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
背景技術:
[0002]胃鏡和小腸鏡是目前在各大醫院中廣泛應用的進行消化系統疾病診療的醫用器械,進行檢查時,胃鏡從口腔進入,小腸鏡從肛門進入,分別用于檢查上下消化道的病變情況,多采用人工插管送鏡的方式,這種操作方式對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和傷害,且在遇到消化道內部生長有腫塊或腫瘤時,這兩種器械均無法繼續前進,且由于其功能限制,無法對消化道外壁發生的病變或生長的腫塊進行發現或檢查,此時需要借助其他儀器進行診視。實用新型內容[0003]針對背景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0005]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包括氣囊、診視鏡頭、集線管;診視鏡頭安裝在氣囊的一端; 集線管從氣囊的另一端 伸出;與診視鏡頭連接的視頻傳輸線和與氣囊相通的充氣軟管均設置在集線管內。[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有[0007]所述氣囊的內部設置有超聲診療裝置,與超聲診療裝置相連的電源線設置在集線管內。[0008]所述氣囊由兩節以上相通的氣囊單元構成,且中間的氣囊單元大于兩端的氣囊單J Li ο[0009]本實用新型對上、下消化道均可進行檢查、診斷,檢查上消化道時,從口腔通過吞咽進入患者體內,檢查下消化道時,從肛門放入患者體內;集線管位于患者體外,其他部分位于患者體內。檢查時,將集線管內的電源線、視頻傳輸線與外部設備連接,通過集線管內的充氣軟管對氣囊進行間隔充氣,當氣囊充滿氣體后,氣囊收到氣體的推動力向前移動,且氣囊中間大兩頭小的設計,在其收縮過程中兩端減小的距離小于中間部分減小的距離,因此氣囊整體向前移動。由于氣囊與患者體外的器械只有一根較細的集線管相連,且無需手工進行插送操作,故患者的痛苦大大減輕;當遇到消化道的彎曲處時,氣囊的多節設計也能保證鏡體順利轉彎;醫務人員可以在任何需要進行詳細診視的區域停止充氣操作,氣囊便可停止行進,同時安裝在氣囊內部的超聲診療裝置可以對消化道進行超聲檢測,探查消化道的內外患處。[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體積小,且同時具有胃鏡和小腸鏡的功能,可以在無需人工插管送鏡的情況下自行尋路前進,且氣囊與患者體外只有一根較細的集線管連接, 檢查過程基本達到無痛的效果;診療過程中若遇到行進障礙也不影響診療過程;在進行常規診療的同時還可以進行超聲探查,實用性強。
[0011]圖是本實用新型的簡單結構示意圖。[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在消化道內的示意圖。[0013]其中,I一氣囊,2—診視鏡頭,3—超聲診療裝置,4一集線管,5—氣囊單元,6—消化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14]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0015]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氣囊I、診視鏡頭2、集線管4 ;診視鏡頭2安裝在氣囊I的一端;集線管4從氣囊I的另一端伸出;與診視鏡頭2連接的視頻傳輸線和與氣囊I 相通的充氣軟管均設置在集線管4內;氣囊I的內部設置有超聲診療裝置3,與超聲診療裝置3相連的電源線設置在集線管4內;氣囊I由兩節以上相通的氣囊單元5構成,且中間部分的氣囊單元大于兩端的氣囊單元。[0016]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氣囊中加裝其他探測儀器等。
權利要求1.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其特征在于包括氣囊、診視鏡頭、集線管;診視鏡頭安裝在氣囊的一端;集線管從氣囊的另一端伸出;與診視鏡頭連接的視頻傳輸線和與氣囊相通的充氣軟管均設置在集線管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的內部設置有超聲診療裝置,與超聲診療裝置相連的電源線設置在集線管內。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由兩節以上相通的氣囊單元構成,且中間的氣囊單元大于兩端的氣囊單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消化系統內窺鏡,包括氣囊、診視鏡頭、集線管;診視鏡頭安裝在氣囊的一端;集線管從氣囊的另一端伸出;與診視鏡頭連接的視頻傳輸線和與氣囊相通的充氣軟管均設置在集線管內;氣囊的內部設置有超聲診療裝置,與超聲診療裝置相連的電源線設置在集線管內。本實用新型體積小,大大減輕了患者做檢查時的痛苦;在進行常規診療的同時還可以進行超聲探查,其使用方便,設計人性化,實用性強。
文檔編號A61B8/12GK202723814SQ20122034465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明者周中銀, 胡建誼, 李昕, 王振宇, 蔡江 申請人: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