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學中內窺鏡手術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適用于內鏡下臨床使用的沖洗管。
[
背景技術:
]
內窺鏡是目前臨床診斷治療中常用的醫療設備,醫護人員通過將設備頭部及導管部深入病患體內腔道從而經過內鏡顯示器對其進行觀察。同時,內窺鏡還配有輔助器械可在觀察的同時即時進行取樣、治療或手術等。在內窺鏡臨床手術中,沖洗管是內鏡治療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用于對患者腔道進行沖洗以清晰內鏡觀察視野或對病灶黏膜組織處噴灑藥物。內鏡沖洗管是內鏡臨床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器械。
通常使用的內鏡注射沖洗管結構形式為:噴頭、撓性鞘管和注射接口。注射接口開口端設有6%魯爾圓錐接頭,便于注射器插入并閉合,注射接口另一端設有倒齒結構與撓性鞘管相連;為使連接更為牢固且連接位置處不易折彎,使用護套管將鞘管末端和注射接口連接端進行包覆;撓性鞘管另一端與噴頭連接,為了連接牢固,噴頭末端設有倒齒結構。但常規的內鏡沖洗管的結構形式,由于撓性鞘管采用聚四氟乙烯空心管材料制成,其剛度偏低,且長度偏長,若操作不規范,鞘管在內鏡插入過程中容易發生折彎,影響藥液注射流量及沖洗、噴灑效果,嚴重的會導致臨床失效。
[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內鏡沖洗管。
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內鏡沖洗管,包括噴頭、鞘管、注射接口以及悶蓋,其特征在于,在鞘管內增加一根內芯,內芯一端裝入悶蓋后,粘合劑固定密封;內芯另一端穿入鞘管,不與噴頭相連,悶蓋與注射接口通過螺紋連接。增加內芯提高了鞘管的剛度和韌性,有效改善了鞘管在內鏡插入過程中的容易折彎問題,保證了藥液在注射過程中的通暢性。
悶蓋中央設有一通孔,內芯一端設置彎鉤結構,內芯穿過悶蓋的通孔后,通過彎鉤結構裝配后實現一端定位,并在悶蓋的通孔內用粘合劑對內芯和悶蓋進行固定并對連接處進行密封。
內芯采用醫用不銹鋼絲制成,長度小于鞘管,內芯一端與悶蓋連接固定,另一端為自由狀態,在鞘管內不作固定。
噴頭末端安裝在鞘管的一端內,鞘管另一端與注射接口連接,為了連接可靠,噴頭的末端、注射接口均在與鞘管連接部位具有倒齒結構;為了保護注射接口與鞘管連接位置處不折彎及連接更為牢固,在鞘管靠近注射接口端外表面包覆護套管。
鞘管與設有倒齒的注射接口通過過盈配合連接,連接位置處包覆護套管,防止連接位置出現折彎,過盈配合連接方式牢固。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1.所述內芯一端的彎鉤結構,定位簡單可靠,加工方便。
2.所述粘合劑用途,操作簡單易行,能同時實現位置固定和密封,成本低廉。
3.所述內芯自由端倒角,有效保護鞘管內表面不被劃傷;內芯長度短于鞘管,防止噴頭與內芯安裝干涉。
4.注射接口末端設有倒齒與鞘管通過(過盈)配合連接,為了增加該部位的連接強度防止連接處折彎,采用護套管包覆;噴頭末端設置倒齒結構與鞘管采用過盈配合連接、固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內鏡注射沖洗管內部構造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內芯和悶蓋的連接固定方式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內芯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圖中:
1.悶蓋,2.注射接口,3.護套管,4.鞘管,5.內芯,6.噴頭。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原理及產品結構更清楚明了,現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闡述。
本產品的發明點在于通過簡單增加零件,即在鞘管4內增加一根內芯5來達到改善傳統沖洗管的鞘管4易折彎的問題。提供一種制造簡單,裝配性好,臨床效果更為穩定可靠、操作方便的內鏡用沖洗管。
如圖1、2、3所示,內芯5穿過悶蓋1的通孔后,通過彎鉤結構實現一端定位。
如圖2所示,為了連接可靠并達到密封作用,在悶蓋1的凹槽內用粘合劑對內芯5和悶蓋1進行固定并對連接處進行密封。
如圖1所示,新增的內芯5穿入鞘管4,其長度小于鞘管4,內芯5一端與悶蓋1連接固定,另一端在鞘管4內不作固定。
本實施例內鏡沖洗管的結構如圖1所示,噴頭6末端安裝在鞘管4的一端內,鞘管4另一端與注射接口2連接。為了連接可靠,噴頭5的末端、注射接口2均在與鞘管4連接部位具有倒齒結構;為了保護注射接口2與鞘管4連接位置處不折彎及連接更為牢固,在鞘管4靠近注射接口2端外表面包覆護套管3。
如圖3,增加的內芯5結構簡單易加工,材料采用醫用不銹鋼絲,安全且剛性、韌性好;改進后的注射沖洗管使用方法與傳統沖洗管完全相同,更方便醫護人員使用。
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安全、耐用、便利的優點。在內鏡手術中,傳統的沖洗管如操作不慎,鞘管4易折彎,導致臨床失效。本實用新型克服了鞘管4易折彎問題,改進過程簡單易行,改進效果明顯,且方便醫護人員使用。改進后的注射沖洗管使手術更加安全,更加順暢便利。器械良好的性價比具備市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