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
背景技術:
食道狹窄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見的原因有先天性、食道術后、食道化學性燒傷、食道癌放療后等,按照病因可分為良性狹窄和惡性狹窄。食道狹窄的最大問題是進食后食糜不能正常通過狹窄部,這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既往的治療只能通過擴張、胃造瘺等方法解決患者進食問題,這雖解決了患者營養問題,但反復的擴張治療及胃部的瘺口,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和創傷,且擾亂了患者的正常生理結構和功能。
隨著醫學材料的進步,覆膜合金支架目前被應用到食道狹窄的治療上,不但解決了患者進食問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有效延長了惡性狹窄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覆膜合金支架容易發生移位,影響了其治療的療效。
公開日為2015年3月4日的中國專利CN104382671公開了一種可有效防止移位、降低增生的可降解人體支架及制作方法,其主體部分為網狀體結構,且由多段次網狀體串接組成,該多段次網狀體在受理下,相對彼此進行一定程度彎曲,并在該多段次網狀體間形成一通道。但是串接的多段次網狀體并不能夠有效地防止移位。
因此,如何提供防移位的食道支架,成為現有技術中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其可固定在食道中,移位率低,且便于安裝使用。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體部以及口側端體部、肛側端體部,所述主體部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口側端體部和肛側端體部,
所述主體部包括至少兩個主體單元,所述主體單元之間通過彈性部件連接,所述主體單元與所述彈性部件間形成一通道,所述主體單元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底面直徑長度大于所述主體單元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的底面直徑;
所述口側端體部具有一連通所述口側端體部周圍的第一體內回收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牽引所述口側端體部收縮。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主體單元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且垂直于所述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底面,所述第二側壁連接所述第一側壁,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且與所述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的底面的夾角大于90度。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壁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側壁的長度。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還包括一包覆所述主體部以及所述口側端體部、所述肛側端體部外表面的薄膜,所述薄膜具有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0毫米的孔。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肛側端體部具有一連通所述肛側端體部周圍的第二體內回收線,所述第二體內回收線牽引所述肛側端體部收縮。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任一主體單元的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單元周圍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所述任一主體單元的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單元周圍的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還包括一連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各主體單元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第二體內回收線的連通線。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連通線包括三條子連通線,所述三條子連通線間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體部以及口側端體部、肛側端體部,所述主體部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口側端體部和肛側端體部,還包括一包覆所述主體部以及所述口側端體部、所述肛側端體部外表面的薄膜,所述薄膜具有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
所述口側端體部具有一連通所述口側端體部周圍的第一體內回收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牽引所述口側端體部收縮;
所述肛側端體部具有一連通所述肛側端體部周圍的第二體內回收線,所述第二體內回收線牽引所述肛側端體部收縮。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主體部的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部周圍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所述主體部的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部周圍的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還包括一連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主體部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第二體內回收線的連通線。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連通線包括三條子連通線,所述三條子連通線間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主體部包括至少兩個主體單元,所述主體單元之間通過彈性部件連接,所述主體單元與所述彈性部件間形成一通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食道蠕動時,所述主體單元擠壓連接的彈性部件。所述主體單元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底面直徑長度大于所述主體單元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的底面直徑,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主體單元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側壁對所述主體單元向上的力,從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的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主體部包括至少兩個主體單元,所述主體單元之間通過彈性部件連接,所述主體單元與所述彈性部件間形成一通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食道蠕動時,所述主體單元擠壓連接的彈性部件。所述主體單元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底面直徑長度大于所述主體單元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的底面直徑,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的主體單元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側壁對所述主體單元向上的力,從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當然,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任一技術方案必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的所有優點。
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提供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體部1以及口側端體部2、肛側端體部3,所述主體部1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口側端體部2和肛側端體部3。
所述主體部1包括至少兩個主體單元11,所述主體單元11之間通過彈性部件12連接,所述主體單元11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底面直徑長度大于所述主體單元11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的底面直徑。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主體部1包括至少兩個主體單元11,所述主體單元11之間通過彈性部件12連接,所述主體單元11與所述彈性部件12間形成一通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食道蠕動時,所述主體單元11擠壓連接的彈性部件12。所述主體單元11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底面直徑長度大于所述主體單元11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的底面直徑,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主體單元11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側壁對所述主體單元11向上的力,從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參見圖2,所述口側端體部2具有一連通所述口側端體部2周圍的第一體內回收線4,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牽引所述口側端體部2收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牽引所述口側端體部2收縮,便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進行回收。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3,所述主體單元11包括第一側壁111和第二側壁112,所述第一側壁111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且垂直于所述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1的底面,所述第二側壁112連接所述第一側壁111,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且與所述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的底面的夾角大于90度。
具體的,所述第一側壁111和第二側壁112為一體成型制作。
所述第一側壁111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側壁112的長度。
本實施例第一側壁111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且垂直于所述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底面,所述第一側壁111與食道內壁接觸,避免食道內壁因食道支架側壁的不同傾斜角度而出現凹凸。
本實施例第二側壁112連接所述第一側壁111,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且與所述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的底面的夾角大于90度,所述主體單元11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底面直徑長度大于所述主體單元11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3的底面直徑,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主體單元11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側壁對所述主體單元11向上的力,從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4,所述食道支架還包括一包覆所述主體部以及所述口側端體部、所述肛側端體部外表面的薄膜5,所述薄膜5具有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
由于食道支架通常采用金屬絲制成,食道增生的黏膜或腫瘤組織會長入所述食道支架的金屬絲空隙中形成肉刺,使支架被嵌入食管組織或腫瘤組織中,從而造成治療完成后的食道支架無法回收。因此,通常在食道支架的外表面包覆薄膜。但是包覆薄膜的食道支架和食道之間的摩擦力減小,容易造成食道支架的移位。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所述食道支架的外表面包覆具有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的薄膜5,由于薄膜5的孔的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僅僅食道生長的微小肉刺會插入孔中,有固定支架的作用,從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同時微小肉刺并不會影響食道支架的回收。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5,所述肛側端體部3具有一連通所述肛側端體部3周圍的第二體內回收線6,所述第二體內回收線6牽引所述肛側端體部3收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第二體內回收線6牽引所述肛側端體部3收縮,從而保證所述食道支架不僅可以從口側端回收,也可以從肛側端回收。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6,所述任一主體單元11的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單元11周圍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所述任一主體單元11的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2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單元11周圍的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可以通過所述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和所述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來回收所述任一主體單元11。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7,還包括一連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各主體單元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第二體內回收線6的連通線7。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連通線7連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各主體單元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第二體內回收線6,從而同時收縮所述口側端體部2、各主體單元11以及肛側端體部3,從而令所述食道支架整體收縮,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釋放以及回收。
具體的,為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釋放以及回收,所述連通線7包括三條子連通線(71、72、73),所述三條子連通線間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參見圖8,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體部1以及口側端體部2、肛側端體部3,所述主體部1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口側端體部2和肛側端體部3,還包括一包覆所述主體部1以及所述口側端體部、所述肛側端體部外表面的薄膜5,所述薄膜5具有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所述食道支架的外表面包覆具有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的薄膜5,由于薄膜5的孔的直徑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僅僅食道生長的微小肉刺會插入孔中,有固定支架的作用,從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同時微小肉刺并不會影響食道支架的回收。
參見圖2,所述口側端體部2具有一連通所述口側端體部2周圍的第一體內回收線4,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牽引所述口側端體部2收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牽引所述口側端體部2收縮,便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進行回收。
參見圖5,所述肛側端體部3具有一連通所述肛側端體部3周圍的第二體內回收線6,所述第二體內回收線6牽引所述肛側端體部3收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第二體內回收線6牽引所述肛側端體部3收縮,從而保證所述食道支架不僅可以從口側端回收,也可以從肛側端回收。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8,所述主體部1的靠近所述口側端體部2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部1周圍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所述主體部1的靠近所述肛側端體部2的底面具有一連通所述主體部1周圍的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可以通過所述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和所述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來回收所述主體部1。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參見圖8,還包括一連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主體部1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第二體內回收線6的連通線7。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連通線7連通所述第一體內回收線4、主體部1的口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3、肛側底面體內回收線114、第二體內回收線,從而同時收縮所述口側端體部2、主體部1以及肛側端體部3,從而令所述食道支架整體收縮,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釋放以及回收。
具體的,為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釋放以及回收,所述連通線7包括三條子連通線(71、72、73),所述三條子連通線間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盡管已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實用新型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