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術刀具,它是一種彈壓式蛛網膜剪刀。
背景技術:
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在需要切開硬膜的各種神經外科手術,如顱底微創手術及后顱窩橋小腦角手術中,滿足手術操作需求的骨窗越來越小其手術操作空間狹小,而目前的這類手術中,通常是在硬膜打開后,先于蛛網膜上做一小口,將通過內鏡使用手術剪刀從蛛網膜的的小口內伸入一個剪臂,然后按壓手術剪刀的手柄,從而使設有刀刃的兩個剪臂相切合而剪開蛛網膜。然而,由于現有的手術剪刀的剪臂頂端比較尖銳、鋒利,且顱內腦脊液波動會造成蛛網膜位置不固定,使得在打開蛛網膜時極易劃傷腦組織或損傷蛛網膜下重要的神經血管,造成腦表面挫傷,重要神經血管受損,手術視野模糊,一方面需耗費時間進行止血,沖洗術野,費時費力;另一方面也造成安全隱患,增加術后顱內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并且影響日后恢復。據權威文獻meta分析報道,僅后顱窩手術的小腦挫傷發生率為11.3%,死亡率為0.6%(中華神經外科雜志meta統計)。
目前,申請號為201420182386.8的一種硬膜剪刀,包括固定剪刀體、與固定剪刀體鉸接配合的活動剪刀體、第一剪臂,第一剪臂的底端固定在固定剪刀體的前端,在活動剪刀體的前端設有可與第一剪臂相切合的第二剪臂,在第一剪臂和第二剪臂相對的至少一個面上設置有刀刃,第一剪臂朝向第二剪臂的一面為上,第一剪臂的下表面為平面,第一剪臂的頂端設有球形端部。其結構簡單合理,能夠防止首先伸入劃開的硬膜小口內的第一剪臂刺傷硬膜內腦組織,且通過第一剪臂的下表面推開硬膜下方的蛛網膜及腦組織,能防止腦組織從硬膜裂隙擠出造成卡壓或壞死,從而很好的避免腦組織受到損傷;還可使硬膜剪刀靈活的轉向,操作更方便。
但是其剪臂體積較大,操作時需要較大的視野,不利于配合內窺鏡操作,并且手部在操作臂體時極易擋住視野,導致操作受限,增加了手術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為了解決腦膜手術在剖切蛛網膜時易將腦膜戳傷或切開而導致的出血問題,提供一種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可以有效避免蛛網膜在剖切時刀具對腦膜的損傷,且能有效的配合內窺鏡操作,降低了手術過程中的風險。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包括閘刀、內部供閘刀安裝的刀套、彈簧及摁鈕;
所述閘刀包括刀頭和刀柄,刀柄上設有卡止凸部和彈止凸部,閘刀安裝在刀套的內部;
所述彈簧套接在所述刀柄外壁上,彈簧安裝在刀頭和彈止凸部之間;
所述刀套由上刀套和下刀套組成,下刀套的一端設有同腦組織接觸的抵塊,抵塊表面設有光滑圓角,所述抵塊和下刀套之間設有用于同閘刀配合形成剪切面的刀片,所述刀片與閘刀貼合;所述下刀套內部設有供刀頭穿過并往復移動的刀槽;
所述上刀套頂部設有供所述刀柄穿過并在內上下滑動的通孔;所述上刀套內壁還設有限制卡止凸部移動的凸緣;所述卡止凸部或凸緣之間至少有一個是由彈性材料制成的;
所述當卡止凸部位于凸緣上方時,閘刀和摁鈕在彈簧和外力的作用下彈性伸縮移動;當卡止凸部位于凸緣下方時,被彈簧壓縮,閘刀和摁鈕無法再被外力下壓向下移動;
所述摁鈕設置在所述刀套上,摁鈕上設有用于將卡止凸部向上移動至凸緣上方的第一接觸部,所述刀柄上的卡止凸部上還設有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相對接的第二接觸部。
優選的,所述閘刀的刀面呈外凸的弧形,所述閘刀刀頭的前端為尖端;閘刀上刀頭延刀套軸向方向上的距離,由前端至末端遞增。
優選的,所述上刀套可拆卸連接在下刀套上。
優選的,所述刀頭可拆卸連接在刀柄上。
優選的,所述抵塊與下刀套之間還連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與刀片相固定,固定柱與抵塊一體成型。
優選的,所述管狀的刀套外徑為4mm。
優選的,通過手動驅動所述摁鈕推動摁鈕上的第一接觸部與卡止凸部上的第二接觸部相對接,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相對接的表面皆為斜面,兩接觸部斜面對斜面的軸向相對運動以產生縱向運動帶動卡止凸部在縱向上往復移動。
優選的,所述卡止凸部位于凸緣下方時,所述刀柄的末端位于通孔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的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彈壓式蛛網膜剪刀,閘刀與刀片相配合形成一個剪切面,閘刀與刀片的貼面即為切口,手動驅動用于驅動閘刀往復伸縮,蛛網膜在進入切口時可以快速的被下壓的閘刀切開。
二、抵塊用于同腦膜接觸,表面的光滑圓角可以有效避免蛛網膜在切開時刀具戳傷腦膜,降低出血量。
三、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在不用時,通過向下按壓刀柄,可以使閘刀與刀片閉合鎖緊,呈現保護狀態以最大限度降低手術創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剪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剪刀的上刀套內部結構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刀具結構及彈簧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剪刀的下刀套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A-A處的剖視放大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實施例中工作狀態結構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實施例中鎖緊狀態結構剖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彈壓式蛛網膜剪刀實施例中控制機構剖視示意圖;
圖9為圖8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1、上刀套;11、通孔;12、凸緣;2、閘刀;20、刀頭;21、刀柄;22、卡止凸部;220、第二接觸部;23、彈止凸部;3、下刀套;30、刀片;31、抵塊;32、固定柱;33、刀槽;4、彈簧;5、摁鈕;51、第一接觸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9所示的彈壓式蛛網膜剪刀,一種彈壓式蛛網膜剪刀,是由閘刀2、內部供閘刀安裝的刀套、彈簧4及摁鈕5組成的,彈簧4配合摁鈕5形成控制機構,控制閘刀2在刀套內做往復運動以使刀頭20與刀片30貼合形成剪切面或實現鎖緊。
閘刀2是由刀頭20和刀柄21構成的,刀柄21上還設有卡止凸部22和彈止凸部23。
為了方便彈簧4的安裝,刀頭20和刀柄21可以采用螺紋連接等可拆卸式連接方式,也可以是一體成型。當刀頭20和刀柄21采用可拆卸式連接方式安裝時,可以先將彈簧4套裝在刀頭20和卡止凸部22位置之間的刀柄21上,然后再將安裝好彈簧4的刀柄21連接在上述刀頭20上,最后呈現刀頭20與刀柄21為一體的狀態實現二者同步運動的目的。本實例中刀頭和刀柄采用可拆卸式連接方式。
閘刀2安裝在刀套的內部,刀套由上刀套1和下刀套3組成,方便了閘刀2的更換與安裝。
在手術操作時,為了能有效的分離腦組織和蛛網膜,避免在剪切蛛網膜時對腦組織進行二次傷害,下刀套3的一端設有同腦組織接觸的表面設有光滑圓角的抵塊31,抵塊31和下刀套3之間設有用于同閘刀2配合形成剪切面的刀片30,刀片30與閘刀2貼合。
在手動驅動下,刀柄21穿過上刀套1頂部所設的通孔11,并根據手動驅動的力在通孔11內上下滑動以帶動刀頭20在刀套內做往復運動。由于手術操作風險較大,手動驅動時用力不能過大以防止刀片30和閘刀2在需要剪切時鎖緊,上刀套1內壁還設有感應卡止凸部22的凸緣12,卡止凸部22在凸緣12以上的上刀套1內的過程就是刀片30剪切蛛網膜的過程。
在刀頭20和刀片30需要閉合時,卡止凸部22需移動到凸緣12的下端,所以卡止凸部22或凸緣12之間至少有一個是由橡膠或其他的彈性材料制成。
如圖3所示,閘刀2的刀面呈外凸的弧形,閘刀2刀頭20的前端為尖端,“延刀套軸向方向上的距離”所說的意思是:由刀頭20的尖端至后方延刀套軸向方向上,刀片刀面至閘刀刀面的距離在遞增,當刀片30與刀頭20的尖端接觸時,閘刀后端和刀片仍舊未完全接觸。因此在閘刀下壓時,刀尖部分可以先將蛛網膜壓緊,然后當閘刀繼續下移時,蛛網膜有刀尖部分向后剪開一小段。若是由刀頭20至后方延刀套軸向方向上,刀片刀面至閘刀刀面的距離在遞減,則很容易導致進入閘刀和刀片的蛛網膜,在閘刀下壓時被擠送至前方,從刀尖部位脫出,導致剪切效率低下。
如圖5所示,為了防止在手術過程中閘刀2在刀套內轉動,下刀套3內部還設有供刀頭20穿過并在內做往復移動的刀槽33,刀槽33的寬度小于刀柄21的外徑。如圖7所示,設置刀槽33的另一作用是,向下按壓刀柄時,刀頭20穿過刀槽33,刀槽33周邊的表面與下壓的彈止凸部23形成一小于彈簧4正常狀態時的高度空間以使彈簧受力。
為了連接抵塊31和下刀套3,抵塊31與下刀套3之間還設有固定柱32,固定柱32與刀片30相固定,固定柱32與抵塊31一體成型。固定柱32的作用是防止抵塊31脫落或在使用時發生變形,因此通過增設一體成型的固定柱32來增加其結構強度。
由于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是配合內窺鏡共同使用的刀具,殼體的外徑為標準的4mm,創口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如圖9所示,摁鈕5位于刀套的外部,通過手動驅動摁鈕5推動摁鈕5上的第一接觸部51與卡止凸部22上的第二接觸部220相對接,第一接觸部51與第二接觸部220相對接的表面皆為斜面,兩接觸部斜面對斜面的軸向相對運動以產生縱向運動帶動卡止凸部22在縱向上往復移動。
如圖7所示,為了避免在手術過程中誤對刀具的操作,在不需剪切蛛網膜時,刀頭20與刀片30呈鎖緊狀態,刀柄21的末端位于通孔11內。
如圖6、圖7所示,在操作此蛛網膜剪刀時,手動驅動向下按壓刀柄21,刀頭20跟隨刀柄21向下移動,與刀片30形成剪切面以在蛛網膜上剪切出一個小口,然后根據需要輕按刀柄21,進行滑切。當剪切完畢,為了避免對腦組織周圍其他組織進行傷害時,需用力按壓刀柄21,彈簧在此時也由于向下的力在彈止凸部23和刀槽33呈壓縮狀態,當卡止凸部22完全越過凸緣12,實現刀頭20與刀片30鎖緊,為了避免在鎖緊狀態時誤對刀具的操作,刀柄21的末端位于上刀套1上的通孔11內,此時如果想繼續操作此剪刀,需通過刀套側邊的摁鈕5來使彈簧4及刀頭20、刀柄21復位以繼續使用。
本實施例采用手動驅動的優點在于力度和剪切速度可以根據使用者自己進行把控,控制更為細微,可控性較高。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