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外殼的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套外殼的鍋,在鍋外面套一個外殼,鍋與外殼之間裝配橫截面呈矩形的圓環(huán)狀集煙管,集煙管向內開若干過煙孔,向外開1個孔栽1根導煙管。外殼二種形式:其一,外殼下端比鍋底部長;其二,外殼下端比鍋底部短,裝配絕緣環(huán)圈,絕緣環(huán)圈與鍋底部平。導煙管或安于手柄對面,或安于手柄左側,或安于手柄右側。本發(fā)明在鍋外面套外殼,火與鍋底下部碰撞之后,殘焰尾氣向周圍輻射,即被外殼擋住,到達鍋底上部,然后進入集煙管,從導煙管排出,利用余熱為鍋升溫,為鍋保溫,從而節(jié)能。
【專利說明】套外殼的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可以保溫節(jié)能的烹調用鍋。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在的鍋在使用過程中火與鍋底碰撞之后,殘焰尾氣都向周圍輻射到了空中,并且,在下部受熱的同時,上部散熱,浪費能源。
[0003]內容發(fā)明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充分利用殘焰尾氣的余熱為鍋升溫和保溫的套外殼的鍋。
[0005]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在鍋外面套一個外殼,鍋與外殼之間裝配橫截面呈矩形的圓環(huán)狀集煙管,集煙管向內開若干過煙孔,向外開I個孔栽I根導煙管。外殼二種形式:其一,外殼下端比鍋底部長;其二,外殼下端比鍋底部短,裝配絕緣環(huán)圈,絕緣環(huán)圈與鍋底部平。鍋與外殼之間,或在集煙管之上,或在集煙管之下,裝配隔熱墊圈。導煙管或安于手柄對面,或安于手柄左側,或安于手柄右側。導煙管橫截面根部呈長方形,隨著導煙管延長,導煙管橫截面之“長”漸縮,其“寬”漸擴,直至導煙管橫截面變成正方形。鍋與外殼的組裝分為二種形式:其一,固定的,以螺絲連接;其二,活動的,可裝可卸,以搭鉤或者拴銷連接。
[0006]本發(fā)明在鍋外面套外殼,火與鍋底下部碰撞之后,殘焰尾氣向周圍輻射,即被外殼擋住,到達鍋底上部,然后進入集煙管,從導煙管排出,利用余熱為鍋升溫,為鍋保溫,從而f倉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fā)明套外殼的鍋剖視圖。
[0008]圖2為本發(fā)明套外殼的鍋另一種形式剖視圖。
[0009]圖中:1.鍋,2.外殼,3.集煙管,4.導煙管,5.隔熱塾圈,6.絕緣環(huán)圈,7.手柄。具體實施方案
[0010]實施例1:見圖1。鍋I 之毛坯直徑36cm,高14cm。沖壓使鍋I之毛坯上端2mc向外卷成水平。外殼2之毛還直徑36cm,高16cm。沖壓使外殼2之毛還上端2cm向外卷成水平,下端2cm向外卷成垂直(也可另接)。集煙管3圓環(huán)狀,直徑與鍋I及外殼2直徑同等相匹,橫截面為寬2cm,高lcm,預先開過煙孔,安導煙管4。過煙孔應是導煙管4 一方少,導煙管4對面一方多。導煙管4設置蓋子,狀似燒煤爐筒式風門蓋,以控置透煙量;另配金屬軟管,以將廢氣導至室外。隔熱墊圈5直徑與鍋I及外殼2直徑同等相匹。外殼2內壁外壁均可設置保溫層。裝配。鍋I與外殼2相疊,其間夾以集煙管3以及隔熱墊圈5。在鍋I之手柄7兩邊各串I顆螺絲,在鍋I對面導煙管3兩邊各串I顆螺絲,預先鉆螺絲孔。
[0011]實施例2:見圖2。此型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鍋I之底部設置若干平面。外殼2下端比鍋I底部短2cm,于其內部裝配絕緣環(huán)圈6,絕緣環(huán)圈6下端與鍋I底部平。絕緣環(huán)圈6可用陶瓷等材料充當。
[0012]渴望有一種既像鋼鐵等金屬一樣堅固,又像陶瓷等物質一樣隔熱保溫的材料充當外殼,如此則可省略隔熱墊圈5。
【權利要求】
1.套外殼的鍋,一種烹調用的鍋,其特征是,在鍋外面套一個外殼,鍋與外殼之間裝配橫截面呈矩形的圓環(huán)狀集煙管,集煙管向內開若干過煙孔,向外開I個孔栽I根導煙管。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外殼的鍋,其特征是,所述外殼二種形式:其一,外殼下端比鍋底部長;其二,外殼下端比鍋底部短,裝配絕緣環(huán)圈,絕緣環(huán)圈與鍋底部平。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外殼的鍋,其特征是,所述鍋與外殼之間,或在集煙管之上,或在集煙管之下,裝配隔熱墊圈。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外殼的鍋,其特征是,所述導煙管或安于手柄對面,或安于手柄左側,或安于手柄右側。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套外殼的鍋,其特征是,所述導煙管橫截面根部呈長方形,隨著導煙管延長,導煙管橫截面之“長”漸縮,其“寬”漸擴,直至導煙管橫截面變成正方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外殼的鍋,其特征是,所述鍋與外殼的組裝分為二種形式:其一,固定的,以螺絲連 接;其二,活動的,可裝可卸,以搭鉤或者拴銷連接。
【文檔編號】A47J36/36GK103892692SQ201210584783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聶后昌 申請人:聶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