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所述配方是按以下重量組成茯苓10-14克,熟地18-22克,白芍13-17克,石膏13-17克,當歸13-17克,知母13-17克,生白術10-14克,丹皮13-17克,麥冬10-14克,炙甘草1-5克。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范疇,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
【背景技術】
[0002]口腔潰瘍,又稱為“ 口瘡”,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好發于唇、頰、舌緣等。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誘因可能是局部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其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全身治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方便、效果明顯的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茯苓10-14克,熟地18-22克,白芍13-17克,石膏13-17克,當歸13-17克,知母13-17克,生白術10-14克,丹皮13-17克,麥冬10-14克,炙甘草1-5克。
[0005]優選的是所述的中藥由如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獲苓12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石膏15克,當歸15克,知母15克,生白術12克,丹皮15克,麥冬12克,炙甘草3克。
[0006]本發明中各原料藥的藥性如下: 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
[0007]熟地: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0008]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0009]石膏:生津止渴,熟石膏清熱,收斂,生肌。治熱病,壯熱不退,口渴煩躁,脈洪大,溫病高熱,身發斑疹,胃火亢盛,牙齦腫痛,口臭,風熱襲肺,高熱咳喘。
[0010]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0011]知母: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0012]生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0013]丹皮:清血,活血散瘀。治斑疹吐血,血滯經閉,經前發勢,癰腫瘡毒,損傷瘀血,陰虛發勢,無汗骨蒸。
[0014]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0015]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實施例1、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獲苓10克,熟地18克,白芍13克,石膏13克,當歸13克,知母13克,生白術10克,丹皮13克,麥冬10克,炙甘草I克。
[0017]實施例2、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茯苓12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石膏15克,當歸15克,知母15克,生白術12克,丹皮15克,麥冬12克,炙甘草3克。
[0018]實施例3、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獲苓14克,熟地22克,白芍17克,石膏17克,當歸17克,知母17克,生白術14`克,丹皮17克,麥冬14克,炙甘草5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茯苓10-14克,熟地18-22克,白芍13-17克,石膏13-17克,當歸13-17克,知母13-17克,生白術10-14克,丹皮13-17克,麥冬10-14克,炙甘草1_5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藥湯劑,其特征在于它的最佳優選組成:獲苓12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石膏15克,當歸15克,知母15克,生白術12克,丹皮15克,麥冬12克,炙甘草3克。
【文檔編號】A61P1/02GK103656162SQ20121034158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
【發明者】李順光 申請人:青島信立德中藥技術研究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