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頭椎體擴張器。
背景技術:
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骨質疏松及其引發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逐年增加,高齡人群對預期壽命和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增加,使得選擇椎體成形微創介入手術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病人越來越多。椎體擴張器適于椎體成形器械聯合使用,主要用于做經球囊擴張后凸成形手術時,擴張椎體形成空腔,以便注入骨水泥恢復、穩定椎體。
在手術過程中一般要在椎體內形成兩個空腔,以使骨水泥充滿椎體內部,即現在椎體一側插入擴張器,形成空腔后,再在另一側插入擴張器形成另一個空腔,且每次都要經X光片中觀察球囊膨脹的大小,以及位置等,輻射次數較多,不能同時進行手術流程較長,醫生容易疲勞,而且手術費用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利用傳統椎體擴張器進行手術時手術流程較長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雙頭椎體擴張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雙頭椎體擴張器,包括三通接頭、導管、支撐絲和球囊,所述導管安裝在所述三通接頭的一端,所述導管底部設置有兩個支管,兩個支管的端部設置有所述球囊,所述球囊與所述支管內腔連通,兩個所述支管上均設置有限位標志環,所述支撐絲活動設置在所述支管內。
進一步地,所述的三通接頭呈Y型,所述的三通接頭包括直接頭和位于所述直接頭一側的側接頭,所述的導管固定設置在所述直接頭一端,所述支撐絲依次穿過所述直接頭和導管,且一端延伸至所述支管的底部。側接頭用于與外部加壓泵連接。
進一步地,為使得支撐絲能夠順暢進入支管,所述的支管與所述導管連接處圓滑過渡。
進一步地,兩個所述的支管與所述導管連接處交匯于所述導管的一端。
作為優選,為避免兩根支撐絲進入同一個支管,兩個所述支管與所述導管連接處位置不同。
作為優選,所述的直接頭內設置有兩個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支管的通道,所述直接頭、導管以及支管與通道之間均具有間隙,所述的側接頭通過所述間隙與所述支管連通。利用通道能夠將有效將支撐絲導入相應的支管內,導入方便,不會出現兩根支撐絲進入同一個支管內。
作為優選,為避免球囊抽真空后進入空氣,保證球囊內的負壓狀態,所述的直接頭一端和所述側接頭一端均設置有單向閥。
有益效果:本申請中設置了兩個支管,能夠同時對椎體兩側進行插入,而且X光片可同時觀察兩個球囊的大小和位置,不需要分別進行X光輻射,可減少輻射次數,手術流程、時間縮短,節省人力,手術費用得到降低。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雙頭椎體擴張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雙頭椎體擴張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3雙頭椎體擴張器結構示意圖;
圖中1.直接頭,2.側接頭,3.導管,4.支管,5.球囊,6.限位標志環,7.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雙頭椎體擴張器,包括三通接頭、導管3、支撐絲(圖中未示出)和球囊5;所述的三通接頭呈Y型,所述的三通接頭包括直接頭1和位于所述直接頭1一側的側接頭2,所述的直接頭1一端和所述側接頭2一端均設置有單向閥,所述的導管3固定設置在所述直接頭1一端,所述導管3底部設置有兩個支管4,且兩個所述的支管4與所述導管3連接處交匯于所述導管3的一端,所述的支管4與所述導管3連接處圓滑過渡,兩個支管4的端部設置有所述球囊5,所述球囊5與所述支管4內腔連通,兩個所述支管4上均設置有限位標志環6,所述支撐絲依次穿過所述直接頭1和導管3,且一端延伸至所述支管4的底部;
使用時,首先將支撐絲插入支管4內,通過側接頭2將球囊5內抽真空,然后將兩個支管4同時置入椎體的兩側,用X線機透視球囊5在椎體中的位置,放置準確位置后,打開直接頭1一端,抽出支撐絲,關閉直接頭1一端,將側接頭2連接加壓泵,向球囊5注入造影劑,并不時檢測球囊5內壓力值,球囊5擴張至手術要求程度,停止加壓泵工作,球囊5停止擴張,然后對球囊5抽真空并從椎體內移除支管4。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與實施例1區別在于:所述的直接頭1內設置有兩個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支管4的通道7,所述直接頭1、導管3以及支管4與通道7之間均具有間隙,所述的側接頭2通過所述間隙與所述支管4連通。其他結構同實施例1。通道7的設置便于在支管4中插入支撐絲,避免兩個支撐絲進入同一個支管4中,操作方便,防止誤操作。
實施例3
如圖3所示,與實施例1區別在于:兩個所述支管4與所述導管3連接處位置不同。其他結構同實施例1。此種設置不需要設置實施例2中的通道7結構,在插入支撐絲時只需在導管3與相應支管4連接處折彎,即可順利插入,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