空心結構,篩柱12的左側面下部開有第一出料口,篩柱12的上表面開有多個第二進料孔,下表面開有多個第二風孔。機架左側設有通孔,篩柱12上可拆卸的連接有與通孔匹配的插銷,篩筒10的下方右側設置有位于外殼30內的氣缸50;當需要將篩柱12固定在機架上時,將插銷插在通孔上,當要使篩筒10右側抬起時,拔下插銷,啟動氣缸50,在氣缸50活塞桿的作用下,篩筒10右側被抬起。篩筒10的右側連接有轉軸20,轉軸20轉動連接在機架上;轉軸20上焊接有轉動葉片21,右端連接有電機22。篩筒10內固定有環形篩網11,環形篩網11將篩筒10劃分為兩個空間;環形篩網11的轉動中心與篩柱12和篩筒10均相同,環形篩網11位于篩柱12的外部。篩筒10的左側面下部依次開有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第二出料口和第三出料口分別位于環形篩網11的兩側。環形篩網11的上表面開有多個第一進料孔,下表面開有多個第三風孔,第三風孔、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均只允許粉末通過,而普通的茶葉不能穿過。環形篩網11上、下表面的連接處焊接有與篩柱12接觸的隔板15,隔板15上設有多個單向門16,單向門16只能朝設有第三風孔一側打開,茶葉進入環形篩網11設有第三風孔一側后不能通過單向門16轉移位置。篩筒10的內表面固定有多個的分解梳齒13,而環形篩網11的外表面焊接有多個分解桿14。
具體實施時,通過進料口往將揉捻后的茶葉放入篩筒10中,啟動熱風發生裝置60,熱風通過進氣口32進入外殼30,在熱風的作用下轉動葉片21帶動轉軸20轉動進而使篩筒10沿著篩柱12轉動。篩筒10中的茶葉也隨之不斷翻轉,成團的茶葉散開,同時篩筒10上的分解梳齒13也對茶葉進行打散、梳理。在茶葉翻轉的過程中,體積相對較小的茶葉從環形篩網11的第一進料孔進入環形篩網11內,茶葉通過單向門16進一步進入開有第三風孔的環形篩網11的一側內。環形篩網11、隔板15也隨著篩筒10的轉動而不斷轉動,與此同時帶動環形篩網11內的茶葉隨著圍繞著篩柱12轉動,在這個過程中,環形篩網11內相對較小的茶葉通過第二進料孔進入篩柱12內。在滾筒不斷翻轉的過程中,揉捻的茶葉不斷被打散、篩分,不同級別的茶葉進入篩筒10內不同的位置。解塊、篩分完成后,拔下插銷,操作氣缸50,氣缸50的活塞桿將篩筒10的右側頂起,篩筒10傾斜。在重力的作用下,茶葉滑落至左側,在該側聚集,此時可很容易地將茶葉從篩筒10內取出。取料后,操作氣缸50,使篩筒10恢復水平設置的狀態,然后再插上插銷即可。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