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護理用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消化內科患者專用座椅。
背景技術:
消化內科的患者,通常會伴有嘔吐癥狀,且伴有渾身軟弱無力,站立不穩,需要醫務人員或患者家屬特殊扶持;同時,患者嘔吐時要及時盛接嘔吐物,以免污染地面或者沾染其他物品。這些工作極大地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這和目前醫務人員人力有限的狀況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醫療人員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消化內科護理架,如:CN 203342059 U、CN 203829209 U、CN 204655352 U等,這些專利的共同特點是,都帶有盛裝嘔吐物的垃圾桶,防止患者的嘔吐物污染地面,間接地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上述專利存在一個共同的技術問題是:患者需要使用護理架時,必須離開座椅,或者將護理架搬運至自己跟前,這個過程對患者來講,無疑會增加病痛。甚至有些時候,根本來不及從座椅上來至護理架前,就已經嘔吐。同時,在患者較多,護理架較少的情況下,多數患者共用一個護理架,這即不衛生,亦容易引發交叉感染。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當患者需要嘔吐時,無需患者離開座椅,減輕患者病痛的消化內科患者專用座椅。同時,本實用新型還解決了多人共用一個嘔吐物垃圾桶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消化內科患者專用座椅,包括椅腿、座板、靠背、扶手;扶手包括扶手板和扶手支柱;在座板前端設置有凹陷部;在支撐座板前端的椅腿上設置有可繞該椅腿軸線旋轉的垃圾盛放裝置。
作為優選結構,垃圾盛放裝置包括套在椅腿上的套筒,連接在套筒上的水平支臂,以及固定在水平支臂端部的垃圾桶。
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結構,水平支臂的長度可調節,當垃圾桶在水平面內旋轉時,可旋轉至凹陷部的正下方。
更進一步的優選結構,在扶手板上設置有扶手板孔,扶手板孔為通孔;在扶手板孔垂直正下方的座板上,設置有座板孔,座板孔為盲孔。
更進一步的,扶手板孔和座板孔為左右兩套。
更進一步的,在任一套扶手板孔和座板孔內設置有一套輸液瓶支桿和掛鉤。
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效效果是:當患者就醫時,通過使用本實用新型,可減少患者奔波于分體的座椅和垃圾桶之間,減輕患者痛苦;同時,由于每一位患者都擁有獨立的垃圾桶,減少了多人共用一個垃圾桶引起交叉感染的風險;第三,本實用新型的垃圾桶置于座板下方,減少了占用的空間;第四,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功能多樣,值得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標記如下:
椅腿1,座板2,凹陷部2-1,座板孔2-2,靠背3,扶手板4-1,扶手支柱4-2,扶手板孔4-3,垃圾桶5-1,套筒5-2,水平支臂5-3,輸液瓶支桿6-1,掛鉤6-2。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座椅專供消化內科患者應用。消化內科的患者最大的特點是體質虛弱,易產生嘔吐物。患者在就診時,必須具備兩樣護理裝置,一為座椅,二為收集嘔吐物的垃圾盛放裝置?,F有技術,上述兩樣裝置分體設置,患者嘔吐時,必須起身離開座椅去垃圾盛放裝置處嘔吐,這對體質虛弱的患者來講,增加了運動量,使患者更痛苦。有時,患者來不及到達垃圾盛放裝置處而將嘔吐物吐于公共場所,為醫務人員徒增大量清潔工作。
本實用新型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設計,本實用新型包括四條椅腿1,置于椅腿之上的座板2,連接在座板后部的靠背3,設置在座板兩側的扶手;扶手包括扶手板4-1和扶手支柱4-2;在前面的任一椅腿上,設置有可圍繞椅腿軸線旋轉垃圾盛放裝置;該裝置包括套在椅腿上的套筒5-2,連接在套筒上的長度可調節的水平支臂5-3,以及固定在水平支臂端部的垃圾桶5-1;該裝置能在水平面內進行360度旋轉;在座板2前端設置有凹陷部2-1。
當患者坐在本座椅上時,如果感覺想嘔吐,可稍微彎腰轉動水平支臂5-3,將垃圾桶5-1從座椅下部轉至合適位置進行使用。由于垃圾盛放裝置可在水平面內進行360度旋轉,所以,患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旋轉水平支臂。
由于水平支臂5-3長度可調節,患者也可在就坐前,將垃圾桶5-1旋轉調節至凹陷部2-1的正下方,嘔吐時,只需要稍微低一下頭,即可將嘔吐物落于垃圾桶內,而無需將身體大幅探出對準垃圾桶。
本實用新型可在垃圾桶上設置桶蓋,防止嘔吐物的氣味散發出來。
為了進一步增加本座椅的功能,在扶手板4-1后端,設置有扶手板孔4-3,扶手板孔為通孔;在扶手板孔4-3垂直正下方的座板2上,設置有座板孔2-2,座板孔為盲孔,輸液瓶支桿6-1下部穿過通孔,進入盲孔。這樣,下面的盲孔起支撐作用,上面的通孔起固定作用,便輸液瓶支桿更牢穩。
有時患者在輸液時,需要在不同的手臂上操作,如此,很有必要將支撐和固定輸液瓶支桿的通孔和盲孔設置為左右兩套,以適應不同患者的需求。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先實施方式進行的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思想的前提下,本領域中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經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