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調組配式下肢多功能墊。
背景技術:
通常,在人體下肢骨科手術結束后,為防止患肢發生內旋、交叉等活動,需要對其患肢的活動進行一定的限制,必要時抬高患肢,促進消腫。現在的醫院中,臨床抬高患肢,使用的抬高墊,不符合下肢舒適度,長時間使用下肢會有不適感,并容易下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調組配式下肢多功能墊,結構符合人體的下肢構造,能夠為患肢提供長時間舒適的墊高。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可調組配式下肢多功能墊,包括底板、側板、墊芯和若干附加后板,所述底板為長方形,所述側板為兩塊、分別對應底板兩側的兩條長邊與底板垂直連接形成U形槽結構,所述墊芯可拆卸地設置于U形槽內部,所述墊芯前部傾斜向上、中后部呈向下凹陷的結構并與人體腓腸肌的弧度相適應,所述若干附加后板可拆卸地設置于U形槽的后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墊芯前部的傾斜角度為18~22°。
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附加后板的高度與墊芯末端的高度平齊。
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側板通過直角鉸鏈與底板連接,側板打開時與底板垂直、關閉時與底板折疊。
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側板對應墊芯的傾斜前部設置為截角的傾斜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附加后板前、后側面對應設有卡槽和卡凸結構,所述側板末端對應設有卡槽或卡凸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墊芯采用硬質海綿制成。
有益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中,墊芯前部為傾斜結構,滿足膝關節和髖關節的抬高高度,符合舒適度要求,墊芯中后部專門設計了與人體腓腸肌弧度相適應的凹槽結構,能夠長時間保持患肢肌肉的松弛,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符合人體的下肢構造,能夠為患肢提供長時間舒適的墊高并有效避免患肢內旋、交叉而不利于術后恢復;另外,附加后板能夠調整該器械的整體長度,從而滿足不同體型患者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如圖1所示的一種可調組配式下肢多功能墊,包括底板1、側板2、墊芯3和若干附加后板4。
底板1為長方形,側板2為兩塊,兩塊側板2分別對應底板1兩側的兩條長邊與底板1垂直連接形成U形槽結構。作為優選的連接方式,側板2通過直角鉸鏈與底板1連接,這種連接結構的優點在于側板2打開時與底板1垂直,側板2關閉時與底板1折疊,有利于減少閑置時的占用空間。
墊芯3采用硬質海綿制成,可拆卸地設置于U形槽內部,方便更換和清潔。墊芯3的前部傾斜向上,傾斜角度為18~22°,以20°為最佳,其中后部專門設計為向下凹陷的結構,并與人體腓腸肌的弧度相適應,能夠長時間保持患肢肌肉的松弛,從而能夠長時間為患肢提供舒適的墊高。側板2對應墊芯3的傾斜前部設置為截角的傾斜結構。
若干附加后板4可拆卸地設置于U形槽的后方,附加后板4的高度與墊芯3末端的高度平齊,通過增減附加后板4的數量能夠調整該器械的整體長度,從而滿足不同體型患者的需求。下面提供一種附加后板4連接到U形槽后方的結構:附加后板4前、后側面對應設有卡槽和卡凸結構,側板2末端對應設有卡槽或卡凸結構,通過卡凸嵌入卡槽內部的方式實現附加后板4與側板2末端的連接以及附加后板4之間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