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衛生護理康復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充氣翻身墊。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老齡化程度的提高,腦血管疾病已經稱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重型顱腦外傷的發病率亦較高,一旦發生腦血管意外或者腦外傷,往往具有肢體功能障礙,需要長期臥床,臥床期間需要加強翻身拍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翻身拍背需要大量的體力,同時要求頻率也較高。這就給患者的日常護理帶了來極大的困難。如果護理不到位,患者極易出現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假如病人留有后遺癥需要長期臥床的話,翻身護理就必不可少,甚至需要專人的護理,這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使用的大多是氣墊床防止壓瘡,使用翻身墊枕起到保持患者側臥姿勢的作用,使用護理床讓患者半臥位,這樣改變姿勢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但氣墊床需要人工對其進行控制,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充氣翻身墊,可以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進行自動的充氣和放氣,通過充氣可以將患者的一側身體抬高,通過放氣可以讓抬高的一側身體恢復平臥,使用較為方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的充氣翻身墊,包括第一充氣墊和充氣裝置,所述充氣裝置包括第一充氣泵和第一充氣管。所述第一充氣墊設有充氣閥和排氣閥,所述第一充氣泵通過所述第一充氣管與所述第一充氣墊的充氣閥連通。
第一充氣泵可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一充氣墊內充氣,第一充氣墊在充氣狀態下,可使患者身體的一側被抬高,達到翻身的目的,避免因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無法翻身而發生并發癥。當翻身一定的時間后,可以通過排氣閥排出第一充氣墊內的氣體,使患者恢復平躺姿勢。另外第一充氣墊在排氣狀態下,可折疊,便于使用及存放。
優選地,所述第一充氣墊包括沿左右方向設置且相互隔開的第一充氣區和第二充氣區,且所述第一充氣區和所述第二充氣區均設有充氣閥和排氣閥;所述第一充氣泵通過所述第一充氣管,分別與所述第一充氣區的充氣閥和所述第二充氣區的充氣閥連通。
其中,左右兩側指的是患者躺在第一充氣墊上的左右兩側。第一充氣泵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一充氣區充氣,在充氣狀態下,第一充氣區鼓起,患者的一側身體被抬高,當達到一定時間后,第一充氣區的電磁排氣閥排氣,使得第一充氣區恢復原樣,患者處于平躺狀態,第一充氣泵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二充氣區充氣,使得第二充氣區鼓起,患者的另一側身體被抬高,當達到一定時間后,第二充氣區的電磁排氣閥排氣,使得第二充氣區恢復原樣,患者再次處于平躺狀態,此過程為一個翻身周期,當一個翻身周期結束后可以直接進入下一個翻身周期。便于長期臥床的患者的翻身護理,以避免由于患者由于護理不到位而產生的并發癥。
優選地,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充氣墊下方的第二充氣墊,所述充氣裝置還包括起止開關、控制器、第二充氣泵和第二充氣管;所述第二充氣墊設有充氣閥和排氣閥,所述第二充氣泵通過所述第二充氣管與所述第二充氣墊的充氣閥連通,所述第二充氣墊在充氣狀態下,其上表面為前端高于后端的斜面;所述第一充氣區和所述第二充氣區之間還設有連接區,所述第一充氣區在充氣狀態下與所述連接區之間形成過度斜面,所述第二充氣區在充氣狀態下,與所述連接區之間形成過度斜面;且各所述充氣閥和各所述排氣閥均為電磁閥,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起止開關、所述第一充氣泵、所述第二充氣泵及各所述排氣閥電連接。
當閉合起止開關后,控制器驅動第一充氣泵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一充氣區充氣,在充氣狀態下,第一充氣區鼓起,患者的一側身體被抬高,當達到一定時間后,控制器自動控制第一充氣區的電磁排氣閥排氣,使得第一充氣區恢復原樣,患者處于平躺狀態,然后控制器驅動第一充氣泵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二充氣區充氣,在充氣狀態下,第二充氣區鼓起,患者的另一側身體被抬高,當達到一定時間后,控制器自動控制第二充氣區的電磁排氣閥排氣,使得第二充氣區恢復原樣,患者再次處于平躺狀態,此過程為一個翻身周期,當一個翻身周期結束后可以直接進入下一個翻身周期。便于長期臥床的患者的翻身護理,以避免由于患者由于護理不到位而產生的并發癥。
所述第二充氣墊的前端是指患者頭部一側,后端是指患者的臀部一側,第二充氣墊設于第一充氣墊的下方,控制器可驅動第二充氣泵通過第二充氣管,向第二充氣墊的充氣閥充氣,該第二充氣墊在充氣狀態下,可使患者平躺在一個傾斜面上,且頭部位置較臀部位置高,符合人體平躺的習慣,增加舒適度。同時,該控制器還可控制該第二充氣墊的排氣閥排氣,使其恢復原狀態,便于使用,同時,排氣后的第二充氣墊便于折疊、存放。
當然,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患者斷開起止開關,若第一充氣區或者第二充氣區正處于充氣狀態,則控制器將停止第一充氣泵繼續充氣,而是開啟該充氣區的排氣閥進行排氣,直至該充氣區內的氣體全部排出,協調性好,便于使用。同時,排氣后的第一充氣墊便于折疊、存放。
優選地,所述充氣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充氣泵電連接的第一壓力開關,和與所述第二充氣泵電連接的第二壓力開關,當所述第一充氣區或所述第二充氣區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所述第一壓力開關斷開,所述第一充氣泵停止充氣,當所述第二充氣墊內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所述第二壓力開關斷開,所述第二充氣泵停止充氣。
優選地,所述充氣裝置還包括計時器,所述計時器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當所述第一充氣區內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所述第一壓力開關斷開,所述控制器在第一預設時間后控制所述第一充氣區的排氣閥排氣,并在第二預設時間后驅動所述第一充氣泵向所述第二充氣區充氣,當所述第二充氣區內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所述第一壓力開關斷開,所述控制器在第一預設時間后控制所述第二充氣區的排氣閥排氣。
優選地,所述第一充氣墊與所述第二充氣墊的長度和寬度相同,且所述寬度為50-90cm,所述長度為90-120cm。
優選地,所述第一充氣區、所述連接區和所述第二充氣區的寬度比為3:2:3。
優選地,還包括觸摸顯示屏,所述觸摸顯示屏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
優選地,還包括外殼,所述充氣裝置設于所述外殼內。
優選地,所述第一充氣墊的上表面設有一層防滑透氣層。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翻身墊的結構示意圖,未充氣;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翻身墊的結構示意圖,第二充氣墊充氣;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翻身墊的結構示意圖,第一充氣區充氣;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裝置的控制電路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一個使用狀態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剖視的立體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實施例1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翻身墊的結構示意圖,未充氣;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翻身墊的結構示意圖,第二充氣墊充氣;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翻身墊的結構示意圖,第一充氣區充氣;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充氣裝置的控制電路圖。附圖中,標記如下:1、第一充氣墊;11、第一充氣區;12、第二充氣區;13、連接區;2、第二充氣墊;3、第一充氣泵;4、第二充氣泵;5、電磁閥;61、第一壓力開關;62、第二壓力開關;7、控制器;8、觸摸顯示屏;91、第一開關;92、第二開關;10、起止開關。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充氣翻身墊,包括第一充氣墊1和充氣裝置,充氣裝置包括第一充氣泵3、第一充氣管,起止開關10和控制器7。第一充氣墊1包括沿左右方向設置且相互隔開的第一充氣區11和第二充氣區12,其中,所述左右兩側指的是患者躺在第一充氣墊1上的左右兩側。控制器7為PLC可編程控制器,該控制器7與電源電連接,使用前,將該充氣翻身墊的工作流程進行預先編程,控制器7將按照預先編程的流程向充氣裝置的各部件發出指令,使充氣裝置的各部件之間進行正常的銜接和工作。第一充氣區11和第二充氣區12均設有充氣閥和排氣閥,各充氣閥和各排氣閥均為電磁閥5。第一充氣泵3,通過第一充氣管分別與第一充氣區11的充氣閥和第二充氣區12的充氣閥連通,控制器7驅動第一充氣泵3,通過第一充氣管交替地向第一充氣區11和第二充氣區12充氣,并與各排氣閥電連接,用于控制第一充氣區11或第二充氣區12排氣,同時還設有與控制器7電連接的起止開關10。
當閉合起止開關10后,控制器7驅動第一充氣泵3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一充氣區11充氣,在充氣狀態下,第一充氣區11鼓起,患者的一側身體被抬高,當達到一定時間后,控制器7自動控制第一充氣區11的電磁排氣閥排氣,使得第一充氣區11恢復原樣,患者處于平躺狀態,然后控制器7驅動第一充氣泵3通過第一充氣管向第二充氣區12充氣,在充氣狀態下,第二充氣區12鼓起,患者的另一側身體被抬高,當達到一定時間后,控制器7自動控制第二充氣區12的電磁排氣閥排氣,使得第二充氣區12恢復原樣,患者再次處于平躺狀態,此過程為一個翻身周期,當一個翻身周期結束后可以直接進入下一個翻身周期。便于長期臥床的患者的翻身護理,以避免由于患者由于護理不到位而產生的并發癥。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患者斷開起止開關10,若第一充氣區11或者第二充氣區12正處于充氣狀態,則控制器7將停止第一充氣泵3繼續充氣,而是開啟該充氣區的排氣閥進行排氣,直至該充氣區內的氣體全部排出,協調性好,便于使用。同時,排氣后的第一充氣墊1便于折疊、存放。
當然,還可以設置用于控制第一充氣泵3的第一開關91和用于控制第二充氣泵4的第二開關92,起止開關10為總開關,不用時,將第一開關91和第二開關92斷開,用時需打開第一開關91和第二開關92,避免發生誤按起止開關10,使得第一氣泵和/或第二氣泵工作。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充氣墊2,該第二充氣墊2設于第一充氣墊1的下方,并設有充氣閥和排氣閥,同時,充氣裝置還包括第二充氣泵4和第二充氣管,第二充氣泵4通過第二充氣管與第二充氣墊2的充氣閥連通。第二充氣墊2在充氣狀態下,其上表面為前端高于后端的斜面,所述前端是指患者頭部一側,后端是指患者的臀部一側。第二充氣泵4和第二充氣墊2的排氣閥與控制器7電連接,控制器7可驅動第二充氣泵4通過第二充氣管,向第二充氣墊2的充氣閥充氣,該第二充氣墊2在充氣狀態下,可使患者躺在一個傾斜面上,且頭部位置較臀部位置高,符合人體平躺的習慣,增加舒適度。同時,該控制器7還可控制該第二充氣墊2的排氣閥排氣,使其恢復原狀態,便于使用,同時,排氣后的第二充氣墊2便于折疊、存放。
第一充氣墊1位于第二充氣墊2的上方,且各自獨立,為使第一充氣墊1和第二充氣墊2能更穩定的放置,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一充氣墊1和第二充氣墊2的長度和寬度設置相同,其中長度是指人體長度方向,該長度設為90-120cm,從頭部至臀部,可借助上半身使患者翻身,寬度設為50-90cm,淡然也可以設置成其他尺寸,只要是能達到可使患者翻身的作用均可。也可以將該充氣翻身墊設置更大,使其鋪滿整個床,但是考慮到若該充氣翻身墊太大,則要達到使患者翻身的充氣量較大,時間較慢,且對于翻身過程,主要是靠患者的上半身作用,因此,將長度為90-120cm,寬度為50-90cm即可。同時,第一充氣管和第二充氣管的直徑選為1cm左右,要求柔韌性好同時有抗壓的作用,長度一般在40-60cm左右。
為了實現更好的自動充氣效果,本實施例的充氣裝置還包括第一壓力開關61和第二壓力開關62,其中,第一壓力開關61與第一充氣泵3電連接,第二壓力開關62與第二充氣泵4電連接,當第一充氣區11或第二充氣區12內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第一壓力開關61斷開,第一充氣泵3即停止充氣,當第二充氣墊2內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第二壓力開關62斷開,第二充氣泵4停止充氣。第一壓力開關61和第二壓力開關62的設置可更好的控制第一充氣墊1和第二充氣墊2的充氣情況。
同時,充氣裝置還包括計時器,該計時器與控制器7電連接,控制器7控制第一充氣泵3向第一充氣區11內充氣,當第一充氣區11內的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后,第一電壓開關61斷開,計時器開始計時,在第一預設時間后,控制器7控制第一充氣區11的排氣閥排氣,計時器開始重新計時,并在第二預設時間后,控制器7驅動第一充氣泵3向第二充氣區12充氣,當第二充氣區12內壓力達到預設壓力值時,第一壓力開關61再次斷開,計時器再次計時,控制器7在第一預設時間后控制第二充氣區12的排氣閥排氣。一個翻身周期結束,然后計時器再次計時,在第二預設時間后控制器7驅動第一充氣泵3向第一充氣區11充氣,即進入下一個翻身周期。其中,第一預設時間為患者處于側翻狀態的時間,當身體的一側翻身達到第一預設時間后,將恢復平臥并換致身體的另一側翻身。由于各排氣閥的排氣速度相同且相對穩定,因此,可根據第一充氣區11和第二充氣區12的體積計算排氣所需時間,即第二預設時間,如果第二預設時間僅為排氣所需時間,則患者的一側身體翻身后另一側身體直接翻身,考慮到患者的舒適性,該第二預設時間還可以包括平臥時間,也就是說,當第一充氣區11充氣或第二充氣區12內的氣體排盡后,患者會有一段平臥時間,然后控制器7再驅動第一充氣泵3向另一側的充氣區充氣。該計時器的增設,使得患者在翻身的過程中,可根據設定時間進行自動翻身,有效避免因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使得翻身不及時而引起其他并發癥。
第一充氣區11和第二充氣區12交替充氣使得患者的左右兩側交替翻身,考慮到患者的舒適性,在本實施例中,在一充氣區和第二充氣區12之間還設有連接區13,第一充氣區11在充氣狀態下與連接區13之間形成過度斜面,第二充氣區12在充氣狀態下,與連接區13之間形成過度斜面,患者躺在連接區13并由過度斜面的作用使其身體的一側被抬高,不會由于第一充氣區11或第二充氣區12較高使患者翻身角度過大。同時,考慮到患者的舒適性,將第一充氣區11、連接區13和第二充氣區12的寬度比設為3:2:3。第一充氣區11或第二充氣區12充氣狀態下,患者處于半側臥位,既保證充分的翻身,還能防止局部皮膚的壓力太高。放氣末氣泵會將翻身墊內的氣體排盡,患者處于平臥位。另外,該充氣翻身墊的材料要求密閉不透氣,且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患者位于第一充氣墊1上,左右交替翻身,因此,為避免在翻身過程中發生滑動,在第一充氣墊1的上表面還設有一層防滑透氣層。
為了便于對該控制器7進行控制及觀察,該充氣翻身墊還設有觸摸顯示屏8,通過該觸摸顯示屏8可對該充氣翻身墊的參數,如預設時間、預設壓力值、翻身次數等進行設置,參數設置完成后,若患者需要使用,則啟動起止開關10,此時定時開關根據設定的時間進行計時并工作。同時,該觸摸顯示屏8也可顯示該充氣翻身墊的使用狀態及相關參數,如在使用期間患者所翻身的時間、次數等情況。
在本實施例中,該充氣翻身墊還包括外殼,充氣裝置設于外殼內,可使該裝置更為規整,避免不見太多太亂,同時,外殼可保持該充氣裝置的各部件的清潔。
實施例2
充氣裝置放置于外殼內,外殼內的控制器用于驅動第一充氣泵、第二充氣泵的充氣工作,同時還用于控制各排氣閥排氣,而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可能出現使用該充氣翻身墊的時間較長,導致控制器由于工作時間較長,發熱較多,導致外殼內溫度升高,由于熱量在外殼內散不出去而燒壞控制電路的情況,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該外殼內還設有相應的冷卻裝置。
殼體具有側壁,側壁內設置有冷卻管路,冷卻管路包括冷卻主管路和冷卻支路,冷卻主管路包括固定主管路和活動主管路;其中,固定主管路設置在外殼的側壁中,活動主管路設置在主管路活動塊中,主管路活動塊與壓縮彈簧連接,壓縮彈簧的另一端還與側壁連接,側壁上還設置有活動塊限位裝置,活動塊限位裝置保證主管路活動塊在壓縮彈簧的作用下恢復原位時能夠使活動主管路與固定主管路對齊;側壁中滑動的設置有冷卻支路活動塊,冷卻支路活動塊中設置有冷卻支路,冷卻支路活動塊包括吸熱管和支路連接管,吸熱管與支路連接管連通,側壁上還設置有彈性定位銷,冷卻支路活動塊上設置有與彈性定位銷對應的定位孔;當冷卻支路活動塊在側壁中擠壓主管路活動塊并使得支路連接管與固定主管路連通時,彈性定位銷與定位孔對齊并鎖合;當解除彈性定位銷和定位孔的鎖合狀態時,冷卻支路活動塊可從側壁中取出。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一個使用狀態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剖視的立體圖;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的側壁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圖中,各個附圖標記表示的含義如下:100、側壁;101、主管路活動塊;102、固定主管路;103、活動主管路;104、冷卻支路活動塊;105、吸熱管;106、支路連接管;107、壓縮彈簧;108、縱向移動導軌;109、橫向驅動裝置;110、橫向移動導軌;111、氣缸;112、活動塊夾手。
具體的,制冷壓縮機與冷卻管路相連,冷卻管路包括冷卻主管路和冷卻支路,冷卻主管路包括固定主管路102和活動主管路103,活動主管路103設置在主管路活動塊101中,主管路活動塊101中的活動主管路103用于選擇性的將位于主管路活動塊101上方和下方的固定主管路102連通,固定主管路102連通主管路活動塊101設置在外殼的側壁100中,側壁100中還滑動的設置有冷卻支路活動塊104,冷卻支路活動塊104中設置有冷卻支路,冷卻支路活動塊104包括吸熱管105和支路連接管106,吸熱管105與支路連接管106連通,冷卻支路活動塊104用于在側壁100中的槽中滑動以推動主管路活動塊101,由支路連接管106與固定主管路102連接。
通過在側壁100中設置固定主管路102和活動主管路103,可以靈活的排布主管路活動塊,對于最需要冷卻的局部進行制冷,在控制器附近就將空氣進行冷卻,無需等到空氣都上升到殼體內的頂部后再進行冷卻,及時的將外殼內的空氣降溫,從而降低了充氣裝置的整體工作溫度,有利于提高其工作能力,改善充氣裝置運行的穩定性。
進一步具體的,主管路活動塊101與壓縮彈簧107連接,壓縮彈簧107的另一端還與側壁100連接。
通過設置壓縮彈簧107,當冷卻支路活動塊104離開后,可以使得主管路活動塊101能夠自動的回位,以保證冷卻主管路的順利連通,從而維持冷卻系統的正常運行。
進一步具體的,在冷卻支路活動塊104滑動的過程中,冷卻支路活動塊104的上、下表面用于在支路連接管106尚未與固定主管路102對接的時候,將固定主管路102密封;在主管路活動塊101滑動的過程中,主管路活動塊101的上、下表面用于在活動主管路103尚未與固定主管路102對接的時候,將固定主管路102密封。
通過將冷卻支路活動塊104和主管路活動塊101的上、下表面都設置成可以將固定主管路102密封的狀態,可以保證在滑動的過程中,固定主管路102的端口暫時處于密封狀態,主管路內的冷卻用流體不會發生泄露。
具體的,側壁100上還設置有活動塊限位裝置113,活動塊限位裝置113用于保證主管路活動塊101在壓縮彈簧107的作用下恢復原位時能夠使得活動主管路103與固定主管路102對齊。圖中可以看出,使得冷卻支路活動塊104滑動的軌道是要比使得主管路活動塊101滑動的軌道在側壁100厚度方向上的尺度要小,在冷卻支路活動塊104滑動的軌道兩側部分即形成了對主管路活動塊101進行限位的活動塊限位裝置113。
通過設置活動塊限位裝置113,可以防止主管路活動塊101在壓縮彈簧107的推動下,向遠離壓縮彈簧107的方向運動得過遠,從而導致活動主管路103不能與固定主管路102完全對齊的問題。
再進一步具體的,側壁100上還設置有彈性定位銷(圖中未示出),冷卻支路活動塊104上設置與彈性定位銷對應的定位孔(圖中未示出),彈性定位銷用于防止壓縮彈簧107通過主管路活動塊101傳遞的作用力使得支路連接管106與固定主管路102脫離。當然,使得彈性定位銷的定位作用喪失的力量大于壓縮彈簧107被壓緊時的彈力。
通過彈性定位銷,可以克服壓縮彈簧107通過主管路活動塊101對冷卻支路活動塊104所施加的彈力,從保證冷卻支路活動塊104也能夠在側壁100內準確定位,以保證固定主管路102與支路連接管106的對齊。
本實施例的動作原理如下:
當設置充氣裝置的時候,可以根據充氣裝置中的各個發熱元件的發熱功率和散熱狀況,選擇側壁的各個區域的冷卻支路活動塊104的數量和種類,例如圖6中,在充氣裝置的中下部散熱元件的散熱較為集中,在充氣裝置的頂部也設置有散熱元件,那么可以在側壁的中下部連續的布置2塊冷卻支路活動塊,在圖6中自下而上的第三個槽中不布置冷卻支路活動塊,在圖6中的自下而上的第4個槽中布置冷卻支路活動塊。
當需要布置冷卻支路活動塊的時候,將冷卻支路活動塊104推入到槽中,當冷卻支路活動塊104與主管路活動塊101接觸之后,克服壓縮彈簧107的壓力繼續向前移動,直至冷卻支路活動塊104中的支路連接管106與固定主管路102對齊,主管路中的冷卻用流體即流入吸熱管105中,對側壁100進行冷卻,進而實現對儲物腔中的冷卻。由于有彈性定位銷的存在,所以當冷卻支路活動塊被推動到位的時候,彈性定位銷彈出,可以將冷卻支路活動塊的位置被限定。在圖6中,由于自上而下起第二個槽中不設置冷卻支路活動塊,所以冷卻水會從固定主管路和活動主管路中直接通過,不通過冷卻支路活動塊對充氣裝置內進行冷卻。而自上而下起第1、3、4個槽內放置冷卻支路活動塊,所以主管路中的冷卻水會流經冷卻支路活動塊,對側壁內的空間進行冷卻。當需要將冷卻支路活動塊104取出的時候,彈性定位銷可以制作為圓弧狀使得該定位銷在一定外力下可以從定位孔中抽出,也可以使用電磁鐵制作定位銷,通電后可以通過電磁力將定位銷推出定位孔等等,在機械領域還有很多實施方案,在此不一一列舉,同時利用電磁鐵吸住冷卻支路活動塊104,帶動冷卻支路活動塊向回撤,主管路活動塊101被壓縮彈簧107頂出,由于主管路活動塊101和冷卻支路活動塊104的上下表面都能夠將固定主管路102密封,所以在主管路活動塊101移動的過程中,該條主管路處于暫時的關閉狀態,當移動過程完成后,主管路恢復成通的狀態。由于設置活動塊限位裝置113,可以防止主管路活動塊101在壓縮彈簧107的推動下,向遠離壓縮彈簧107的方向運動得過遠,從而導致活動主管路103不能與固定主管路102完全對齊的問題。
在充氣裝置工作時,發熱元件產生熱量,由于在發熱元件周圍存在著冷卻管路,使得與發熱元件接觸的空氣的溫度就能夠有效的降低。能夠使得發熱元件在散熱外形、空氣流量相同的情況下,具有更好的冷卻效果。從發熱元件吸熱后的空氣上升,遇到充氣裝置頂部的換熱器后換熱、冷卻后,再次回流到中部和下部,以維持外殼內的溫度。
盡管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