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及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的制作方法
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及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抗菌涂層整理液及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尤其是采用含有竹醋液的抗菌涂層整理液進行窗簾布抗菌整理的工藝。
背景技術:
所謂的織物涂層,即在織物表面均勻的涂敷一層或多層高分子成膜物,即涂層劑, 通過一定的工藝優化使面料具有不同功能的一種表面加工技術。目前常用的涂層劑有聚氯乙烯樹脂、聚丙烯酸脂涂層劑、聚氨酯涂層劑;此外,還有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涂層劑等。 常用的涂層方法有直接干涂法、濕法涂層、轉移法涂層、層壓發涂層,此外,還有噴涂法和真空鍍膜法。竹醋液是竹炭制作過程中產生的,經過冷凝回收得到的青黃色或黃棕色的液體, 是一個多成分的混合物。目前在紡織服裝產品中還沒有竹醋液抗菌功能性涂層整理的應用,所以研究竹醋液在紡織品上作為抗菌劑有重大意義,況且竹醋液中還含有多遠羧酸類物質對紡織品的抗皺性能也會有所提高。另外,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不少化學抗菌劑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至畸性、致變異性和致癌性。因此,2003年1月公布的Oeko-Tex Standard 100明確規定在除裝飾材料之外的所有紡織品上應檢測不出生物活性產品即不能含有抗菌劑,除非經過充分評估證明這種抗菌劑對人體無害。這樣,常用的抗菌劑如2,4,4_三氯-2’ -羥基二本醚(THDE)、2-(4’-噻唑基)苯并咪唑TBII、僅一溴代肉桂醛(BCA)、2_ (3’,5—二甲基吡唑基)-4-羥基-6-苯基嘧啶、1,2-二溴-3氯丙烷(DBCP)等都被禁用。所以尋找一種新型且天然的抗菌劑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目前普通的浸軋工藝,使抗菌液的耐洗滌性和耐久性能差。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及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能夠提高窗簾布的耐久抗菌性能和耐洗滌性,并且能夠對環境和人體無害。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0 40份;涂層劑80 120份;添加劑3 4份。作為優選,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5份;涂層劑100份;添加劑3. 5份,效果最佳。作為優選,所述竹醋液是在用竹材燒炭的過程中,收集竹材在高溫分解中產生的氣體,并將這種氣體在常溫下經過冷凝回收得到的青黃色或黃棕色的液體,成本低,節能環保。作為優選,所述涂層劑采用聚氨酯粘合劑,成本低。作為優選,所述添加劑包括柔軟劑和增稠劑,柔軟劑與增稠劑的質量比為1 1。作為優選,所述柔軟劑采用Y-17238柔軟劑,增稠劑采用羧甲基纖維素。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0 40份,涂層劑80 120份,添加劑3 4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75 95°C 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3 5分鐘;再采用120 180°C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 培烘時間為3 5分鐘。作為優選,所述烘干成形時采用拉幅烘干機,培烘交聯時采用熱定型機。作為優選,所述抗菌涂層整理液中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5份;涂層劑100 份;添加劑3. 5份。作為優選,所述竹醋液是在用竹材燒炭的過程中,收集竹材在高溫分解中產生的氣體,并將這種氣體在常溫下經過冷凝回收得到的青黃色或黃棕色的液體;涂層劑采用聚氨酯粘合劑;添加劑包括柔軟劑和增稠劑,柔軟劑與增稠劑的質量比為1 1;柔軟劑采用 Y-17238柔軟劑,增稠劑采用羧甲基纖維素。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抗菌涂層整理液具有耐久抗菌的涂層效果,而且對人體及環境無害,提高了窗簾布的耐久抗菌性能和耐洗滌性。本發明采用的是天然的無毒的整理劑,很好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生態問題,達到了節能環保的效果。竹醋液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將其應用于紡織品上,成為天然、綠色、環保的抗菌整理劑,必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竹醋液來源廣,成本低,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相當可觀。本發明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0 40份;涂層劑80 120份;添加劑3 4份。配方中加有竹醋液作為抗菌有效成分,而采用聚氨酯類型的涂層劑可產生粘合、固著作用,提高了竹醋液的抗菌耐洗性,適量的添加劑起到了涂層質量的調節作用。所述竹醋液是在用竹材燒炭的過程中,收集竹材在高溫分解中產生的氣體,并將這種氣體在常溫下經過冷凝回收得到的青黃色或黃棕色的液體。竹醋液含有近300種天然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有有機酸類、醇類、酮類、醛類、酯類及微量的堿性成分等。竹醋液的收集應當在炭窯的煙囪口溫度為80°C 150°C之間進行。為了得到純凈的竹醋液,在竹材燒炭的過程中,不適合使用也不應當使用木燃料。所述涂層劑采用聚氨酯粘合劑。添加劑可以只采用增稠劑,也可以采用柔軟劑和增稠劑,柔軟劑與增稠劑的質量比為1 1。軟劑采用Y-17238柔軟劑,增稠劑采用羧甲基纖維素。目前常用的柔軟劑有 RF-滌綸專用柔軟整理劑、柔軟整理劑SRS、高濃蓬松柔軟整理劑JR-702B等,我們采用效果較好的Y-17238柔軟劑。常用的增稠劑有BJ-100增稠劑、羥乙基纖維素(HEC)、羧甲基纖維素(CMC)、ASE-60,我們選用羧甲基纖維素。采用柔軟劑進一步提高了織物的手感。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0 40份,涂層劑80 120份,添加劑3 4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75 95°C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3 5分鐘;再采用120 180°C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培烘時間為3 5分鐘。本發明采用聚氨酯涂層劑并采用直接干法涂層(刮涂)方式進行涂層。實施例一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5份,涂層劑100份,添加劑3. 5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80°C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4分鐘;再采用160°C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培烘時間為5分鐘。實施例二 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8份,涂層劑107份,添加劑3. 8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85°C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3分鐘;再采用170°C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培烘時間為4分鐘。實施例三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3份,涂層劑86份,添加劑3. 2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75°C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5分鐘;再采用170°C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培烘時間為4分鐘。上述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說明,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任何對本發明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 10 40份;涂層劑80 120份;添加劑3 4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其特征在于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 15份;涂層劑100份;添加劑3. 5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竹醋液是在用竹材燒炭的過程中,收集竹材在高溫分解中產生的氣體,并將這種氣體在常溫下經過冷凝回收得到的青黃色或黃棕色的液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層劑采用聚氨酯粘合劑。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劑包括柔軟劑和增稠劑,柔軟劑與增稠劑的質量比為1 1。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軟劑采用Y-17238 柔軟劑,增稠劑采用羧甲基纖維素。
7.—種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0 40份,涂層劑80 120份,添加劑 3 4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75 95°C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3 5分鐘;再采用120 180°C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培烘時間為3 5分鐘。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成形時采用拉幅烘干機,培烘交聯時采用熱定型機。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涂層整理液中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5份;涂層劑100份;添加劑3. 5份。
10.如權利要求7 9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竹醋液是在用竹材燒炭的過程中,收集竹材在高溫分解中產生的氣體,并將這種氣體在常溫下經過冷凝回收得到的青黃色或黃棕色的液體;涂層劑采用聚氨酯粘合劑;添加劑包括柔軟劑和增稠劑,柔軟劑與增稠劑的質量比為1 1 ;柔軟劑采用Y-17238柔軟劑,增稠劑采用羧甲基纖維素。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菌涂層整理液及窗簾布的抗菌整理工藝,先準備好抗菌涂層整理液,抗菌涂層整理液由以下組分組成且各組分質量比為竹醋液10~40份,涂層劑80~120份,添加劑3~4份;然后將抗菌涂層整理液刮涂在織物上后,采用75~95℃的溫度進行烘干成形,烘干時間為3~5分鐘;再采用120~180℃的溫度進行培烘交聯,培烘時間為3~5分鐘。本發明抗菌涂層整理液具有耐久抗菌的涂層效果,而且對人體及環境無害,提高了窗簾布的耐久抗菌性能和耐洗滌性。竹醋液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將其應用于紡織品上,成為天然、綠色、環保的抗菌整理劑,必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竹醋液來源廣,成本低,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相當可觀。
文檔編號D06M15/09GK102304852SQ20111026375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7日
發明者丁水法, 張聲誠 申請人:浙江三志紡織有限公司