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鞋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制鞋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制鞋過程中工人需要將鞋幫安裝在鞋楦上,并通過制鞋膠將鞋底和鞋幫粘接或縫合在一起,但在粘接或縫合的過程中,由于鞋幫自身的表面張力,使鞋幫容易脹開,因此制鞋工人需要使用手指將鞋楦前的布料做成一個一個的褶子或者使用尖嘴鉗將布料擰成一個一個的褶子才能夠完成鞋子的粘接或縫合過程,由于這種操作的難度大,需要使用熟練的工人,而且技巧不易掌握,廢品率高,質量難以保障,生產效率低,人工的成本也大,因此企業急于尋求一種更加高效的生產方式,如果能夠發明一種能夠自動將鞋楦前的布料做成褶子以方便粘合或縫合的新型機器就能夠解決此類問題,為此我們提供了一種制鞋成型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鞋成型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右端固定安裝有鞋楦,且基座的左端安裝有第一液壓缸,所述第一液壓缸的上端安裝有控制器,且基座在第一液壓缸的右端安裝有導軌,所述導軌的上端設置有移動臺,且移動臺的左端連接第一液壓缸的液壓桿,所述移動臺的上端設置有第二液壓缸,且第二液壓缸的右端通過液壓桿連接有鉸接臺,所述鉸接臺的前后兩端對稱設置有第二鉸接柱,所述移動臺的右端通過鉸接軸對稱鉸接安裝有連接臂,且連接臂的上端一體成型有第一鉸接柱,所述第一鉸接柱和第二鉸接柱之間鉸接安裝有連接桿,所述移動臺的右端螺接安裝有與鞋楦匹配的主鉗,且連接臂的內側螺接安裝有與鞋楦匹配的側鉗,所述主鉗和側鉗上均設置有擠壓凸起,且擠壓凸起的下端設置有壓力傳感器,所述控制器電性連接壓力傳感器,且第一液壓缸和第二液壓缸均分別通過電磁液壓閥電性連接控制器。
優選的,所述第一液壓缸和第二液壓缸均為單桿液壓缸。
優選的,所述擠壓凸起由橡膠或硅膠制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一種液壓驅動的鞋幫自動起褶結構取代現有的手動起褶,因此能夠大大的節約人力物力,并且主鉗和側鉗均能根據鞋子和鞋楦的實際形狀替換為匹配的形狀,因此適應性強,而且起褶過程自動化控制,不需要聘請熟練工人進行操作,能夠節約大量生產成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右視圖。
圖中:1基座、2移動臺、3鉸接軸、4連接桿、5連接臂、6第一鉸接柱、7鞋楦、8側鉗、9主鉗、10第二膠接柱、11鉸接臺、12第二液壓缸、13控制器、14第一液壓缸、15壓力傳感器、16擠壓凸起、17導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制鞋成型裝置,包括基座1,基座1的右端固定安裝有鞋楦7,且基座1的左端安裝有第一液壓缸14,第一液壓缸14的上端安裝有控制器13,且基座1在第一液壓缸14的右端安裝有導軌17,導軌17的上端設置有移動臺2。
且移動臺2的左端連接第一液壓缸14的液壓桿,移動臺2的上端設置有第二液壓缸12,且第二液壓缸12的右端通過液壓桿連接有鉸接臺11,鉸接臺11的前后兩端對稱設置有第二鉸接柱10,移動臺2的右端通過鉸接軸3對稱鉸接安裝有連接臂5,且連接臂5的上端一體成型有第一鉸接柱6,第一鉸接柱6和第二鉸接柱11之間鉸接安裝有連接桿4,移動臺2的右端螺接安裝有與鞋楦7匹配的主鉗9,且連接臂5的內側螺接安裝有與鞋楦7匹配的側鉗8,主鉗9和側鉗8上均設置有擠壓凸起16,且擠壓凸起16的下端設置有壓力傳感器15,所述第一液壓缸14和第二液壓缸12均為單桿液壓缸,所述擠壓凸起16由橡膠或硅膠制成。
本裝置的控制器13電性連接壓力傳感器15,且第一液壓缸14和第二液壓缸12均分別通過電磁液壓閥電性連接控制器13。
本裝置工作時通過控制器13下達起褶命令,第一液壓缸14和第二液壓缸12將驅動主鉗9和側鉗8接觸鞋楦7上的布料,并通過主鉗9和側鉗8的夾緊作用使布料起褶,由于采用了液壓驅動的鞋幫自動起褶結構取代現有的手動起褶,因此能夠大大的節約人力物力,并且主鉗9和側鉗8均能根據鞋子和鞋楦7的實際形狀替換為匹配形狀的部件,因此裝置適應性強,而且起褶過程自動化控制,不需要聘請熟練工人進行操作,能夠節約大量生產成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