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科器械的檢測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屬于醫療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適用于外科手術的吻合器及其執行組件是一種能在將患者傷口縫合的同時將多余組織切除的外科器械,被廣泛應用于腹部外科、婦科、兒科及胸外科等微創手術中組織的切除和吻合。內窺鏡下進行的手術一般只需要在病人的身體上開幾個小孔,將切除、縫合組織及輔助的器械從小孔中伸入病人體內進行手術。微創手術給病人帶來的創傷小,病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因此微創手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臨床上,每個吻合器一般至少需要進行2-4次擊發。吻合器使用過程中,擊發力為關鍵技術指標之一,因現有技術的吻合器內部的結構設計,每次必須使擊發手柄與定位手柄抵接至無法移動時才能進行下一次有效擊發,擊發力度不足將影響吻合器的正常使用,由于患者的組織被夾持在吻合器的端部執行器內,再次擊發將會對患者造成撕扯等意外傷害,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現有技術中對吻合器的擊發力檢測只能憑借檢測者的手感,沒有有效的檢測吻合器擊發力的方法,沒有客觀的數據支撐。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能夠有效檢測吻合器的擊發力是否滿足手術要求,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待檢測的吻合器固定,啟動電源;
S2:設定最大擊發力值X;
S3:選擇檢測模式,所述吻合器擊發力的檢測模式是自動模式或者手動模式;在電機的驅動下,傳動機構擊發所述吻合器,傳感器感知電機產生的力,即擊發力;
S4:數據處理模塊對所述擊發力進行采集、處理后,將得到的擊發力檢測結果輸出到顯示模塊。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1包括:
S11:將被切割吻合物放入吻合器的端部執行器內,拉緊定位手柄;
S12:將吻合器放置并固定于固定塊中;
S13:將所述固定塊連同吻合器一起安裝在支撐柱上,啟動電源。
所述固定塊包括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和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內表面均具有與所述吻合器的外殼仿形適配的凹陷部;所述步驟S12包括:將第一固定塊放置于水平面上,將所述吻合器固定在第一固定塊內,再蓋上第二固定塊。
所述檢測模式為自動模式時,所述步驟S3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S31:將所述檢測模式選擇為自動模式;
S32:檢測裝置進行連續四次擊發力的檢測。
所述檢測模式為手動模式時,所述步驟S3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S31’:將所述檢測模式選擇為手動模式;
S32’:通過人工操作前進按鍵或后退按鍵,電機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行程,自動控制每次擊發力檢測的起始點和終點,進行擊發力的檢測。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4包括:
S41:傳感器受力產生形變后將模擬信號輸出至AD轉換器;
S42:所述AD轉換器接收來自于所述傳感器的信號后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傳遞給單片機;
S43:所述單片機接收所述數字信號后,經數據處理后將檢測結果輸出到所述顯示模塊。
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于固定塊上,所述第一連桿的中間部分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可轉動地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桿可轉動地相連接。
所述第一連桿用于傳遞所述擊發力并擊發所述吻合器,且所述第一連桿具有與所述吻合器的擊發手柄仿形適配的凹陷部,所述第二連桿用于傳遞所述擊發力,所述第三連桿用于將所述電機的擊發力經由所述第二連桿傳遞至所述第一連桿。
所述傳感器為S形拉力傳感器,所述電機為直流電機。
一種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S5:比較器將步驟S4中的所述擊發力檢測結果與所述最大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以判定所述吻合器的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
一種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S5’:檢測者讀取步驟S4中顯示模塊顯示的所述擊發力檢測結果,并將所述檢測結果與所述最大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以判定所述吻合器的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
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模擬手術時醫生的擊發動作,通過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對擊發力進行檢測并數字化顯示檢測值,對吻合器擊發力的性能改良提高提供數據支撐。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裝置擊發測試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裝置擊發測試后的結構示意圖,為了清楚顯示裝配關系,圖中省略了部分零部件;
圖4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裝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圖,為了清楚顯示裝配關系,圖中省略了部分零部件;
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裝置的傳動機構示意圖;
圖6是圖4中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實施例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裝置,包括支撐機構、數據處理模塊和控制模塊。如圖2所示,支撐機構包括底座10、固定塊1、支撐柱2、傳動機構,如圖5所示,傳動機構3包括第一連桿31、第二連桿32、第三連桿33;數據處理模塊包括光電開關5、拉力傳感器6、AD轉換器;控制模塊包括單片機、電機、顯示模塊及若干按鍵。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將各部件靠近固定塊1的一端稱為“近端”,靠近電機固定塊7的一端稱為“遠端”;將各部件的朝向固定塊1的方向稱為“前”方,朝向電機固定塊7的方向稱為“后”方。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待檢測的吻合器固定在所述檢測裝置上,啟動電源。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1包括:
S11:將被切割吻合物放入吻合器的端部執行器內,拉緊定位手柄;
S12:將第一固定塊放置于水平面上,將所述吻合器固定在第一固定塊內,再蓋上第二固定塊;
S13:將所述第一固定塊、所述第二固定塊連同吻合器一起安裝在支撐柱上,啟動電源。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塊和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內表面均具有與所述吻合器的外殼仿形適配的凹陷部。
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裝置,支撐柱2的一端與底座10固定連接,吻合器8可移去地安裝在固定塊1內,固定塊1可拆卸地安裝在支撐柱2的另一端,傳動機構3的近端可轉動且可拆卸地連接在固定塊1上,傳動機構3的遠端與拉力傳感器6的近端連接,拉力傳感器6的遠端與電機輸出軸9的近端連接,電機輸出軸9的遠端與電機連接,電機固定安裝在電機固定塊7內,電機固定塊7安裝在底座10上。
如圖4所示,固定塊1的內部設有與吻合器8的外殼仿形適配的凹陷部11,凹陷部11的形狀與被檢測吻合器8的外形一致,以保證檢測時吻合器8的主體部分與凹陷部11可以完全貼合,有效避免了擊發時因固定效果不好而導致吻合器8晃動而影響檢測的精確度。進一步地,固定塊1包括第一固定塊12、第二固定塊13,第一固定塊12、第二固定塊13完全對稱設置;第一固定塊12的內部設有第一凹陷部、第二固定塊13的內部設有第二凹陷部,且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完全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共同形成凹陷部11,這樣的對稱設計便于測試時穩定地安裝固定吻合器8且能保證受力均勻。測試前,先將被切割吻合物放入吻合器8的端部執行器84內,拉緊定位手柄82,此時被切割吻合物被固定于端部執行器84內,優選地,所述被切割吻合物為泡棉;進一步地,所述泡棉的厚度為10mm。拉緊定位手柄82后,將泡棉固定在端部執行器84內,第一固定塊12放置于水平面上,接著將吻合器8外殼的一半安裝在第一固定塊12內,使吻合器8外殼的一半與第一凹陷部完全貼合,再蓋上第二固定塊13,使第二凹陷部完全貼合吻合器8外殼的另一半;這樣,吻合器8的外殼就被固定在固定塊1內,從而將吻合器8牢牢固定在固定塊1的仿形凹陷部11內。本實施例中以10mm厚的泡棉為例,被切割吻合物還可以是橡膠、動物組織或其他規格的泡棉,以滿足擊發力的檢測要求而定。
將吻合器8固定在固定塊1內后,再將固定塊1連同吻合器8一起安裝在支撐柱2上,固定塊1的外表面與支撐柱2的外表面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安裝固定單元,實現固定塊1與支撐柱2的可拆卸連接。優選地,支撐機構包含四個支撐柱2,四個支撐柱2均與底座10固定連接且均與底座10垂直。具體地,所述安裝固定單元包括滑槽和滑塊,每個支撐柱2上均設有滑槽21,固定塊1的外表面上對應地設有滑塊121,滑槽的尺寸與滑塊的尺寸大致相等,滑槽21與滑塊121均大致呈長方體形狀,且位置一一對應,滑塊121在滑槽21中滑動至滑槽21的底部后可以穩固地固定固定塊1,進而固定吻合器8。接著就可以啟動檢測設備的電源,對吻合器8的擊發力進行測試。
S2:設定檢測的最大擊發力值X;
先將檢測裝置通電;將儀器清零后,設定最大的擊發力值X,該最大擊發力值X為前期根據檢測多個吻合器的擊發力值后計算得出的平均值,或者是根據需要設定。
S3:選擇檢測模式,所述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模式是自動模式或者手動模式;在電機的驅動下,所述傳動機構擊發所述吻合器;所述傳感器感知電機產生的拉力,即擊發力。
具體地,所述步驟S3中的檢測模式為自動模式時,所述步驟S3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S31:將所述檢測模式選擇為自動模式;
S32:檢測裝置進行連續四次擊發力的檢測。
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裝置,控制模塊還包括顯示模塊47和若干個按鍵,所述按鍵為復位按鍵41、確定按鍵42、前進按鍵43、后退按鍵44、自動按鍵45,模式調節鍵46。先操作電源開關按鍵將檢測裝置通電;將檢測裝置清零或去皮后,再通過模式調節鍵46將測試模式調為“自動模式”。先按一下確定按鍵42,檢測裝置接收信號后,開始進行連續四次擊發力的檢測;檢測完成后,將固定塊1從支撐柱2上取下,移去第二固定塊13,即可更換吻合器8,再蓋上第二固定塊13,將固定塊1連同更換后的吻合器8一起安裝在支撐柱2上,即可進行下一個吻合器8的擊發力檢測。
可選地,所述步驟S3中的檢測模式為手動模式時,所述步驟S3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S31’:將所述檢測模式選擇為手動模式;
S32’:手動調節操作按鍵,控制檢測裝置的擊發次數;每次擊發過程中,電機將按設定好的行程,自動控制每次擊發檢測的起始點,進行擊發力的檢測。
通過人工操作前進按鍵或后退按鍵,檢測裝置設定電機的行程,電機按照設定好的行程,自動控制每次擊發檢測的起始點和終點,按實際需要的擊發次數,進行擊發力的檢測。
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還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手動模式測試,具體地,檢測者先將模式調節鍵46調為手動模式,通過前進按鍵43、后退按鍵44手動控制電機的正轉、反轉,從而進行手動模式檢測。手動模式檢測擊發力時,僅需按一下前進按鍵43或后退按鍵44,單片機將按設定好的行程控制電機正轉、反轉的啟動、停止,自動控制每次擊發檢測的起始點和終點,進行擊發力的檢測及判斷。
S4:所述數據處理模塊對所述擊發力進行采集、處理后,將檢測結果輸出到所述顯示模塊。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4包括:
S41:傳感器受力產生形變后將模擬信號輸出至AD轉換器;
S42:所述AD轉換器接收來自于所述傳感器的信號后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傳遞給所述單片機;
S43:所述單片機接收所述數字信號后,經數據處理后將檢測結果輸出到所述顯示模塊。
AD轉換器即模數轉換器,是一個將模擬信號轉變為數字信號的電子元件,具體地,是將一個輸入電壓信號轉換為一個輸出的數字信號的轉換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AD轉換器為24位高精度AD轉換器,所述高精度AD轉換器內設有增益為128倍的編程放大器,可采用HX711芯片。HX711是一款專為高精度設備設計的24位AD轉換器芯片,與同類型其它芯片相比,該芯片集成了包括穩壓電源、片內時鐘振蕩器等其它同類型芯片所需要的外圍電路,具有集成度高、響應速度快、抗干擾性強等優點。
單片機(即微控制單元Microcontroller Unit)簡稱MCU,是集成了內處理器(CPU)、存儲器(RAM、ROM)、計數器、以及I/O端口為一體的一塊集成芯片。在此硬件電路基礎上,將要處理的數據、計算方法、步驟、操作命令編制成程序,存放于MCU內部或外部存儲器中,MCU在運行時能自動地、連續地從存儲器中取出并執行。本發明中,電機的正轉和反轉、電機的啟動和停止均受單片機控制。
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固定塊上,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桿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桿用于傳遞所述擊發力并擊發所述吻合器,且所述第一連桿具有與所述吻合器的所述擊發手柄仿形適配的凹陷部,所述第二連桿用于傳遞所述擊發力,所述第三連桿用于將所述電機的擊發力經由所述第二連桿傳遞至所述第一連桿。
如圖3所示,傳動機構3的一端可轉動且可拆卸地連接在固定塊1上,傳動機構3的另一端可移動地與電機輸出軸9的近端相連接。具體地,如圖5所示,傳動機構3包括第一連桿31、第二連桿32、第三連桿33;進一步地,傳動機構3包括一個第一連桿31、兩個第二連桿32、兩個第三連桿33。第一連桿31的一端可轉動且可拆卸地與固定塊1連接,兩個第二連桿32的近端分別與第一連桿31的中間部分可轉動且可拆卸地連接。兩個第二連桿32的遠端分別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三連桿33的近端可轉動連接;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均設有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為限位柱和限位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所述第二連桿32的一端設有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三連桿33的一端設有所述限位槽;或者所述第二連桿32的一端設有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三連桿33的一端設有所述限位柱;或者所述第二連桿32的一端同時設有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槽,對應地,所述第三連桿33的一端同時設有所述限位槽和所述限位柱。
優選地,如圖5所示,兩個第二連桿32的形狀及大小相同、兩個第三連桿33的形狀及大小相同。第二連桿32的遠端位半圓柱形,第二連桿32的遠端設有限位柱321,第三連桿33的近端設有限位槽331。
具體地,如圖5或圖6所示,限位柱321為圓柱形,限位柱321與第二連桿32一體成型或固定連接;限位槽331為半環形。第二連桿32的近端和遠端均為半圓柱體,第二連桿32的中間部分為長方體,第二連桿32的中間部分是指第二連桿32的除了兩個端部以外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連桿32的中間部分與第二連桿32的近端、遠端均平滑連接,所述半圓柱的直徑與中間部分長方體的寬度相等;第三連桿33的近端和遠端均為半圓柱體,第三連桿33的中間部分為長方體,第三連桿33的中間部分是指第三連桿33的除了兩個端部以外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三連桿33的中間部分與第三連桿33的近端、遠端均平滑連接,所述半圓柱的直徑與中間部分長方體的寬度相等。第三連桿33的第一端設有臺階部,所述臺階的高度與限位柱321在第二連桿32上突出的高度相等,所述臺階部為半環形,形成限位槽331。如圖6所示,限位柱321大致呈圓柱體形狀,固定連接于第二連桿32的遠端、或者與第二連桿32的遠端一體成型。第二連桿32與第三邊桿33之間具有相對運動,所述相對運動使得限位柱321在第三連桿33的近端轉動而形成軌跡,所述軌跡與限位槽331基本吻合,限位槽331大致呈半圓環形,限位槽331的高度與限位柱321的高度相等或者略大于限位柱321的高度,限位槽331的槽寬等于限位柱321的直徑或者略大于限位柱321的直徑。
在檢測過程中,限位柱321可在限位槽331內運動。限位柱321與限位槽331之間的相對運動取決于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之間的相對運動,即,限位柱321在限位槽331中的位置取決于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之間的夾角;當擊發手柄81與定位手柄82完全分離時,限位槽331的邊緣332限制限位柱321繼續旋轉,進而限制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之間的相對運動,使得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相對靜止并且共同繼續向前移動,直至將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完全分離;如果沒有限位結構,在傳動機構3向前運動的過程中,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的夾角逐漸變小,第二連桿32的行程不足以將第一連桿31完全推開,在此情況下,第一連桿31受重力作用難以與擊發手柄81完全分離,從而不能進行下一次有效擊發。第三連桿33的遠端與拉力傳感器6的近端固定連接;拉力傳感器6的遠端與電機輸出軸9的近端固定連接,電機輸出軸9的遠端與電機連接,電機固定安裝在電機固定塊7內,電機固定塊7安裝在底座10上。第一連桿31與固定塊1的連接方式、第一連桿31與第二連桿32的連接方式、第二連桿32與第三連桿33的連接方式、第三連桿33與拉力傳感器6的連接方式均為軸承連接;進一步地,所述軸承連接均為滾動軸承連接,滾動軸承具有優良的互換性和通用性,且啟動摩擦力矩低、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低,功率損耗小,能保證回轉精度,能有效傳遞檢測過程中的擊發力。
吻合器8包括擊發手柄81、定位手柄82和握手柄83。在擊發過程中,電機輸出軸9由于受到電機的拉力作用向后移動,依次帶動S形拉力傳感器6、傳動機構3勻速向后移動,第一連桿31的仿形適配的凹陷部311與擊發手柄81慢慢接觸至完全貼合,第一連桿31受拉力作用帶動擊發手柄81繼續向握手柄83的方向移動直至擊發手柄81與定位手柄82抵接、無法移動時,完成一次擊發力的檢測。電機提供的拉力方向為直線形,而吻合器8的擊發手柄81在擊發過程中的運動軌跡為弧形,傳動機構3可以將直線運動轉換為弧形運動,并擊發所述吻合器8,便于準確地檢測擊發力。
傳動機構3的第一連桿31的內表面設有與吻合器的擊發手柄81仿形適配的凹陷部311,凹陷部311的形狀與擊發手柄81的外形一致,以保證檢測時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可以完全貼合,固定效果好、可有效傳遞擊發力。電機輸出軸9與電機連接,且電機輸出軸9的中心軸線與拉力傳感器6的中心軸線均重合,這樣可以使傾斜負荷和偏心負荷的影響減至最小,保證擊發力的有效傳遞。電機輸出軸9的一端與S形拉力傳感器6連接,擊發手柄81、定位手柄82均為軸對稱設計,即:擊發手柄81、定位手柄82均為關于它們自身的對稱軸而對稱的結構。電機輸出軸9的一端與拉力傳感器6連接,電機輸出軸9的中心軸線與拉力傳感器6的中心軸線重合,且位于擊發手柄81的對稱軸與定位手柄82的對稱軸形成的平面上,并且,定位手柄82對稱軸上的最大受力點位于所述電機輸出軸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上;在擊發過程中,擊發手柄81繞擊發手柄81與吻合器主體的連接端做弧形運動,擊發手柄81的最大受力點為擊發手柄81對稱軸的中點,這樣可以使傾斜負荷和偏心負荷的影響減至最小,保證擊發力的有效傳遞。電機輸出軸9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電機輸出軸9的中心軸線與拉力傳感器6的水平中心軸線重合,這樣的直線形力的傳遞設計,可以有效減小傳遞過程中力的損耗,保證擊發力的高效傳遞。
進一步地,拉力傳感器6為S形拉力傳感器,電機為直流電機。
吻合器8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切割刀切割患者組織以及利用鈦釘對患者組織進行吻合,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吻合器8的擊發的次數(即吻合和切割的次數)是基于醫生手的最大尺寸、每次擊發過程中施加給器械的最大力、吻合器8的擊發手柄81與端部執行器84的距離、端部執行器84所需的力的大小以及人機工程學等因素確定的;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一般是將吻合器8的整個工作過程中吻合和切割的次數分為三次,此外,完成吻合和切割后,還需要擊發一次將切割刀退回,吻合器8的端部執行器84張開,使患者的組織脫離端部執行器84,才能將吻合器8從患者腹腔內取出,即吻合器8至少需要進行2-4次有效擊發。每次擊發時,將擊發手柄81從與定位手柄82完全分離至其與定位手柄82抵接,計為完成一次完整的擊發過程。因現有的吻合器內部的結構設計,當第一次擊發完成后,才能釋放擊發手柄81,直至其與定位手柄82完全分離時,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次有效擊發。
光電開關5固定安裝在支撐柱2上,光電開關5和拉力傳感器6均與控制模塊聯接,光電開關5用于監測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是否完全分離。當電機正轉時,將電機輸出軸9向前推動,電機輸出軸9推動傳動機構3向前移動,當移動至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完全分離時,光電開關5的指示燈亮起,提示測試者擊發手柄81已被完全釋放,光電開關5同時將完全釋放的信號傳送至控制模塊;電機接收MCU傳來的擊發手柄81已被完全釋放的信號后開始反轉,光電開關5的指示燈熄滅,電機輸出軸9受電機的拉力作用下,拉動拉力傳感器6進而拉動傳動機構3向后移動;當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完全貼合時,開始進行擊發力測試。電機正轉時,推力依次經過電機輸出軸9、S形拉力傳感器6、第三連桿33、第二連桿32至第一連桿31,并使得傳動機構3及S形拉力傳感器6一起向前勻速移動,隨著第一連桿31向前旋轉,擊發手柄81得到釋放,在吻合器內彈簧的彈力作用下,擊發手柄81向前旋轉并且與定位手柄82完全分離;光電開關5將信號傳遞給MCU,MCU將該信號傳遞給電機,電機接收MCU的信號后開始反轉,電機輸出軸9受到電機的拉力作用向后移動,進行第二次擊發力的檢測,以此類推,完成四次擊發力測試后,將固定塊1從支撐柱2上取下,先移去第二固定塊13,即可更換吻合器8,進行下一次的擊發力檢測。在整個檢測過程中,電機勻速轉動,進而帶動擊發手柄81勻速運動。
所述電機也可位于擊發手柄81的前方,此時,電機產生推力經過傳感器和傳動機構作用于擊發手柄81上,推動擊發手柄81,實現吻合器的擊發,也可以實現擊發力的檢測。
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的原理是:檢測前,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處于完全分離狀態,S形拉力傳感器6的近端與傳動機構3的遠端連接,拉力傳感器6的遠端與電機輸出軸9的近端連接,啟動電源開始檢測時,電機反轉,電機輸出軸9由于受到電機的拉力作用向后移動,依次帶動S形拉力傳感器6、傳動機構3勻速向后移動,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慢慢接觸至完全貼合,第一連桿31受拉力作用帶動擊發手柄81繼續向握手柄83的方向移動直至擊發手柄81與定位手柄82抵接、無法移動時,完成第一次擊發力的檢測。S形拉力傳感器6的表面上粘貼有電阻應變片,在擊發吻合器8的過程中,電機反轉,帶動電機輸出軸9經過S形拉力傳感器6對傳動機構3產生拉力,進而使擊發手柄81與定位手柄82從分離狀態擊發至抵接狀態,S形拉力傳感器6受到拉力作用產生彈性變形,即S形拉力傳感器6受到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處于完全分離狀態至擊發手柄81與定位手柄82抵接的過程中拉力作用而產生彈性變形,使粘貼在其表面的電阻應變片也隨同產生變形,電阻應變片變形后,其電阻值將發生變化,再經相應的測量電路把這一電阻值變化轉換為電信號,從而完成了將拉力轉換為電信號的過程。電信號發生的變化經電路處理后輸出電壓模擬信號并傳送給AD轉換器,AD轉換器將電壓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傳送給單片機,單片機接收所述數字信號后經過計算將檢測結果輸出到顯示模塊47,檢測者就可以從顯示模塊47上獲取此次吻合器擊發力的值。需要說明的是,顯示模塊47動態顯示檢測過程中測得的擊發力的實時值。
一種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S5:比較器將步驟S4中的所述檢測值與設定的最大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以測定吻合器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
或者:
S5’:檢測者讀取步驟S4中顯示模塊顯示的所述擊發力檢測結果,并將所述檢測結果與所述最大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以判定所述吻合器的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
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還包括將步驟S4中的所述檢測得到的擊發力值與設定的最大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以測定吻合器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比較器將實際檢測的擊發力值與標準值進行比較,自動判斷被檢測吻合器的每次的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或者檢測者讀取步驟S4中的所述擊發力檢測結果,并將所述檢測結果與所述最大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以判定所述吻合器的擊發力是否滿足要求。具體地,先操作電源開關按鍵41將檢測裝置通電;將檢測裝置清零后,設定最大的擊發力值為X,該最大擊發力值X為前期根據手動擊發多個吻合器后,根據測試者手感挑選出擊發過程順暢的吻合器,將這些吻合器默認為擊發力合格的吻合器,用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裝置測試挑出的多個所述吻合器的擊發力值后計算得出的平均值,或者最大擊發力值X是根據需要設定。吻合器擊發力檢測裝置記錄每次擊發的力值并將每次擊發過程中的實際最大擊發力值與預先設定好的擊發力值X進行比較,當實際檢測的擊發力值小于或者等于設定的最大擊發力值X時,該吻合器的擊發力滿足要求,吻合器擊發力檢測裝置記錄該檢測值;就可以進行該吻合器的下一次擊發力的檢測。當實際檢測的擊發力值大于設定的擊發力值X時,吻合器擊發力檢測裝置報警提示檢測者,該吻合器的此次擊發力不滿足要求,檢測者即可停止該吻合器的檢測取出該吻合器,檢查不合格的原因;或者繼續進行剩余次數的檢測直至完成四次檢測后取出該吻合器,再檢查不合格的原因,以進行后續的改進。
需要說明的是,在擊發力檢測過程中,吻合器8被擊發前,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未完全貼合,擊發手柄81處于靜止狀態,吻合器8未被擊發,此時的力值僅僅是拉動第一連桿31所需的拉力,不屬于擊發力值的范圍,可以不計入所述擊發力的檢測范圍;此外,擊發手柄81與定位手柄82抵接時,繼續向后拉動的力也不屬于擊發力值的范圍。基于上述原因,檢測的起點從第一連桿31與擊發手柄81完全貼合時開始,檢測的終點定為擊發手柄81即將與定位手柄82抵接時停止記錄,由于電機的速度設定為定量,傳動機構3運行的行程也是定量,因此可以通過設定檢測時間來控制每次檢測的起點及檢測終點。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吻合器擊發力檢測方法模擬手術時醫生的擊發動作,通過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對擊發力進行檢測并數字化顯示檢測值,對吻合器擊發力的性能改良提高提供數據支撐。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彼此可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